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作文難忘的一件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認真培養引導,學生才會愛寫,才能從認識和情感上傾向作文,真正產生熱愛寫作的巨大動力。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呢?筆者淺談幾點在教學實踐中的認識。
一、影響小學生作文興趣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有:①遣詞造句能力不夠;②學生想象力不夠,不能獨立思考;③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知識,沒素材可寫;④對學生作文目標要求過高;⑤對寫作方法望而生畏。
二、激發小學生作文興趣的辦法
1.多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首先,讀得多才能寫得好,讀寫不分家,要鼓勵學生多閱讀感興趣的內容,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不光注重課內,還有課外的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遣詞造句,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如何構思寫作素材等。
其次,要利用好學生愛玩的天性,鼓勵學生及其家長要走出家門,多“閱讀”周圍的人和事,多參加相關活動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
最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書上圈點批注,對喜歡的語句進行摘抄,對感興趣的事和物進行記錄。
通過以上的日積月累,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就形成作文的基本素材。
2.習作培養從簡單處入手,消除畏難情緒。
針對好寫的作文,學生可以自主命題,只要寫出學生親身經歷,感受或觀察過的,能夠表達真情實感,寫出心中所想即可,如此循序漸進地練習,讓學生不再有害怕心理。
3.加強習作前的指導,引導學生構思。
為進一步消除學生寫作前的畏難情緒,老師要加強作文寫作指導,精心備課,根據習作要求,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思維。例如:《我的小學生活》一文,學生認為難寫,題目太大。如果老師讀幾篇范文,啟發他們曾經發生過令人感動、難忘的事,以此誘導學生回憶,引發熱烈討論,暢談自己想法,化難為易,讓學生感覺有內容可寫,產生寫作沖動,然后再列好提綱,動筆寫。避免只談審題、立意、選材、技巧等枯燥理論,讓學生望而生畏。
4.修改作文是提高質量的關鍵
那么,如何參照作文訓練的系列,進行行之有效的作文訓練呢?筆者試從以下兩個方面談一下淺見陋識。
一、指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首先解決好“寫什么”
小學生作文內容無非是寫人、記事,但是寫什么“人”呢?記什么“事”呢?在作文時常有這種現象,學生提起筆來無話可說,空想半天,無“人”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失誤往往在于脫離學生實際,出一些貌似有意義實則脫離實際的題目,如《難忘的一件事》、《我尊重的一個人》等等;還總要空洞的說教一番,然后鼓勵學生冥思苦想,胡編亂造。從我們當學生時起就寫這樣的文章,到我們當教師仍然讓學生來寫。似乎這是傳統題目了,不得不代代相傳,永遠寫之,為什么呢?意在應付考試。這是作文教學的重大失誤與惰性。
看來,必須從這種束縛思想的傳統勢力中掙脫出來,要為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而指導寫作。與其寫難忘的一件事,不如寫昨天剛剛發生的事,事不管大小,也不必考慮有什么“意義”,人不分老幼,也不必考慮是否“尊重”他,就鼓勵學生寫身邊的人,寫生活中熟悉的人,能寫出人物特點,把人物寫活就行。如寫一位調皮學生,能寫出他的“調皮”勁兒,寫出你“討厭”他也行。不成篇則成段,不成段則成句,哪怕一句話寫的精彩有靈氣就值得肯定。有一次在上作文課前,我們班兩個學生打架摔跤,一群學生在旁邊看熱鬧。在通常情況下,教師的責任只有批評一項了,但在批評教育使學生認錯之后,我靈機一動就讓學生寫這兩個學生打架的情景。不到20分鐘就有半數學生寫出來,最快的十多分鐘就寫出來了,且生動有趣活靈活現。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早晨看初升的太陽,黃昏看歸巢的鳥雀,到田野里看花木草蟲,到集市上看討價叫賣的熱鬧場面……有時還提醒學生觀察不同的學生遲到之后是如何進入課堂,受到老師的批評時有何表現等等。遇到刮風下雨的時候,我有時靈活改變教學計劃,讓學生觀察,看在風雨中奔跑的人們,在風雨中搖晃的小樹……然后寫作。又如我讓學生以《相遇》為題寫作文,并要求時間就在春節期間,是自己和一位長輩相遇,要根據切實體會寫出具體生動的情節以及人物的對話和表情來。并啟發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基礎上“虛構”情節,這對學生是個極大的啟發。哦,原來作文并不難,是要寫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景物,還進一步認識到“虛構”是以真實為基礎的藝術技巧,而“胡編”卻是對生活和寫作規律的違背。
為激發寫作興趣,鞏固觀察成果,我讓學生寫“日記”或“隨記”。這里一點,那里一點,昨天一點,今天一點,積累多了,就知道寫什么了。過去一見作文題,學生是先找范文,改頭換面,偷別人的“事”,說別人的“話”。現在是先打開自己的“倉庫”找材料。“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深深地體會到,要解決好學生“寫什么”的問題,語文教師就要時時刻刻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吸取營養。生活之樹常青。
二、以教材范文為榜樣,加強“語段示范”,落實好“怎樣寫”
指導“怎樣寫”,也就是教學生有話會說,說得好。它離不開在批改基礎上進行講評。而要搞好批改和講評必須充分利用教材所選的范文。魯迅說,凡已有定評的作品,本身就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名家手筆,我們要提高學生針對自己作文的毛病,學習范文中好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把自己的作文改好。
