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學術營銷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第一篇:高校市場營銷畢業論文研究
摘要:為了應對旺盛的社會需求,經濟管理類特別是市場營銷等應用型專業本科畢業生的數量激增。畢業論文是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的形式選擇是關鍵的一環。由于我國高校類型多、層次復雜,高校畢業生要不要做畢業論文,畢業論文的形式都有哪些,應用型專業的畢業論文形式有哪些,這些問題困擾著高校師生。以河南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本科2012~2014屆603篇有效論文為研究樣本,對這些樣本所采用的形式進行歸類、統計分析,發現其中的變化,探究其間的原因,并對未來高校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形式做出一定程度的預測和建議。
關鍵詞: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形式;多元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學校的類型出現多元化的趨勢,科研型、教學型、應用型高校三足鼎立。畢業生的人數逐年增多,學者們在呼吁本科畢業論文的形式要多元化的同時,一些高校也在積極探討。選擇正確又恰當的論文形式,對撰寫合格的畢業論文來說意義重大。
二、研究目標
一、從國內數據評價指標分析
專業性醫學期刊與綜合性醫學期刊的側重點專業性醫學期刊注重論文學術研究價值,側重該領域最新成果的發表,注重編委會專家的組稿價值,因而自由來稿較少,多向學科領域帶頭人約稿,刊登論文量較少,單篇論文學術質量較高,以數據庫的評價指標來看,專業性醫學期刊更注重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國家級基金比、省級基金論文比等)等,從國內重要數據庫來看,亦是更加重視期刊刊登論文的被引指標。例如,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等,從CSCD2015—2016年度的新增的評價指標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引影響因子、他引頻次、EigenfactorScore、ArticleInfluenceScore、擴散因子、優秀指數、論文利用指數、互引指數,[1]這8個新增指標都是針對論文的被引來評價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的。而綜合性醫學期刊如何才能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呢?從本質來看,綜合性醫學期刊更注重的是學術傳播范圍,對臨床醫學工作者的實際應用價值,在編輯部組稿的前體下,接受大量作者的自由來稿,為廣大一線工作的醫務人員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從國內重要數據庫的評價指標來看,web下載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學術影響力傳播情況。從北大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2014版與2011版比較,web下載量權重系數從0.03上升至0.05,RCCSE2015—2016與2013—2014比較,Web即年下載率權重系數從0.0496上升至0.0501,可以看出數據庫對期刊網絡傳播情況也是逐年重視。
二、綜合性醫學期刊品牌建設措施的選擇
(一)微博、微信推送擴大綜合性醫學期刊影響力
綜合性醫學期刊需要建立品牌戰略,在如今新媒體盛行的情況下,采用多種媒體方式傳播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訂閱號推送最新的實用性強的臨床工作研究內容,收集與醫學領域相關的信息報道推送給讀者,使關注該期刊的讀者不僅能閱讀到適合日常工作的值得借鑒的臨床經驗,也能了解最新的醫學動態。從而吸引各個領域的醫學工作者閱讀所刊載的論文。這點對綜合性醫學期刊或者專業醫學刊物都是一樣的,如《中華消化雜志》借助丁香園網站醫學專業會員匯聚的優勢,開設了丁香客微博官方主頁,初步建立了一個有活力、高效率的線上交流平臺,通過微博平臺讓臨床醫師及時了解到消化領域的發展動態,拉近了讀者和作者間的距離,提高了雜志知名度。《國際檢驗醫學雜志》在大渝網舉辦的“2015重慶十大微信公眾號評選”活動中獲得微信公眾號(媒體類)第一名。經過專家對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閱讀量、服務能力的評比,入圍決賽,獲得了12196票的支持。這得力于《國際檢驗醫學雜志》微信平臺除了向公眾推送該雜志的相關信息報道外,主要還推送了檢驗信息、醫療信息、檢驗前言、檢驗技術、檢驗考試、專家論點、專家風采、行業動態等最新資訊,從而提升了其全國影響力。
(二)郵件營銷增加綜合性醫學期刊影響力
審稿工作則是科技期刊進行質量控制的關鍵步驟,嚴格的審稿能保障科技期刊辦刊水平。校對是根據原稿核對校樣,糾正其中的差錯,提出相關的問題,以保證出版物質量的工作,為科技期刊把握好最后一道工序。這就需要編校人員通過培訓提高基本的理論修養,進行扎實的專業訓練,開闊知識視野,并培養廣闊的閱讀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⑦。
一、科技期刊品牌建設的人才因素
在科技期刊品牌培育和品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有一支認真、負責且有專業化水平的作者隊伍、編輯隊伍及經營管理隊伍,這樣才能保證科技期刊的內容質量,而期刊的質量正是一個期刊品牌的立足點。在眾多人才中,編輯隊伍則是決定期刊成敗的關鍵,這主要是由于編輯可以從專業知識深度和廣度對期刊所發表文章進行把握⑧。編輯隊伍的專業化與學者化,要求編輯不僅是某一專業的學者,還應是一位編輯學的學者。在國內外,科技期刊通常都是需要非期刊內部的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組成的編委和審稿隊伍,他們是科技期刊學術治理機構和學術決策組織的重要形式,而這支編委和審稿隊伍的組建及其管理對于經營好科技期刊,提高期刊質量均有著重要的作用。高層次化、國際化的編委和審稿人員有助于期刊吸收國外優質稿件,加快稿源的國際化;另外,還可以提高科技期刊品牌凝聚力和影響力,同時,這些專家也為期刊品牌培育發揮著“品牌載體”功能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提高科技期刊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國內外讀者。實踐證明,國內外著名品牌科技期刊無不凝聚著相關學科眾多著名學科帶頭人和專家⑨。綜上所述,聘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期刊的編委對于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國科技期刊的編委中擁有“兩院”院士及外籍院士占7.5%,博士生導師占48.2%;這說明在這些科技期刊編委會中凝聚了大量相關學科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⑩。除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創建受上述因素影響外,還需要期刊管理人員具有超前、高度的戰略觀念,善于經營和管理,具有信息資源、專家資源、學術資源和學科的獨特優勢,還需要對現如今的科學技術有著獨到理解,這樣才能在一定的高度上為期刊發展制定經營策略。
