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經濟期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針對經濟及相關學科文獻出版數量龐大的現狀,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1996—2007年廣西大學政治經濟學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引文情況進行統計調查與分析討論,試圖通過統計分析掌握經濟研究文獻需求及利用的規律,為館藏經濟文獻資源建設提供客觀依據。
[關鍵詞]碩士學位論文;引文分析;文獻需求
引文分析是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科學文獻的各種引證現象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性的文獻計量學方法。通過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引文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反映出研究生對文獻的吸收能力和創新水平,掌握其對文獻的需求特點。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分析博碩士學位論文引文的文章,但是有關經濟學科的學位論文引文的研究還未見報道。經濟學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在社會科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經濟及相關學科文獻出版的數量龐大,高校中普遍設置有經濟專業,研究生招生也很強勢。因而有必要通過引文統計與分析,以一斑窺全貌,了解和掌握經濟學科文獻需求及利用的規律,為館藏經濟文獻資源建設提供客觀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996—2007年,由于個人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使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方式及讀者對圖書館利用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統計的時間段選取能反映讀者使用文獻的規律和未來的趨勢。本文調查統計的樣本來源于廣西大學商學院1996—2007年提交給圖書館的政治經濟學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印刷文本,選定的論文題名頁上學科一欄皆標識有“政治經濟學”。具體統計方法是把每篇論文的題目、年代、引文數以及每條引文的類型、語種、年代、期刊引文的刊名等列在Excel表中,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辦公自動化工具進行統計分析。一篇學位論文中兩次或兩次以上引用同一文獻,本文按其實際引用的次數計算,總計收集了139篇論文,總引文量為6323篇。通過引文分析方法從引文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年代等多角度進行了相關的統計與分析。
2統計結果與分析
[摘要]為了解科研基金的實際資助效果,為優化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提供參考,以2011—2016年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各四種核心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為研究樣本,從學科領域、期刊、年度等多維度,運用對比分析等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基金資助對提高論文產出數量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對自然科學領域學科影響更顯著;適當增加基金資助數量有利于提高科研論文產出數量;國家宏觀政策導向對科研熱點方向具有引導作用。
[關鍵詞]基金資助;論文產出;核心期刊
0引言
我國的科學基金已初步形成以國家科學基金為主,地方科學基金、行業科學基金等為輔,并以基層科學基金、民間科學基金等為補充的科學基金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向全國開放申請,是國家為科學研究領域基礎研究提供支持的主要方式。近年來,在不斷加大科學基金資助力度的同時,愈發重視資助體系和管理制度的優化與調整。基金管理機構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關于程序管理、資金管理、監督保障等的規章制度,以規范基金的分配和審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為國家科技創新提供保障。關于現行資助體系下基金資助效果的研究成果,能夠為現實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論參考。宋志紅等以技術創新領域143位研究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傾向得分分層法分析了基金資助激勵效果,結果表明獲得基金資助的研究者比未獲得基金資助的研究者具有更高的科研產出[1]。郭艷新等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獲得面上項目基金資助的64位研究者為研究對象,定量分析了其在2008—2010年和2012—2014年兩個時段的期刊論文產出,發現適當提高科學基金資助強度有利于提高科研產出[2]。宋芳等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產出數量指標,統計分析了2008—2012年口腔醫學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產出情況,結果表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對論文產出量有推動作用[3]。馬路等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臨床醫學領域的資助效果,結果表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臨床醫學領域資助效果明顯[4]。本文以八種核心期刊六年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從學科領域、期刊、年度等多維度對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到有無基金資助、基金資助數量與論文產出數量的關系,對優化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1數據檢索與處理
本文以2011—2016年八種核心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主要考慮行業認可度、收錄情況、影響因子、榮譽表彰等因素,選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各四種核心期刊。經比較,自然科學類期刊選定《地球物理學報》、《地理學報》、《計算機學報》和《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下文簡稱“北大學報”),社會科學類期刊選定《經濟研究》《社會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知網CKNI數據庫,利用CKNI高級檢索功能,通過匯總整理論文詳細信息,得到學術論文獲得基金資助等相關情況,即為本研究基礎數據。
教育期刊具有鮮明的教育特性,既有綜合性的期刊,又有指導性、專業性、理論性的期刊,受眾面涵蓋了教師、學生及家長等。我國教育期刊多為各地教育系統主辦,多年來,憑借系統優勢發展成為中國期刊界不可小看的力量,中國公開出版的教育期刊1600多種,約占全國期刊總數的1/5;全國發行量超過百萬冊的期刊有21種,其中9種是教育期刊。由此可見教育期刊在中國期刊市場中影響之大,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但我們必清醒的認識到,面對新形勢,教育期刊無論是內容質量、辦刊理念,還是經營思想等方面都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市場低迷,現狀不容樂觀
1.1辦刊缺乏新理念
