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現代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古典教育組織理論及其應用
古典教育組織理論包括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以及韋伯的官僚制理論。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出生在美國,在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工作。為使企業管理由一種隨意的、經驗式的管理變成科學的管理,泰羅從研究工人勞動時間和工作方法開始,對生產管理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形成了科學管理理論。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實行標準化管理和計件工資制,科學地培訓和選擇工人,協調作業人員和管理者,使企業形成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嚴格的管理制度?,F代教育管理思想大都可以追溯到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高校管理仍然可以應用泰羅的管理理念,講求效率和科學,利用標準化的手段進行考評和過程管理,實行獎懲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實行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的分工協調,使行政管理人員充分高效地為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服務。高校人力資源部門對教師采取聘任制的管理方法,擇優錄取教師,建立競爭機制。同時,高校人力資源部門也要培訓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素養與個人素養的提高,通過考評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亨利•法約爾(HenryFayol)是法國科學管理專家,他在實踐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論”。一般管理理論著重討論管理原則的理性化和科學化,重視組織這個整體,認為“管理就是預測和計劃、組織、命令、協調和控制”。高校作為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組織,其管理活動也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例如,高校要制訂本校的長期、中期、短期發展規劃,對學校的設施設備、師資配備、招生人數等做出預測和謀劃,由學校各職能部門制訂本部門的年度工作計劃、教師制訂學期和學年教學計劃等。高校的組織管理始終圍繞學校的發展和改革,協調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預測、控制學校的未來發展前景,服務于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促進文化傳承和知識創新,最終達到讓學校這一組織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目標。法約爾提出了管理的14條基本原則,其中公平原則、首創精神、團隊精神等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應得到很好的借鑒和應用。韋伯的理論重視組織的制度建設,重視下級服從上級的科層制建設,而人在組織建設中并不重要。在他看來,傳統的管理主要憑借的是“世襲權力”或“魅力權力”,而現代社會管理則憑借以法律為基礎的權力,所有的人在規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事,是職位規定人的行為,而不是人的行為規定職位。當前韋伯的科層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現實痕跡較深,中國高校的機關化、科層化現象十分嚴重,高校行政人員的級別設置與政府機關的科層模式十分相似,致使高校成為一個追逐名利的行政化場所。中國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呼聲雖然很高,但成效甚微。“去行政化”要去除行政級別,實現“教授治?!?,由學校的行政部門和行政人員行使為教授服務的職能,教授民主決定學校的重大事情。另外,高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完成組織協調、運轉的功能,以適應外部環境的需要。因此,高校的“教授治?!薄皩W術自由”要強化依法治校,加強教育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體現公正、公平的原則,保證合理利用并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保證高校發展的理性和穩定。
二、人本主義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應用
澳大利亞的美國行為科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在1927~1932年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進行的“霍桑試驗”,證明了工人的積極性更多地與人的精神因素有關,奠定了人際關系學說的基礎。試驗顯示,當工人發現自己被關注時,盡管物質條件沒有被提高,但工作效率卻明顯提高?;羯嶒炓约懊穵W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系學說,提高了管理中對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認識,為人文主義管理思潮拉開了序幕。教師是高校這一特殊組織中與知識和文化打交道的特殊群體,以傳承知識、創新文化為己任,往往更重視精神層面的獲得。被尊重、被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教師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共同的理念和道德標準形成了獨特的教師文化,對學校文化的營造和認同是他們努力工作的主要動力。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意識更多地來自于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工資待遇和物質條件因素在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中不占主導地位。他們更重視自身的修養和人格魅力,重視校園的文化氛圍和工作軟環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利用人際關系理論,營造良好的教師文化和校園氛圍,讓教師在一種愉悅的文化氣氛中工作,有利于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作為早期人本主義管理理論,杜威的民主教育管理理論以“民主”為核心,重視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參與,強調師生共同參與,提倡學生自治。杜威認為,教師既是一個領導者又是一個引導者,學校要尊重教師對于管理的參與,尊重教師的價值和尊嚴,給予教師參與管理的權力和自由,改變傳統的權威主義領導方式。傳統的管理用權威、命令、集權的領導方式,與高校教師的管理愿望相背離,不利于教師對學校組織運作方式的認同和積極參與。相反,高校的分權式管理、民主管理能充分調動教師群體的聰明才智,提高教師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度,有利于學校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校的人力資源,共同應對學校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促進學校的改革與發展。高校的民主管理目標還要與教師及學生的發展目標相一致,將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辯證統一起來。到20世紀70年代,具有不同哲學背景的人文主義學者形成了人文主義教育管理流派,與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流派相對立,如格林菲爾德的主觀主義教育管理理論、霍金森的教育管理價值理論、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論、薩喬萬尼教育管理文化理論。人文主義教育管理理論更關注組織中的人以及人的非理性方面,如人的意志和情感、動機等;更專注人的價值理性和倫理理性;批判阻礙人的自由的社會制度,表達了對人的終極關懷;強調高校教育管理要研究人的主觀性的表達。高校教育管理活動必定是人的活動,而且最終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高校教育管理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的意志、目標、動機和價值的表達。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背景下,高校教師和學生在價值取向以及非理性、情感、動機、智力、體能、個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如何重視教師及學生的個體生命、個性特征,是高校管理實行“以人為本”理念的關鍵所在。
