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物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內容選擇要適應醫學本科生的需要
神經生物學目前尚沒有全國統一的大綱和教材,各教學單位均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內容進行教學。就本學科的內容而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究竟哪些內容適合于醫學本科生教學,是我們一直以來不斷探討的問題。最開始,我們選用了神經生物學主流研究工作相關度比較大的內容,即:把微觀研究成果的講授作為課程主體,主要包括離子通道、信號轉導、神經發育等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之所以把這些內容當作主體的原因,一方面是對于教師來說,這些內容與平時的研究工作密切相關,非常熟悉,講起來得心應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神經生物學的新內容、新進展主要集中在相關領域。但教師單純地對本學科新內容與新進展的講解,卻未能讓學生“買賬”。眾所周知,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結果,如果僅僅是教師的一廂情愿,是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學生的意愿、培養目標和職業需要等因素,而不能僅僅從教師自身的興趣和意愿出發。痛定思痛,為了改善教學效果,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多次的問卷調查,綜合學生的反饋信息,發現:醫學本科生更希望知道這門課的內容能解決醫學上的什么具體問題,對其他醫學課程學習有什么幫助。基于這種情況,經反復論證,在保留部分原有微觀研究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以行為、整合等神經機制為主體的應用研究成果,將情緒、注意、學習和記憶、大腦功能偏側化、語言等作為教學內容的主體。同時,注重基礎與臨床的聯系,尤其是將神經系統典型疾病(如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等)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有關的前沿進展系統地介紹給學生。教學內容改革后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轉變是成功的,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2理趣結合
神經生物學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各種神經系統現象的本質研究,對本科生來說較難理解,很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進而產生厭煩情緒,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神經生物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我們在實踐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獨具特色的授課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1部分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或臨床實例,使理論知識有切實的載體例如,對恐懼情緒的講解中,對中國科學家在NR2B受體發現中的貢獻作重點講解,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探索神經科學知識的熱情和欲望。
2.2在講授方式上,每一個主題先從歷史講起,對一些獲得重要結論的原始文獻進行詳細講解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考脈絡,便于對知識的整體把握。
1.生物學實驗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眾所周知,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各種各樣的生物學實驗為學生提供了認知的學習背景,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借助實驗還可以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從新課標可以看出對學生實驗技能目標大大提高,不僅包括以往教學大綱的基本技能目標,還包括科學探究技能,要求學生不僅會動手做實驗,而且要向科學家那樣思考和研究問題。新課標創造性的將以往隱藏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技能充分挖掘出來,在高中階段大力培養。
生物實驗設計是歷年高考的重點考查內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試題可以看出,對實驗的考查,已從了解實驗原理、明確實驗目的、掌握實驗方法與步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果逐步過渡到能夠根據實驗目的,科學設計實驗程序,合理利用實驗材料,得出科學結論。這對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與能力,需要學生具備對信息的處理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學生分析、運用文字和圖表中蘊藏的信息,通過各種信息的轉換,結合所學知識正確解決問題。同時,還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能用恰當的詞語準確、清晰、流暢地將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表述出來。這些要求的提出,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可以說,傳統的以講授為中心的許多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1.1演示實驗課堂有效性策略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的實驗。演示實驗能緊扣課堂教學環節,以其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靈活多變的實驗方式,有效的配合生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更重要的是演示實驗能發揮演示教學的“示和范”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實驗操作的精確性和規范化。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的實驗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演示教學的效率,為達到演示實驗的最大效率,我們做到“三高三重一變”。
一、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原則,為研究性教學活動開展搭建平臺
1、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其核心強調: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強調學生要發揮首創精神、實現自我反饋和知識外化。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形成、充實或改造自己的經驗體系的過程。就是說,一方面學習者通過使用先前的知識,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識,本身也要根據具體實例的變化而受到重新建構。由于要進行這種雙向建構,學習者必須積極參與學習,必須時刻保持認知靈活性。
3、建構主義的理論認為,知識是由人創造的并受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的影響。學習者的意義建構是多元化的,每個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建構將是不同的。這個原因就在于,由于事物存在復雜多樣性,學習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個人的先前經驗存在著獨特性,因此每個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建構將是不同的。所以,為了集思廣益,共同提高,必須發揮學習者的群體優勢,教學活動過程應該力求促進學習者的合作與互動。
4、由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因此,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合作者。教師要改變以往單向控制教學活動的角色觀念,從一個給學生提供知識的權威形象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名高級伙伴或合作者。從一個已有信息的載負者、傳遞者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協調者。
綜上所述,建構主義作為一種認識論和學習觀的變革。它為研究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個更合乎認識規律的理論指導。沒有正確的學習認識論指導,任何一種學習模式無法發揮理想的效果。利用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中的一些積極觀點,有助于促進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完善和教學活動的開展。
