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剪紙/文化/傳承
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地理與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的歷史演變,形成具有濃郁地域特征、文化品格各異、審美情趣獨特的的經濟文化特征。
一、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特征
自然環境不僅決定著服飾的實用性,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特點的形成與發展,由于生活地域不同,習俗不同,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而服裝、服飾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被承傳,而后在不斷選擇那種能夠明確表示本民族文化個性的衣著過程中,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徽與符號被長久地固定和保留下來。
二、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與民間剪紙的聯系
通過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進行深入研究,不難發現各民族的服飾均采用抽象和變形的紋樣,所采用的紋樣組織形式可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連續紋樣。我們追其根源不難發現這些服裝裝飾圖案主要源自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通過長時間的積累、演變,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紋樣。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他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內部聯系,他們之間轉換的媒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民間剪紙藝術。
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地位相對獨立,受生活習俗,歷史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粗獷豁達的民族性格。而北方少數民族通過民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來展現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希望創造一個吉祥化的世界,表現人們對和諧、康樂生活的美好企盼,如傳統的云卷紋樣剪紙、團花紋樣剪紙和別具創新的“南綽蘿花”紋樣剪紙都以簡單、粗獷、明快的風格著稱。
云紋形態形式多樣,應用極為廣泛,靈活多變的曲線給人以古樸流暢之感,是一種非常多見的象征吉祥的剪紙紋樣。
團花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民間剪紙中利用率最為廣泛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團花紋樣的內涵是吉祥,它不僅表明了北方少數民族對未來的希望和理想,還表達了北方少數民族力求改變生存環境,努力征服困難的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現實性的。
“南綽蘿花”圖案脫俗而高雅,有清幽閑淡之姿,堪稱一絕。雖然很難考證南綽蘿花究竟是哪一種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其意義超越了自身的觀賞價值,有著極為豐富的深層內涵。
北方少數民族民間剪紙是藝術的,更是民俗的,作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代表性門類的剪紙,北方少數民族民間剪紙是民族審美的結晶、民族精神的載體、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華民族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民間剪紙藝術是北方少數民族最直接的藝術表達形式,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領域得到了長期的運用和發展,已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珍貴的組成部分。
三、民間剪紙藝術在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運用
服裝既是人類物質文明的產物,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幾千年來,在各民族互相影響滲透及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獨具特色、豐富多樣的服飾文化。
北方少數民族通常采用點線結合剪刻出云紋、羊紋、槍紋、花草、鳥獸、魚蟲、山川、樹木等,其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致,給人以均勻、協調的美感。這些剪紙紋樣被廣泛用于神偶的制作或貼縫在衣服的袖口、長袍的下擺開口處及鞋帽、枕頭等物品上。
(一)云卷紋樣在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的應用
北方少數民族常將其裝飾在服裝的胸前、背部、衣領等處,也被大量的刻印在樺樹皮制品上。另外還有一些極富個性的云形紋樣,例如云卷狀和云頭狀的紋樣,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最愛,這些形態各異的云紋經常成為圖案的主題,是北方少數民族一種典型的裝飾紋樣。
(二)團花紋樣在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的應用
團花紋樣在傳統觀念中仍具有神圣的一面,同時還具有其深邃的現實意義。那些花草絲縷、桃符紋樣,其深層的裝飾動機是創造一個吉祥化的世界,表達的是一種對安定、和諧及康樂生活的企盼。
(三)南綽蘿花紋樣在北方少數民族中的應用
代表著北方少數民族堅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著姑娘美麗純潔,也象征著愛情和幸福。正是這樣一種紋樣,體現出北方少數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北方少數民族形象化、物態化的道德規范和價值標準。因此,也是自覺約束的倫理意識和追求的基本目標。
以上各紋樣都是在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些剪紙紋樣,具有代表性,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象征符號。透過這些淳樸的紋樣,我們看到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而這些紋樣對民族的文化傳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方少數民族傳統剪紙紋樣的開發與利用
北方少數民族傳統剪紙紋樣,在民族文化歷史中有著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體現。
隨著人們文化生活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追求、向往、體驗、獲取或投資,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時尚追求,如何發展和展示民族文化品牌,開發民族文化服飾服裝及藝術品市場,成為北方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隨著國家交通設施的完善,到北方少數民族區旅游也將成為一種時尚,少數民族文化展示、旅游產品的開發勢在必行,帶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品當為首選,而這些旅游產品中民族圖案和工藝水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是價值及文化的體現。
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應提高對民族文化品牌產品的認識,支持民族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設施建設,文化藝術工作者和研究者也應加強對特色民族文化和藝術品的研究和開發,使其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老藝人手工技藝者,給予支持扶持,確立傳承人,保留傳統技藝,使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真正成為民族之靈魂。
參考文獻:
