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醫學人才培養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養不活、用不上”的部分原因
1.1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現有醫療隊伍的平均學歷層次不高即使在較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的醫療人員的平均學歷也達不到大專。而醫學教育的特殊性,要培養出一個合格的醫生,除了自身的理論結合實踐外,更需有經驗的上級醫師的傳、幫、帶。因此在醫療圈內有這樣的話,你到了什么醫院就是什么水平了,此話雖有偏頗,可目前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水平實在太差,專科畢業生來到基層,他們的上級醫師自己的水平都很難達到目前的基本要求,又怎么指望他們帶出的醫師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呢?達不到一定的水平老百姓又怎么信得過,信不過又怎么“用的上”和“養的活”。
1.2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任何的醫療行為都不能從頭再來,而最多只能是補救。目前老百姓希望能到基層醫療單位就診,但又不敢去,基層醫院費用低,水平也低,群眾有病還是不得不到大醫院看,城市醫院收費也高,但水平高。因為少花錢是小事,耽誤了病是大事,因此農村患者到縣及縣以上醫院、城市患者到大醫院就診的比例增加(調查顯示,城市25.7%、農村53.5%的患者在基層醫療單位就診,與1998年調查相比,城市就診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比例減少了1.1%,有一些城市減少了6%,農村在村衛生室就診的比例下降了7%。)。這樣基礎醫院自身的生存都難以保證,又怎么求發展和留人才,留下的人又如何提高業務水平?
2為農村基層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的思考
根據我國的國情,目前我們已把專科層次的醫療人才的培養目標定為:為農村基層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認為他們才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養得活”,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衛生部門、教育部門共同制訂了高等醫學院校為農村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衛生人才的具體措施。中國未來的衛生人力資源發展的重點,將立足于中國國情,面向農村、面向社區、面向貧困地區,重點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和基本醫療隊伍建設。如何將上述政策落到實處,怎樣才能確保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個人認為基層及社區衛生服務醫療人才的培養,不但要“走下去”,還需“送上來”。
2.1加強專科生的畢業后教育
目前,如果能仿照發達國家那樣(以英國的全科醫師為例:醫學生在醫學院畢業后還需要接受3年時間的畢業后訓練,其中2年在醫院內專科輪轉,第三年與全科醫師一起工作,通過社區服務得到鍛煉),對專科層次優秀畢業生,志愿將來到基層醫療單位服務的,畢業后可先在地區級以上醫院工作3年,考試合格后下基層工作(送上來,定向培養,待遇從優)。使他們真正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同時能識別較復雜疑難疾病并了解其治療預防的原則,這可大大提高他們以后獨立工作的能力,并真正成為農村基層社區醫療衛生工作的骨干。從而也使到基層醫療機構診治的病人得到最合理的治療,形成良性循環。通過“走下去”,“送上來”的教育模式,可全面提高基層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從而推進衛生人力資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醫療行為的特殊性,使得對疾病的防治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難易程度之分。就我國目前的現狀(基層醫療水平很低),要使其水平上一個新臺階,“下的去”的醫務工作者,沒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水平也很難開展工作,甚至與較高級的醫療單位相比,能與之合作的人更少,因此必需有更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因此專科畢業即下基層,很難有所突破。
2.2提高服務質量
要想使現有的基層醫療資源充分利用,提高服務質量是關鍵。應當真正做到,普通的疾病,在基層醫療機構和在大醫院的治療質量是一樣的。老百姓自然就會考慮“性價比”。只有這樣,為農村基層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才能落到實處。
2.3實行導師制
在當前網絡時代,基礎醫療人才的理論學習不成問題,但在目前知識爆炸,治療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要使他們時刻跟上時代的發展,是否也可以實行導師制(像研究生教育),導師為他們就讀學校的臨床教師或上級醫院的上級臨床醫師,可隨時溝通和交流。這類導師是要注重技能而不是注重研究的。學校的實驗室在休息日可對該校的畢業生開放(畢業3年內,目前還留在學校所在地進行畢業后學習者),使他們能夠充分利用這寶貴的時間。
2.4部分臨床課直接在醫院開展
我校為了加快為農村基層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的腳步,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將部分臨床相關專業(如口腔醫療技術、護理)的臨床課,直接放到醫院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促進臨床思維方式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畢業后即可進入較獨立的工作狀態,已取得較好的成效,但仍需改進。疾病無國界,世界衛生系統是一個整體。那么全國、全區(縣)衛生系統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一個地區的衛生人力資源的缺乏,都將是全國公共衛生體系鏈條中的薄弱環節。為農村基層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是全體有能力的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