三、教育管理科學理論及其應用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主要憑借經驗對教育進行管理。教育管理科學理論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教育管理理論運動的成果。西蒙的“決策是管理的核心”是科學主義管理理論的起點。他提出一種“價值無涉”的科學方法,認為人的選擇行為只是以事實為基礎而不是以價值和情感為基礎??茖W注重事實,而價值和倫理命題說的是應該而不是事實。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最大貢獻就在于提出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它重視人的理性和組織的結構在管理和決策中的作用,使管理人員掌握科學的管理理論,提供了對事物“確定性”進行不懈追求的一種精神理念,使人們對未知的世界有一種積極的心態,促進人們不斷地探求。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缺點是:否定教育管理的價值,將人看作沒有情感的事物,忽視對教育問題和人的關心,不重視人的情感、動機和非理性因素。管理者運用管理的客觀科學,使教育活動變成只關心方法不關心目的、只關心組織不關心個人、只關心技術不關心價值倫理、只關心事物怎樣不關心事物。在物欲橫流、精神道德滑坡的當今社會,高等教育管理在運用科學管理方法的同時,應更關注人的非理性因素,關心高等教育中的價值與倫理問題,在思考“如何做”的時候更要思考“應該不應該這樣做”的問題,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境遇的敬畏和尊重。四、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應用20世紀50年代末之后,西方發達國家陸續向后現代社會邁進。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后,科技發展有機化、知識信息化、政治國際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追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均彰顯了后現代社會的特征。把后現代主義運用到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中的學者眾多,著名的有格林菲爾德、霍金森等。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理論的共同之處在于否定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理論。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理論反對理性至上,主張以差異性、多元性、非理性、隨機性等為核心建構新的認識理論,重視用民主對話、合理授權、文本解構、意義重建、非線性變革等方式解決面臨的教育管理問題,強調個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性發揮以及主體的自由和解放。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理論認為,教育組織是人創造的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創造,也就沒有統一的形式和本質,不同的教育組織有不同的性質,即使是同一類的學校也有不同的特點。教育組織的形式和性質不是唯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應是多元的,而不是執行唯一的標準。后現代主義教育管理認為,領導者與跟隨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相互提升,互為管理和被管理。在高校民主管理中,很難絕對分清誰是領導者、誰是被領導者,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們共同研究和推進學校的發展進程,制定并執行管理制度和法規,承擔不同的職責又相互協作。后現代主義管理理論認為,教育組織的主要目標不是效率而是保證教育的正義和平等,促進人的自由和解放,在管理中將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充分考慮教師、學生家長和學生如何參與管理。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管理和教育中積極地運用合理的對話,讓所有的教師得到公正的待遇,讓男女學生均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這樣教師可以自由教學,學生可以自由學習,以達到解放教師和學生主體性和創造力的目的,推動學校等教育組織的全面發展。誠然,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邊緣性、模糊性等理念也不利于對教育問題的把握與解決,不利于對教育實際的判斷與決策,容易把人帶進一個不可捉摸和不可預測的世界,這是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管理理論經過產生、發展、演變、綜合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現代與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理論也應具有時代的進步性和先進性。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我國的文化發展也是多元化的。借鑒西方現代與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并解決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問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管理方法,以及新的多元化教育管理理論體系和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
一、高校現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弊端及創新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缺乏一定的制度創新,教育觀念仍然較為落后。這給教育管理制度創新設置了思想障礙,導致整個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創新缺乏民主化的牢固基礎。當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雖然仍然對學生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是它的弊端就是制約因素過多,教育疏導較少,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在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健全的地方,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機制未能真正建立起來,師德管理條例也不夠細化,致使整個教育教學管理活力不足,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升。任何一項教學改革活動,都離不開學校教學觀念、教學目標等其他層面的變革,而這些變革最終應該體現在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創新上。它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事業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創新是應對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的需要,更是適應教育管理發展新形勢的需要,是高校保持自身和諧發展的需要。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和金融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使得各國高等教育之間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在這一競爭中,最為根本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而人才培養模式革新又要依靠教育管理制度的創新來實現。同時,高等教育制度創新也是不斷增強我國大學生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要努力通過創新教育管理制度,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突破當前整體劃一的教學模式的局限,向著整體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三個方向發展,健全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創新與改革,以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
二、高?,F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創新路徑