[1]段梅 東方霓裳 解讀中國少數民族服飾 2004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民族藝術關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藝術的源泉。民族藝術中的舞蹈、戲劇、雜技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許多民族的現代文藝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展演變成舞蹈、戲劇。目前許多被挖掘、整理出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頗族的刀術、苗族的獅子上金山等,把競技、舞蹈、娛樂、體育融為一體,既有娛樂、健身的作用,又有藝術欣賞的價值。隨著各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將為現代民族藝術提供無窮無盡的發展源泉。
民族藝術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如苗族人民喜愛的跳蘆笙,健美的動作,配合內容豐富的歌詞和優美的曲調,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邊唱邊舞,邊跳邊吹,說唱、交誼、運動三位一體,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娛樂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擊竿者,時跪、時蹲、時站,節奏越打越快,難度越來越大。跳竿者隨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靈巧地跳躍其間,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展現出各種優美的姿勢,美不勝收。參加者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體育技巧性同高度藝術性統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
民族傳統舞蹈是取得群眾確認而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據現實生活直接創作的,反映了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的情感和態度。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都屬于人體藝術形態,有著深厚的民族群眾性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舞蹈與體育共生共存,棲息相伴的現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種人體藝術文化、人體藝術形態。我們可以舉出不少的實例來說明“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現象。我國的劍術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融舞蹈與體育于一身的藝術形態至今仍受到群眾的歡迎。
從歷史上看,遠在先秦時期,在東北、內蒙地區的陰山巖畫和烏蘭察布巖畫中的原始狩獵舞蹈。魏晉南北時期,西南僚人的銅鼓舞。明清時期,中南地區瑤族的盤王舞。民國時期,朝鮮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點。民族舞蹈側重于內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以健身及競技取勝為側重,形成現在這種有分有合、以分為主的狀況,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形態,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形成另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
此外,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三個需要層次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實踐,都是人類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審美性目的,既為了滿足身體本身的需要,也為了滿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對身體活動的多目標追求將逐漸成為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這種“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將成為一種趨勢,將共同構成人們余暇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服飾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共同體現各少數民族的特點。我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常常在佳節吉日借助民族傳統體育來寄托美好心愿,表達歡娛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環境、生存方式、、生活習俗、審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風采的民族節日盛裝。這些民族盛裝被廣泛應用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它們在服裝款式、色彩搭配、紋樣裝飾、飾品造型乃至整體著裝風格上,既涵蓋了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樣式,又薈萃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精華,因而具備了各少數民族服飾最直觀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隨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演變出全方位、多層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動作也無限變幻,難度高超。此時的民族服飾為了配合視覺效果,必須將少數民族盛裝原生的裝飾、佩戴及穿著體系打散、解構其中最具少數民族服飾風采的元素,諸如款型、飾品、圖案紋樣等,作為少數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選擇地用于或重新組構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的設計中,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變得藝術化。而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設計的少數民族盛裝,因其涵蓋著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式樣,深受群眾的喜愛,因而許多優秀項目經過多次的精選、提煉,世代傳播,魅力無窮。
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每個少數民族擁有不同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游戲,而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別有不同的民族體育器具。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賽與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體育器具在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表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納西族武術“東巴跳”,是納西族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它集中了納西族有代表性的傳統武功。納西族每當祭風、祭神、消災、除穢、開喪、走薦、求壽等七種道場,都要舉行盛大的“東巴跳”。典禮時,人們頭戴五色飄帶佛冠或雞冠帽,身披龍鳳小旗,腰系黑紅彩帶,穿著各種彩色法衣或獸皮服飾,手執刀、劍、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鈴、手鼓、大鼓、銅擦、銅鑼、海螺、楞錘、魔樣等民族器具進行演練。如果沒有民族器具作為道具,“東巴跳”就不可能表達出應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傳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民族器具的認識。多數人對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車秋”沒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過各個級別的少數民族競賽或少數民族項目表演等,人們就會認識到,“磨秋”是“打磨秋”運動的器材?!败嚽铩笔前⒉宓摹败嚽铩边\動項目的器材,“車秋”形狀略似紡車,有四根木柱分立兩邊作為支架,中間橫擔著秋輥,左右各用兩根木柱交叉的鑲在秋輥上,類似車的輻條,在頂端左右相連,掛著秋千繩。每架“車秋”可同時坐4人或8人,節日期間,阿昌族青年都身著節日服裝,悠蕩秋千,盡情娛樂。
參考文獻:
[1]楊津津,張雁飛.試析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與傳統體育的共同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02,(3).