自從教育部下達“減負”令之后,全國教育期刊市場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教輔期刊發行量日益下降,發行量在1萬冊以上的約占68%,發行量10萬冊以上的僅占6.4%,市場十分低迷,虧損面達60%。為了走出市場低谷,目前我們的教育期刊大多功利性非常強,因為除了少數學報有固定撥款之外,大多數教育期刊都得“找米下鍋”,只能干些“吹糠見米”的事,沒有形成一種明確的趨向和理想的追求,沒有把握好教育期刊應該“三個并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文化品味和商業品味并重)的特點。整個教育期刊界對出版規律的探索十分冷淡,而理論界對教育期刊的關注及興趣也十分索然。從編輯層面來看,教育期刊編輯的整體素質不高,專門人才缺乏。如果單從編輯隊伍的學歷看,大專以上學歷的占73.9%,似乎文化素質也不低。但他們所具有的知識與所辦刊物不對路,半路出家的多,缺乏辦刊的經驗和理論。從教育期刊本身來看,充斥市場、占據讀者心靈的絕大部分是教輔類刊物,這些讀物對讀者的知識修養的提升固然功不可沒,但理想、信念的缺失,有可能讓我們失去的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塑造。
1.2競爭的無序性
中國教育期刊至今還未走出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競爭轉向的過渡期。由于今天中國尚未形成強勁的期刊市場組織和管理力量,因此正在發展中的教育期刊市場,散濫現象突出,粗放型經營普遍存在,不可忽視其存在的不規范性、不成熟性和無序性。這種無序性表現在幾個方面:
[摘要]
科技期刊不同于其他種類的刊物,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專業性、學術性及持久性等特點。本文就全面提高科技期刊質量,結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特點,嘗試將PDCA循環法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運用于期刊編輯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期建立由期刊全體編輯人員參與的出版物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關鍵詞]
科技期刊;PDCA循環法;質量管理
一、發展現狀
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及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淵源流傳。然而隨著電子產品的日漸普及,人們提筆忘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在我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語言文字及語法等錯誤無處不在,即使是經過嚴謹的文字編校過程的以學術理論為主導的科技期刊之中語言文字的差錯、不規范現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各種各樣,既有編校工作方面的問題、也有編輯人員自身文化修養及學術水平方面的問題。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期刊已成為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科技期刊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從1949年建國時期的80種到目前的6000余種[1],由各高校主辦的高校科技期刊數量在改革開放以來猶如雨后春筍,進入一個全盛的發展時期,目前已達1276種[2]。其學科領域基本上涵蓋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領域,形成了支撐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一系列比較完善的期刊體系。其水平和影響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深入發展和科技期刊數量逐年遞增的情況下,出現了重復辦刊、刊登論文內容空洞、編校質量低下、編輯部管理混亂等等問題。本文從高校科技期刊全面質量管理角度出發,運用PDCA循環法,從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審定發稿及發稿后的編輯處理工作等方面實施管理,以期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編輯質量和管理質量。
一、體制改革對科技期刊的影響
(一)科技體制改革中稿件來源變化
科技體制改革明確了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促進了國家科學研究經費由科研院所逐步向企業轉移,科技創新的體現形式由原來主要通過研究論文、科技成果和取得社會效益向企業新產品研發上;科技人員開展科研活動成果評價,由原來數量向研發新產品、獲得經濟效益方向轉變。現有科研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將逐步分化為兩個部分:一是從事應用基礎研究的科技人員,將占有大量的人均科研經費,與國際同行競爭,以高質量的科技論文和國家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搶奪科技制高點;二是從事應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將與企業結合,通過研發新產品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促進企業發展,進而獲得相應的個人經濟效益實現自身價值。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將促進高層次、高水平科研論文的涌現,而目前科技人員為評職稱等需要撰寫的科技論文將逐步減少。科技期刊要發展,需要明確定位,轉變主要為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員服務,為職稱服務的現狀,創建特色品牌欄目,吸收高質量科研論文參與國際競爭。目前,多數期刊的自由來稿不足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更不能適應期刊市場激烈的競爭態勢。要求雜志社通過策劃選題,避免刊物內容分散,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風格。改變等稿上門的狀況,放開視野,開門辦刊,形成特色,使期刊的競爭力得到提高。要求科技期刊編輯做好編輯策劃工作,在對采集的信息綜合分類研究后,對讀者需求、市場前景和自身條件等諸多因素周密思考、形成對期刊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的總體設計規劃。以高度的職業敏感性,瀏覽新聞、查閱資料、參加行業學術會議,及時發現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和新理論等信息,掌握約稿的主動權。
(二)文化體制改革中科技期刊的轉型
目前,文化體制改革針對科技期刊出版單位性質的界定尚無定論。但是,面向行業需要的、服務于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行業類期刊無疑屬于經營性產業的范疇。科技期刊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部分期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轉變目前依靠收取版面費、依靠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撥款補助辦刊的模式,轉向依靠廣告經營策劃、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的“雙效期刊”模式。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促進了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進程。新產品、新技術的宣傳,離不開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媒體,這為科技期刊通過廣告經營策劃奠定了基礎。而期刊的定位和國際競爭力是廣告競爭力的源泉。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視廣告策劃人才培養的同時,要通過競爭提高期刊的影響力,促進“雙效”期刊的經營發展。
二、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培養兩種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