遵循制度創新原則。這些制度創新原則有繼承與創新原則、依法治校與以人為本原則等。此外,高校還有一些需要重建的學校管理制度,比如說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輔助管理制度和少量學生管理制度等等。在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具有創新現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比如說雄厚的物質基礎為研究的開展積淀了第一手資料,雄厚的師資隊伍為研究的落實提供了優質軟環境,建章立制的硬性化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軟環境管理相結合,以研促訓,教研結合,實現了教學—科研—培訓的教育教學管理運作機制一體化,而信息化硬件環境搭建的教育教學管理平臺,則實現了現代教育管理制度建設的最優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應該努力保障大學生權利的實現。這些權利,包括其發展權(其中又包含了表現權、選擇權、犯錯權、休息權和娛樂權)、自由權(其中又包括了思維自由權和疑問自由權)、民主權(其中又包括了自主管理權、知情權)、監督權、評教權等。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套以學生權利為本位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設計相應的制度,保障學生的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革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維護學生應有的權利,針對學生的需求和就業市場的新變化,從實際出發,制訂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個性化教學,創設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推行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同時,高校還應該制定相關的學分制,使用科學合理的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要充分考慮到各個時期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特點,切實強化并實施通識教育理念,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需求,努力構建一個科學、合理、實用的課程體系,并建立導師制,實施多種形式的選課制度,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及時更新必備的教育技術手段和設備,為教育管理制度創新提供可行的新手段和新方式。此外,高校還應該創新學術管理制度,切實把握好高校各種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征,真正考慮到相關教育管理制度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以推動各項教學科研活動的高質高效完成。創新教育質量評價機制。高校應該建立健全相關的教學管理評估體系,建立全方位的目標評價體系,形成全面管、全面教、深入學的激勵機制。如果要在全校范圍內建構一個綜合性的,能夠涉及到學校各項工作、教師教學質量以及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管理評價體系,高校就應該及時更新教育評價觀念,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引入現代化管理的科學理念和機制,面對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對其進行更為全面、更為客觀和更為科學的評價;與此同時,高校還要讓教學評價形式更為多樣化,不僅要有全國性的教學評價機構,還要有專業性的評價機構,以大力提高評價體系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縱深化發展階段,還有很多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推進相關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和任務,就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必須實現現代化的發展創新。但是,教育管理制度的革新,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簡單事情,而需要循序漸進地推進下去。因此,高校應該盡快改革原有的教育管理制度,積極改進現有各種管理制度中的不足,以實現管理制度必要且有效的創新。這就是說,高校應該遵循一定的制度創新原則,在一定的制度繼承基礎之上進行適當的創新,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創新,把學生作為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所在。只有這樣,高校才能使其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能更快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有效化解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實踐性與整體質量,讓人們對高等教育充滿信心。因此,高校應該盡快對現有的教育管理制度進行深層次領域的改革與創新,以真正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調動并發揮出他們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教育教學管理平臺,讓他們從心理上和理念上都能夠認可這樣的高等教育模式,從而真正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作者:徐紅單位:徐州市廣播電視大學遠程開放學院
同志們: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市教育工作會議和縣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縣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精神,縣委、縣政府決定召開全縣教育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20*年全縣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務,動員和組織全縣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堅定信心,扎實工作,加快推進全縣教育事業健康協調發展。
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加快全縣教育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過去的一年,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縣教育工作扎實推進、成效顯著的一年。一年來,全縣教育系統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辦學條件逐步改善??h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科教興威”戰略,積極爭取上級支持,促進教育發展。20*年,中央下達我縣專項危改資金267.14萬元、農村初中校舍建設改造工程專項資金826萬元,全縣共排危3447平方米,修建學生宿舍、食堂7700平方米。縣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入600萬元資金,進行校舍改造的基礎上,出資為一中新校區建設征地280畝。積極爭取香港苗圃行動支持,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
近年來,不少教育管理中都提出了要“以人為本”,明確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這是將“人”與其他管理要素的管理作用相比較得出的重要結論。“以人為本”所說的“人”是多元的,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還包括管理的人文環境,就學校而言,“以人為本”涉及到的“人”有學校領導、教職工、學生、還有家長、社會群眾等,這些人對學校管理的質量都有重要的影響,筆者試圖從“以人為本”中“人”的發展的角度淺析這一管理理念的目的,即管理要達到開發人、創造人、提高人和完善人。
作為學校領導,不能僅僅要求教師去作貢獻,而更要創造條件,幫助教師不斷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體現生命的價值,使教師有成就感,同時還要尊重教師,信任教師,理解教師,愛護教師,盡力為每一位教師提供和創造展示自己,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滿足教師被尊重感和歸屬感等需要。讓教師真正體驗到“我是學校的一筆財富,我的價值體現在對學校的貢獻度上”,“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人生價值。那么,作為學校領導的你,如何讓教師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呢?
