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化貿易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隨著對外貿易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文化貿易逆差的瓶頸制約作用也日益凸顯。造成文化貿易逆差的原因很多,可以歸結為國際文化市場環境、我國文化貿易理念落后、政府措施不得力等多方面原因。
1國際文化標準和“文化折扣”的存在
當今的國際文化市場已進入壟斷競爭時代,跨國性文化娛樂傳媒公司在國際文化市場中占據著壟斷地位,并且按照自己的運營規則不斷地開發運用著國際文化資源,逐步將其文化產品和經營和管理的標準樹立為國際性的文化企業標準。這種全球化標準已經成為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門檻。
由于觀眾對于影視產品的價值觀、信仰、歷史、社會制度和行為模式等缺乏了解,難以認同,就會降低作品的吸引力,產生“文化折扣”。由于文化折扣的原因,外國特別是歐美消費者對中國目前的文化產品和企業標準并不理解和認同,在接受中國文化時感到非常困難。我國文化產品特別是影視產品中的意識形態性與民族性的東西過多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從而成為了我國嚴重障礙;語言也是產生文化折扣的一個重要原因,漢語的適用范圍多限于亞洲國家,普及的國家與地區較少,也對文化產品的交流產生阻礙。
而與意識形態屬性一時難以轉變的中國文化產品相比,歐美國家跨國壟斷性的國際文化娛樂傳媒公司不僅是國際文化標準的制定者,而且中國一百多年來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客觀上幫助西方培育了其在中國的文化產品市場,曾經的“全盤西化論”和“”,以極端的方式助長了“崇洋媚外”的心理,甚至造成了對西方一切文化產品的自覺認同,這一切都大大減少了西方文化產品出口到中國市場時的“文化折扣”。就語言來說,英語在全世界的通用以及在中國的普及更是為歐美國家出口到中國的產品減少了又一道障礙。
中國文化產品在西方由于受到國際文化標準的限制,遭到“文化折扣”重創,形成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劣勢地位,另外還加劇了中國文化企業對于文化貿易的定價權的喪失,使得中國文化制品的出口不得不依賴于壟斷企業的差別定價體系,接受不公正定價,發達國家的文化制品則用壟斷高價來沖擊中國國內的文化市場,造成了中國文化貿易逆差的進一步擴大。
一、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一)見面稱呼的差異
在談判前首先要明確如何稱呼對方。西方人稱呼男的為先生Sir,稱呼女的為女士Madam,而在我國一般男女都可以稱呼為同志。在西方,人們見面時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而中國人則喜歡稱呼姓,如小李、老趙等等。在中國,職業和職位都可用作稱呼語,比如王經理、趙局長。因為這些頭銜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很少人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除非對方是你的上級或者是在很正式的場合。而且可用于稱呼的頭銜很少,例如法官Judge軍官Officer、醫生Doctor、教授Professor等。西方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來稱呼別人的,如:經理manager、校長headmaster。
(二)談判方法的差異
東方人的思維模式是整體取向,他們在談判中采用的方法是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從籠統到具體,也就是先就總體原則達成共識,然后以此為指導解決具體問題。通常要到談判的最后,才會在所有的問題做出讓步和承諾,從而達成協議。而西方人由于受分析思維模式的影響,他們最重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重具體勝過整體,談判一開始就急于談論具體條款。
(三)價值觀的差異
一、阻礙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影響
企業間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拿中西企業的國際商務活動來說,首先,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時間觀念。在北美文化中,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在亞洲文化中,時間觀念比較寬松。所以,在來自中西兩方的人員進行經濟活動時,同時也是文化交流時,就會出現一定的矛盾。比如,美國人喜歡追求速度和效益,所以就會盡量減少談判的時間。而中國人更喜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從而喜歡花較長的時間去了解對方。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間觀念不同。西方人有較強的空間領域感,而中國人則喜歡和伙伴共享空間。所以,在西方人家里做客時,如果向主人提出參觀臥室的請求就會被認為是無禮。并且在晚上9點以后,除非有緊急商務事件,西方人不喜歡被別人拜訪。所以,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就很容易發生文化交流的沖突。再者,人情和法制觀念不同。在貿易合同的處理上,西方人與中國人有著明顯的差異。美國人在與中國人談判時,常常會準備較為詳細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國人常常會覺得文件內容過于繁瑣。這是因為美國人主要從法律角度來看待自己與經濟伙伴之間的關系,而中國人則從人情的角度來看待彼此間的關系。所以,這種差異很容易給中西文化交流帶來困難,從而妨礙不同文化的人員之間的溝通合作??傊捎谖幕瘋鹘y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會給跨文化交流帶來極大的困難。
二、如何加強跨文化交流
1.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
想要更好的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須要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趨勢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進行跨國貿易往來。因此,企業只有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才能在商務活動中,與其他跨國企業進行良好的溝通,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首先,企業領導人必須重視起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從而做好企業員工的跨文化管理。其次,企業領導需要向員工傳達跨文化交流對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企業員工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再者,企業管理者要注重跨文化人才的培養,從而通過與這些人才進行溝通,加深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另外,也可以使用跨文化人才對企業員工進行文化差異的培訓,進而使員工全面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提高員工對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傊?,企業只有認識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能做好跨文化的交流。
2.樹立平等的文化觀念
摘要:經濟全球化為企業進行對外貿易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擁有了更多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而在國際貿易中,文化環境是極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因素,當今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融與發展,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其中媒體、政府以及對外貿易自身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時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品牌文化產品、觀念滯后,缺乏創意思維、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等。因此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刻不容緩。
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
當今時代,全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條件。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產業和生產組織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經濟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范圍,而越來越倚重于知識、無形價值和創新能力。經濟日益全球化,技術進步和創新已經占據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越來越體現為其學習、創新和知識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國際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概況