優化教學方法,進行多種方式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核酸或基因等生物大分子,這些內容繁雜、枯燥、抽象,學生學習時都感覺混亂,難以掌握。因此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有信心、會學習、具有創新精神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對于分子生物的基本知識和原理,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科學史講述,即偏重科學發現、假說以及驗證假說的實驗依據,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科研思維的建立與培養。在課堂教學時,實現由“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向“教師帶著學生走進教材”的轉變,教師可以自主選擇自己適合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有信息量大、圖文并茂、形象生活等許多優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知識。同時,在講課過程中要適當放慢講課速度,對于重點和難點應當加以板書,以彌補多媒體教學速度快,學生難以做筆記的缺點。充分發揮學生們積極主動性。筆者曾嘗試在一個學期中安排一次課讓學生自己講解,在學期伊始便將全班學生分組,每5人一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利用6周的時間全面了解一種病毒(如HBV、HCV、SARS等),可以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來源,并要求每個小組制作一個15分鐘左右的PPT,在學期中的某一次課上,每個小組都要上來給其他學生們講解他們的作業,包括病毒性質、生活史、基因特性、引起的疾病有哪些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等等。學生們遇到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與教師溝通。這種方法既能夠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加強團隊合作精神,鍛煉學生說話能力,同時可以建立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以實驗室為平臺,深化了解理論知識,培養創新研究能力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培養高素質生物學人才,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實驗教學,加大實驗課程比例,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筆者在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曾設計“一條龍”實驗方案,用一個大的、完整的實驗就可以把整個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有機連串起來,如基因組提取、NCBI數據庫的使用及引物設計、PCR擴增獲得目的DN段、目的DNA與載體連接、感受態細胞的制備、轉化、質粒的提取、酶切鑒定、誘導表達、重組蛋白提取、鑒定等。一個連續的“一條龍”實驗可以把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各種實驗方法有機串聯起來。當然,在“一條龍”實驗過程中,教師要認真檢查學生實驗的每個環境,隨時指正學生實驗中的錯誤,以確保實驗成功,因為每一個實驗既是上一個實驗的延續,也是下一個實驗的前奏,如果這個實驗出現錯誤,則需要學生在下個實驗課開課前補做這一實驗,以確保下個實驗的順利開展。對于一些時間長、較復雜的實驗,以及一些目前還沒有條件開設的新實驗技術,可以采用多媒體光盤演示、播放錄像觀看實驗流程,在觀看過程中教師實驗的關鍵點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學生對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問,培養學生對科學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
把好考試關,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
分子生物學與各學科的緊密相關,發展迅速,更新快,不同教材的課程內容及重點也不盡相同,這給學生的考試帶來困難。由于多個專業都有開設這門學科,而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定位也各有側重,這就要求在考試內容有所區別,既要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學知識,又要突出專業特色,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筆者認為,對于新建本科高校來說,分子生物學教學的一個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應該是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可將平時作業、課堂討論等納入評價范圍,注重激發學生興趣、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尤其注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創新性思維。同時,教師應該是學期開始就將評價體系及其相應的考核方式預先告知學生,讓學生做好準備,打消學生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搞突擊等短期行為。
一、病例的設計
我們采用的病例教學法多為導人法,即在開始上課時即把病例展示出來,因此所取得的效果與病例的設計是否合理,病例是否情節生動有直接的關系,我們在設計病例時著重遵循以下幾點。
1.采用能引導出教學內容的病例
所設計病例應與教材及教學內容相呼應,所提出問題能引導出教學內容,并明確所要講授的重點和難點,即此病例應能貫穿教學始終,引導學生在思考病例問題的過程中完成課程學習。如我們在講授狂犬病毒時先導人以下病例:李尋歡,55歲,農民,因肌肉高度緊張和唾液分泌過多而人院。他妻子說他最近出現發熱和寒顫,身體虛弱,拒絕進食,因不明原因脾氣暴躁,難以自控。他是一個狂熱的戶外運動者和洞穴探險者。病人入院后不久,便有舌氣癥、恐水證和癲痛發作,神志清醒和幻覺交替。4天后,病人死亡,常規血和腦脊液細菌培養均為陰性。大腦尸檢表明有內基小體的存在。針對上述病例,我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病人最有可能患什么病,此病是通過什么途徑傳播的?部分了解狂犬病人會出現恐風恐水癥狀的同學能正確回答。教員接著問,李尋歡病史中沒有提到他接觸過動物,如狂犬等,他可能是通過什么途徑感染的?是否與他的“尋歡”方式有關呢?這一問題馬上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以此為線索,開始狂犬病毒生物學特性的講解。在講解其培養方式時,我們講到狂犬病毒宿主范圍廣,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均易受感染,特別是狗、貓、鼠、家兔、豚鼠、馬、牛、羊及蝙蝠等,除了某些蝙蝠為無癥狀感染外,其余動物感染病毒后都會致命。教員據此追問,李尋歡最可能接觸了哪種動物才染上了狂犬病呢?同學們很容易得出是蝙蝠的答案。教員再接著問,他未有動物咬傷史,也就是說沒有被蝙蝠咬傷過,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再提示學員這一現象與狂犬病毒的傳播途徑有關,激發學員對傳播方式的興趣。我們講到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動物咬傷所致,或與狂畜密切接觸有關。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區,其分泌液造成氣霧,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至此,學生恍然大悟,李尋歡正是吸人了狂犬病蝙蝠的氣溶膠化的唾液被感染。通過這一病例的講解,學員對狂犬病的癥狀、病毒培養、傳播方式有了深刻印象,又由于其它內容是穿插其間,學員能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病例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病例設計中,應注意語言生動,最好能有引人人勝的情節。例如我們在講解產氣莢膜梭菌時,先給學員看如下病例:小芳,下荷池采藕,不幸劃破足底一塊皮膚,傷口被淤泥污染。她以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回家后在足底貼上一片傷濕止痛膏。可是,當天夜里,她的傷足即紅腫。第二天上午已腫至小腿。下午到醫院時,連大腿都紅腫化膿,劇烈疼痛,高熱至40℃。醫生切開傷口時流出暗紅色膿血,惡臭,并有氣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厭氧菌”,人院當天晚上就死去了。學生一看這個病例,先樂了,因為“小芳”是歌星李春波的成名曲,在大家心中就是村姑形象。看到病例結尾,學生都不禁嚴肅起來,對產氣莢膜梭菌所引起疾病的嚴重性有了初步認識,并對為什么會有“氣泡溢出”產生疑問,我們再引導學生思考“貼上一片傷濕止痛膏”對產氣莢膜梭菌增殖的影響,學生對該菌“厭氧、產氣”的生物學特性有了深刻印象,進而激發對其致病機理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