一、管理行為中“權治”到“情治”的轉變
以往,我們的學校管理工作通常側重于“領導說了算”,校長“唯權至上”,無視教師的感受,工作沒有商量的余地,這樣不僅泯滅了教師工作的獨立性,斥退了教師的個性,更大程度上還會摧殘人、摧殘精神和摧殘文化,忽視教育管理的人文因素而造成學校人際關系緊張,束縛甚至壓抑了教師群體的創造性。因此,在這里特別強調,管理者要實行“情治”,工作由“強加”變為“委任”,通過調整管理行為,創造一個為促進教師發展服務的教學管理環境,使教師“心服”、“心樂”,讓教師群體活得高興、干得痛快、干出名堂?!扒橹巍钡脑蚴鞘裁茨兀渴紫?,教師具有較強的自主性,他們不僅不愿受制于物,而且無法忍受上級的遙控指揮,他們更強調工作中的自我引導;其次,部分教師往往比學校領導更加專業,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比學校領導掌握得更多,更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策;再次,教師被學校委以重任的成就感需要,使他們對工作抱有更大的熱情。因此,學校領導不應獨攬大權,阻礙教師發揮專長,否則不僅會扼殺教師的創意和才能,而且會扼殺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然而,下放權利并非放任自流,也不是一切決策權都下放。按照決策內容的不同,我們將決策分為:技術決策、管理決策和戰略決策。技術決策是關于工作本身的決策(如教學決策);管理決策是確保學校管理順利運轉的決策(如教育獎懲);戰略決策是確定學校發展方向的決策(如學校規劃)。一般來講,技術決策下放的程度可以高一些,而管理決策和戰略決策下放的程度應該低一些。
二、管理方式中的“管”到“放”的轉變
我國教育正在進行一系列深化改革,新教育體制的基本框架即將建成,教育制度的創新,特別是建立現代教育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涵蓋著現代化教育的建設,而現代化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保障,現代教育制度是現代教育的組成部分,為了探索現代教育制度,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現代教育與教育現代化。
一、社會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社會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進步過程
世界范圍內,對現代化的研究有經濟特征學派、政治特征學派、科技特征學派、思想心理學派以及多維綜合學派。要準確地把握現代化看來不可專注于某一個角度。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阿·英格爾斯在《從傳統人到現代人》一書內也認為,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體系,是由不同的系統構成的;整個社會結構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社會服務四個基本方面。一個社會是否是現代化的,要用系統的觀點從這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我國社會學家司馬云杰在《文化社會學》中闡述道:“我們所說的現代化,乃是社會主義形態的一種高度發展的文明形式,它標志著一個歷史時代的全部特征”??偠灾鐣F代化雖然是個綜合的社會體系,但它的基礎是人的現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
社會的現代化對現代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具體地說,主要有如下十點:
(1)實施普及義務教育。英文中在educa-tion(教育)前面所冠的形容詞obligatory,其含義為義不容辭的、必須的、義務的。所以這里的義務應當理解為帶有強制性的,也就是必須實施接受的意思。義務教育準確的定義為:“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對適齡兒童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顧明遠主編《教育辭典》第1卷,第69頁)。1619年誕生于德意志魏瑪邦的義務教育,到19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經濟發達的國家已普遍實行,爾后義務教育的年限逐漸延長。目前義務教育已成為世界多數國家普遍實行的教育制度,年限一般在5年到12年之間,可見義務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