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工資調查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80后”一直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人群,特別是80后上班族,已經成為企業的基層員工和經理層的主力人群。
80后是變革的一代?還是頹廢的一代?他們又是如何看待70后的?
近日,搜狐新聞、中國最大的上班族網站忙否網與知名咨詢公司大度咨詢共同了《80后上班族生存狀態調查報告》,在北京CBD地區通過走進公司訪談的方式進行了1對1調查,原始調查樣本超過1000人,年齡限定在80-85年出生的用戶,最后由大度咨詢對數據進行嚴格的審核整理、分析,最終生成調查報告。
80后上班族58%討厭70后
有人說80后追求時尚和前衛?《80后上班族生存狀態調查報告》指出:58%的受訪者討厭70后。其中,15%的受訪者認為70后摳門,20%的受訪者認為70后太死板老套,23%的受訪者認為70后太假不敢講真話。
42%的80后認為70后很強
離職的三大主因
由于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變化,不同的階段造成人才離職和更替的原因也不盡相同。那么近一個時期,是哪些因素成為影響“人心思動”的主導因素呢?通過這次調查報告顯示,“更好的發展機會”、“家庭、健康等個人因素”以及“對薪資福利的不滿”是排名前三位的造成員工離職的原因。
調查分析顯示,由于目前企業發展迅速,造成求職機遇和人才流動的頻繁。這也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去遴選最適合自身發展的職位。智聯招聘職業顧問郝健說,現在是產生機遇的時代,每個人謀求自身價值和發展的空間也大大增加,“奔前程”而且奔個好前程是個人的頭等大事。因此,既然社會能夠提供出更多的發展機會,自然人才流動會相應增加。但是,這種流動也需要合理性,例如“扎堆”式的集中向某些熱門行業或職業擁擠或者大量的跨行業跳槽,則都是不正常的離職流動。另外,現今競爭激烈,人才面臨的各種壓力都非常大,也的確會有人出現“不能承受之重”的情況。而“對薪資福利的不滿”產生的離職始終都是員工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離職高發期的兩大時段
企業的發展都是長遠的建設和規劃,因此人才隊伍建設同樣是需要時間的。而從此次離職率的調查顯示,工作2-3年后的員工人群是離職的第一個高發階段,而比較新的動向是在工作7年后的員工人群呈現出第二個易離職的高發時段。因此,企業在進行人才培養規劃的時候,需要格外關注。調查結果顯示,工作2-3年的員工離職率最高,達到了33%,而工作年限超過5年則呈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是在工作7年以上的員工離職率達到了16%,特別是在制造業員工離職率則超過了20%,呈明顯增長的態勢。
本科生離職率偏高,工資是“誘因”
由于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變化,不同的階段造成人才離職和更替的原因也不盡相同。那么近一個時期,是哪些因素成為影響“人心思動”的主導因素呢?通過這次調查報告顯示,“更好的發展機會”、“家庭、健康等個人因素”以及“對薪資福利的不滿”是排名前三位的造成員工離職的原因。
調查分析顯示,由于目前企業發展迅速,造成求職機遇和人才流動的頻繁。這也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去遴選最適合自身發展的職位。智聯招聘職業顧問郝健說,現在是產生機遇的時代,每個人謀求自身價值和發展的空間也大大增加,“奔前程”而且奔個好前程是個人的頭等大事。因此,既然社會能夠提供出更多的發展機會,自然人才流動會相應增加。但是,這種流動也需要合理性,例如“扎堆”式的集中向某些熱門行業或職業擁擠或者大量的跨行業跳槽,則都是不正常的離職流動。另外,現今競爭激烈,人才面臨的各種壓力都非常大,也的確會有人出現“不能承受之重”的情況。而“對薪資福利的不滿”產生的離職始終都是員工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離職高發期的兩大時段
企業的發展都是長遠的建設和規劃,因此人才隊伍建設同樣是需要時間的。而從此次離職率的調查顯示,工作2-3年后的員工人群是離職的第一個高發階段,而比較新的動向是在工作7年后的員工人群呈現出第二個易離職的高發時段。因此,企業在進行人才培養規劃的時候,需要格外關注。調查結果顯示,工作2-3年的員工離職率最高,達到了33%,而工作年限超過5年則呈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是在工作7年以上的員工離職率達到了16%,特別是在制造業員工離職率則超過了20%,呈明顯增長的態勢。
本科生離職率偏高,工資是“誘因”
在此次調查報告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科學歷的員工與其他各種不同層次學歷的員工比較,是容易離職的一個群體。其離職率在服務行業和其他行業類的調查中均超過了60%,即使在制造業中也達到了31%,大大高于以往認為容易發生離職的低學歷專科生群體。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調查報告
調查題目關于×,×××儲運有限公司申貸的調查報告
姓名向軍學號021020468
專業金融入學時間2002年秋
試點單位××電大開放教育學院
調查單位××××儲運有限公司
摘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已被廣泛應用于未成年人刑事審判領域,有的法院還將該制度引入民事審判領域,經過實踐檢驗,它對于實現刑罰個別化,教育、感化和矯正未成年罪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立法上的欠缺以及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社會調查制度在運行中遇到諸多障礙,使其應有職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因此有必要對其法律性質、工作程序進行深入剖析,以期進一步完善該制度。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實踐意義
社會調查制度,是指在未成年刑事訴訟中,判決宣告前由有關部門對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為的社會背景、成長經歷、生活環境、實施犯罪前后的表現等進行調查,并形成書面社會調查報告提交到法庭,為司法機關正確處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提供重要依據。從上述定義不難看出,社會調查制度的實質是一種人格調查制度。因為人格調查制度是在刑事訴訟中,特別是在法院的判決前,對行為人的性格愛好、身心狀況、家庭狀況、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社會交往等情況進行調查,綜合判別被告人的人格狀況、測定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作為對行為人作出恰當處置時參考因素的活動,其本質是強調對犯罪人個體的尊重與關注,強調刑法的實質公正,這與社會調查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考察域外有關人格調查制度的法律規定,可以看出,人格調查制度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是人格調查緊緊以行為人為核心展開。人格調查需要調查的項目有很多,包括行為人的性格特點、身體狀況、成長經歷、家庭情況、社會交往、平日及實施指控行為前后的表現等,這些項目繁多的調查,看起來非常分散與雜亂,實際上,這些調查都是緊緊以行為人為核心展開的,對行為人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等背景情況的調查以及對被告身體、性格等自身狀況的調查,并不是最終的目的,目的在于從各個方面收集和行為人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全面掌握行為人的個體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判定行為人的人格。
二是人格調查通常由專業人員或專業機構來完成。對行為人的人格狀況的測定與評估,不是把各個項目簡單羅列,而是通過由表及里、由表象到實質的調查分析,來綜合判斷行為人的個性特征、心理活動、發展趨勢,其調查程序的嚴謹性和調查結論的法律屬性,決定了調查主體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