二、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與品牌營銷
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設過程中,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構成期刊品牌的要素中,科技期刊品牌營銷宣傳是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期刊的質量、特色、權威性和影響力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形成的核心要素;特別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及營銷,這是期刊品牌培育的重要內容。如近年來內地學者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上知名的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呈上升趨勢,這就說明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上知名的期刊上已經被內地學者視為一種學術榮譽、水平和地位的象征⑾。這主要是由于科技工作者對期刊品牌的心理評價首先來自標志、內在品質、整體形象、自身文化、外在風格,只有在封面設計、期刊的標識設計、背景色調設計、欄目的設計與選擇等方面給讀者和作者以視覺上的差異化效果,從而抓住讀者和作者的視線。品牌科技期刊不僅僅要有設計上的吸引力,還必須具有與期刊品牌相匹配的品牌信譽,在讀者和作者心目中樹立起公平、公正、嚴格、負責的品牌形象,這是維護期刊品牌忠誠度的法寶,也是保持期刊品牌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要保持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的穩定性,讓讀者和作者對品牌期刊持續保持良好的看法或印象。良好的品牌形象還需要策劃人員進行宣傳,使其在廣大讀者和作者中擴大知名度,將期刊普及度增加,提升和體現期刊品牌的溢價能力。具體可以通過主辦和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展覽會、學術論壇可有效地提高期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是據統計⑿,我國的科技期刊在各種會議營銷活動中出現的頻次還比較低,而在國際性的會議營銷活動中就更少見。這就直接導致期刊經營收入依賴國內紙版期刊發行收入、版面費、審稿費等傳統期刊的盈利模式,還沒有真正體現出品牌溢價價值。
三、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內容摘要:本文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和“國家圖書館中文文獻數據總庫”作為數據源,以1981年到2005年期間發表的有關零售學術研究的成果作為研究樣本,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零售學術研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進行了系統描述與分析,并提出了推動零售學術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零售學術研究回顧展望
零售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零售學術研究有了更加豐富充實的商業實踐作支撐,從少到多,從簡到繁,從淺入深,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零售學術研究框架
在1981-2005年的25年間,零售學術研究成果很多,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回顧與總結零售領域的研究思路、進展與成果,為今后的研究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并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學術研究的總體態勢與研究脈絡,分析零售學術研究的具體內容,剖析零售學術研究存在問題,推動零售學術研究發展。
內容摘要:本文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和“國家圖書館中文文獻數據總庫”作為數據源,以1981年到2005年期間發表的有關零售學術研究的成果作為研究樣本,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零售學術研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進行了系統描述與分析,并提出了推動零售學術研究的建議。
要害詞:零售學術研究回顧展望
零售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零售學術研究有了更加豐富充實的商業實踐作支撐,從少到多,從簡到繁,從淺入深,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零售學術研究框架
在1981-2005年的25年間,零售學術研究成果很多,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回顧與總結零售領域的研究思路、進展與成果,為今后的研究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并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學術研究的總體態勢與研究脈絡,分析零售學術研究的具體內容,剖析零售學術研究存在問題,推動零售學術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