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邁人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廣泛,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發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出版了《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發展:行動框架》,這兩份文件都特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國的傳播政策中,雖然沒有聲明要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作為美國政府的目標卻是非常明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政策基本上是越來越放松管制,其理論基礎是市場理論和多樣化原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非政府部門的文化企業為巨額利潤所驅動而進行的經營性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對外宣傳方面已與美國外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英國政府為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英國政府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機遇,擴展國內外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日本經濟長期低速徘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開始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計劃到2010年讓到日本旅游的外國客人達到1000萬人,比2001年提高1倍。為把文化立國戰略落到實處,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立戰略會議、懇談會、幕僚會議、審議會等形式,研究商討具體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國圓滿閉幕,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天津周”和在荷蘭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樹立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響巨大,盛況空前,全面提升了兩國的政經關系,把中法以至中國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示范作用,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等國已相繼提出要與中國舉辦文化年。中國在對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產業貿易,復興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貿易方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等文化貿易的年貿易額從953億美元猛增到了3879億美元。但是,這些貿易絕大部分在少數發達國家之間進行。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貿易出口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出口額的55.4%,而化貿易的進口額也高度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進口額的47%??缛?1世紀以后,文化貿易的進出口大國排序有所更替,然而總體格局并沒有變化。這些國家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進口國,2002年其進口額高達153億美元;英國是第二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大約是美國的一半,為78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為41億美元。
摘要:經濟全球化為企業進行對外貿易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擁有了更多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而在國際貿易中,文化環境是極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因素,當今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融與發展,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其中媒體、政府以及對外貿易自身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時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存在一定的問題:缺乏品牌文化產品、觀念滯后,缺乏創意思維、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等。因此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刻不容緩。
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
當今時代,全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條件。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產業和生產組織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經濟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范圍,而越來越倚重于知識、無形價值和創新能力。經濟日益全球化,技術進步和創新已經占據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越來越體現為其學習、創新和知識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國際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概況
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邁人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廣泛,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發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出版了《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發展:行動框架》,這兩份文件都特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國的傳播政策中,雖然沒有聲明要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作為美國政府的目標卻是非常明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政策基本上是越來越放松管制,其理論基礎是市場理論和多樣化原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非政府部門的文化企業為巨額利潤所驅動而進行的經營性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對外宣傳方面已與美國外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英國政府為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英國政府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機遇,擴展國內外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日本經濟長期低速徘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開始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計劃到2010年讓到日本旅游的外國客人達到1000萬人,比2001年提高1倍。為把文化立國戰略落到實處,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立戰略會議、懇談會、幕僚會議、審議會等形式,研究商討具體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國圓滿閉幕,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天津周”和在荷蘭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樹立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響巨大,盛況空前,全面提升了兩國的政經關系,把中法以至中國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示范作用,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等國已相繼提出要與中國舉辦文化年。中國在對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產業貿易,復興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貿易方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等文化貿易的年貿易額從953億美元猛增到了3879億美元。但是,這些貿易絕大部分在少數發達國家之間進行。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貿易出口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出口額的55.4%,而化貿易的進口額也高度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進口額的47%??缛?1世紀以后,文化貿易的進出口大國排序有所更替,然而總體格局并沒有變化。這些國家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進口國,2002年其進口額高達153億美元;英國是第二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大約是美國的一半,為78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為4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