在這方面,我除了以整篇文章為范例外,尤其注意課文中“語段”的示范作用。精彩的語段可說是俯拾皆是。試舉幾例,如在《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譯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走在最后的是一個神態沮喪的老頭”。我并未只是講“神態沮喪”一詞完事,而是啟發學生看作者是怎樣具體落實這四個字的。于是下面幾句就非常重要:“他低著頭,無可奈何地拖著沉重的步子,拼著命拉著纖繩往前邁步。”學生作文之所以顯得空泛,往往是不能具體寫出后面幾句話。學生寫教師帶病講課,往往只能寫出“以頑強的毅力堅持講課”,而不會具體地描寫和表現。經啟發后,有的學生接著寫道:“他用瘦弱的手臂支撐著課桌,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落下來。”可以說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又如在《金色的魚鉤》中最后一段,當寫完“我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衣兜里,并準備等革命勝利后放在紀念館里。”作者并未滿足于此,于是接著寫道:“在這個長滿紅繡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一神來之筆是訴諸于想象的,它深化了主題,使全篇文章放出了光彩。在作文訓練中,每當看到學生的作文中有類似顯現靈氣的句子出現,哪怕全篇作文寫的不好,我也要抓住不放,給予鼓勵。
【關鍵詞】排除 小學生 寫作 心理障礙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學生要么怕作文,不是發愁就是緊張;要么胡編亂造,不敢說真話、寫真事。究其原因,這些學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障礙。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方面:首先,缺少鼓勵。一般,教師不夠客觀的批語常常會導致學生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失去寫作文的信心和熱情。慢慢的讓學生覺得"寫了也白寫"。其次,作業壓力和一定程度上德育教條的威懾,也會讓學生變得"想寫不敢寫"如此種種,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就導致了小學生在學寫作文時變得百無頭緒,茫然失措。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學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表達思想情感的過程。然而,小學生這種怕寫作文,厭寫作文的心理障礙,嚴重導致了作文教學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排除小學生作文的心理障礙呢?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并經過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我認為:
一、降低作文要求。降到符合各年級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止。比如小學三年級初寫作文,它是以一、二年級看圖說話為基礎的。現在要離開圖,依照生活實際留在腦海中的各種圖景去寫,就只能要求把那些圖景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即可。若用什么"脈絡清晰,語言精練"去要求,恐怕效果不明顯,相反會使學生心中茫然,我認為只要能達到"語言通順,敘述清楚"就是好作文。
二、引導學生積累。方法有兩種:一是生活積累。生活里的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如果能處處留心把這些事記下來,腦海里就不至于空空如也,寫作文時就做到了"胸中有竹"。寫日記無疑是一種好方法,因為學生在毫無壓力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寫作練習,往往要比在緊張的心理狀態下寫出來的效果好,對于排除小學生的心理障礙,這無異是一種有效的放松療法。第二種方法是是閱讀積累。教科書、課外書、兒童雜志等可以作為閱讀對象,學生在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同時,還積累到不少寫作素材,如優美的語句、寫作的方法、表達的內容等。教師要求學生自備一本讀書筆記,閱讀時分門別類摘抄好詞佳句,到用時就不至于"胸中無竹"。生活積累是寫作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學生寫作的心理坡度。
三、幫助學生選材。給學生講清選材時"真實的就是最美的"。比如有一次我講評作文,一個同學寫他難忘的一件事是幾年前曾偷過同學的一元錢,因愧疚而念念不忘,表達出了真情實感。作文尚未念完,同學們便以異樣的目光盯住這位同學,有的還小聲說做了賊還寫進作文,不害臊。這件事其實是很真實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最主要的是要告訴學生,發自內心的感受,敢于表達真情實感就是好作文。
四、優化心理環境。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客觀事物能滿足人的"需要"時,就會誘發興趣。在作文前,我們可根據兒童心理特征,以玩為媒介,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產生樂于作文的情感。如:在那百花盛開的春日,讓學生觀賞欣賞生態園里爭奇斗艷的鮮花;在那雪花紛飛的操場,讓學生滾雪球打雪仗;在那無邊的田野里,帶領學生踏青野炊;在那令人神往的傳統佳節春節,召集學生"貼春聯"、"包餃子"、"看春晚"......在大自然這個充滿無限生機、隱藏無比樂趣的"題庫"里,讓學生深刻感知生動鮮明的形象,指導學生獨立取材練筆,讓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他們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在作文中記下一件件絢麗多姿、永難忘懷的童年趣事,變"要我寫作文"為"我要寫作文"、"我煩作文"為"我愛作文"。例如,有一次,我這樣引導學生,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田野山川,花草樹木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可是誰能說的清,在家鄉這塊土地上究竟有多少樹木和花草?它們叫什么名字?什么時間開花結果?這些問題激起了學生們的興趣,經過討論,他們決定為家鄉的花草樹木編寫《綠色小詞典》。經過一個階段搜集調查,"花草樹木戶口薄"上的"新居民"越來越多了,有梧桐、楊柳、榆樹、桃樹、月季等花草樹木。他們將這些植物按喬木、灌木、藤木、花卉等進行分類登記,還按它們的特性、種植季節、培育方法等內容逐一歸類制作了"條目"卡片。經過一次次的討論,一次次的核實,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綠色小詞典》終于和大伙見面了。你可別小看這本手抄的小冊子,里面的內容可豐富啦。不信,就請你翻到"喬木類松樹條",他們是這樣記載的,松樹是綠色寶庫中的主角,它四季常青,蒼翠挺拔,不怕嚴寒酷暑,不畏風霜雨雪,所以人們仍喜歡用松樹來比喻長壽和英雄人物的堅強品格......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知識,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不僅引導學生到大自然這個"題庫"中尋覓寫作素材,而且在課堂上經常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如"畫鼻子游戲"、"踩氣球比賽"、"國慶書畫比賽"等,寓作文訓練于趣味活動之中。
一、克服學生怕寫作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習興趣
寫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智力活動,它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字詞句篇,表情達意。這就需要付出一定創造性的勞動。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淺,語言文字還沒有學出門道,不少小學生怕寫作。如何打破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感和神秘感,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皮亞杰說:“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從一定程度上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使學生克服寫作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習動機,就應重視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一旦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由“怕”轉為“愛”,并產生表達內心感受的欲望。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激發學生寫作的動機和欲望,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世界的人都為之震驚和悲痛,舉國上下所有媒體不斷關注汶川的災情,學生的臉上也好幾天沒有笑容,私下在討論著、關注著。我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讀報,讓學生及時了解災情。學生知道的越來越多,這時我鼓勵學生把深受感動的一件事記錄下來,有的寫“國家總理爺爺冒著生命危險第一時間到達災區指揮救災工作”;有的寫“武警官兵日夜兼程趕赴災區”;還有的寫 “我們學校全體師生為災區人民獻愛心”…… 每個學生都寫出了真情實感。
二、關注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快樂中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淺,涉世未深,積累的寫作素材也比較少。而完全憑想象胡編亂造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因此我經常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少年兒童喜愛的中外文學名著,古詩童話,歷史故事……并適時開展諸如講故事、寫成語比賽等活動,有意識地讓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摘抄名言名句,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結合課文,鼓勵學生勤于動筆、背誦、抄錄和仿寫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或片段。我認為,只有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身臨其境,才能獲取和積累寫作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因此,我們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引導學生把所聽、所見、所想、所感有條理地記錄下來,以便整理使用。學生寫親身經歷的東西中,自然得心應手。
三、結合口語交際以說促寫,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學生雖然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寫作時卻無計可施、無從下筆。這是因為“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寫”的鍛煉卻較少,沒有實踐,怎能靈活運用呢?因此,寫作訓練時,可以強調學生先說后寫,在習作前安排相應的口語交際,讓學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寫的內容先說出來再寫,即“我口說我心”。學生說過后,我鼓勵他們寫下來,怎么說就怎么寫,以降低寫作的難度。這樣學生寫起來就比較容易。口語交際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口語交際,將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最終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有一次口語交際課的內容是《難忘的“第一次”》:我首先指導學生認真思考,弄清題目,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確定事情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人物都有誰,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讓學生把這些內容充實之后,我再鼓勵學生把事件講一遍,由于做好了鋪墊,學生講得繪聲繪色。最后我讓他們寫下來,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任務。由于有口語交際課做先導,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關于習作修改批改與講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