關鍵詞:造型藝術;原始信仰;毛皮文化;民間文化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造型藝術來源于各民族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所形成的審美意識,來源于少數民族同胞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造型意識。在人類社會發展之初,漁獵狩獵活動是人們求得生存、延續生命的主要條件,并創造了人類原始文化。北方少數民族民間造型藝術,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原始信仰(包括薩滿教文化、信仰文化等)藝術;二是毛皮、獸皮文化藝術;三是魚皮文化藝術。
1 北方少數民族服飾造型的原始信仰藝術表現
薩滿教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信奉的宗教。滿族、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翰爾族等民族都信奉以“萬物有靈”為思想基礎的薩滿教。薩滿服飾是薩滿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每一件薩滿服飾上,都蘊涵著薩滿的鬼魂觀。在鄂倫春族中,共發現了九種不同的薩滿服飾。盡管這些薩滿服飾屬于不同地域、不同部族、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在飾物造型和裝飾圖案上也有著一些差別,然而它們對自然崇拜的造型特征卻有著驚人的一致。在北方民族的狩獵活動中,鹿是重要的獵取對象。薩滿神冠上都有聳立挺拔的鹿角(有的在雙鹿角之間塑銅鳥)冠下額前飾流蘇。薩滿從鹿的角斗中得到啟發,在做法時佩戴鹿角代表神靈與鬼神相斗。薩滿神冠后面飾以紅、黃、藍三色布飄帶,分別代表了火神、山川大地和天空河流。
北方游牧民族受生產方式所限制,多以獸皮為原料加工制作服飾。將去毛的光板本色皮,放入柞樹皮熬煮的水中進行染色,縫制成袍后還要在衣服上裝飾銅或鐵制作的配飾,神裙帶及飄帶上多飾以蛇、熊、狼、蛙、蜥蜴等動物造型,在袍擺飾以各色布帶皮帶或銅鈴。薩滿在族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界天堂,中界人間,下界鬼神,人們相信薩滿能溝通神靈,生病、受災都要求薩滿跳神。薩滿服飾主要有神冠和神衣,神衣包括上衣、圍巾、神裙、鞋襪、被褥等,薩滿服飾的色彩、圖案、紋飾造型各異,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和審美表現力。
2 北方少數民族傳統毛皮服飾造型文化藝術
鄂倫春民族是一個從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這個只有幾千人的民族,沒有太多的受到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襲擾,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原始的與狩獵生活息息相關的裝飾藝術的單純性和獨特性,因而,鄂倫春民族的裝飾藝術可以作為研究中國北方狩獵民族古老裝飾藝術的“活化石”。以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為代表的生活在大小興安嶺地區和內蒙古草原的北方狩獵民族,衣食住行依賴于原始狩獵生產,他們創造了北方毛皮裝飾藝術。
毛皮制品加工首先要鞣皮,其次是剪裁,最后用馬鹿、駝鹿、狍筋等制成的獸筋線進行縫制。“毛皮文化”因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審美多樣性而有著豐富的內容,毛皮制品有皮袍、皮衣、皮褲、皮帽、皮靴、皮包以及各式皮具,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毛皮鑲嵌工藝類;皮袋、皮包工藝類;毛皮服飾類。
鄂倫春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熟練掌握了毛皮鑲嵌的工藝技巧,不論是造型設計還是裝飾紋樣的組合都已到了嫻熟的地步。毛皮鑲嵌工藝可以制作服飾、鞋帽、手套及各種包袋等,多以狍子毛皮、灰鼠毛皮、鹿獸毛皮為原料,將不同質地、顏色、花紋的毛皮組合排列鑲嵌圖案,制作工藝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在板皮上繡出各種主次分明的幾何紋、云卷紋圖案,主紋四周鑲嵌幾何形色塊。多在服飾中間以刺繡的形式作適合紋樣,以二方連續的毛皮圖案作為邊飾,形成了以四周粗獷的皮毛色塊烘托纖細秀麗的刺繡紋樣,從而形成強烈的質地與紋樣的對比,其中以鑲嵌象征愛情的“南綽羅花”最為流行。第二種是將不同毛色的幾何形原料鑲嵌組合,這種形式多為各種毛色等量、均衡排列的四方連續骨架形式。各種獸皮在他們精心設計和巧妙使用后,成為兼具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毛皮藝術品,在北方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北方少數民族兼具實用與藝術的魚皮服飾文化
在北方少數民族中,赫哲族是唯一使用魚皮制作服飾的民族,被稱為“魚皮部落”。赫哲族是全世界穿用魚皮服飾時間最長的民族,是世界范圍內唯一一個至今仍有魚皮制作技藝傳承的民族。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文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服飾,是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服飾文化做出的卓越貢獻。
赫哲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根據魚皮的厚薄、軟硬等特性結合魚皮的自然紋理,用不同魚種的魚皮制作不同的衣物和器具。赫哲族傳統魚皮服飾主要包括長袍、短衣、套褲、鞋、襪子、手套、袖帶以及綁腿等。制作衣袍的魚皮可以選用鰉魚、大馬哈魚、鯉魚、草根、白魚、鰱魚等,鞋靴一般選用懷頭魚、哲羅魚、狗魚、細鱗魚等魚皮制作。從選魚到服裝制作完成,要經過剝皮、晾曬、鞣制、裁剪、拼接、縫紉、染色和貼飾等數道復雜的工序。首先將三、四尺長的魚皮完整的剝下來、去鱗晾干,用木棒捶打柔軟;其次用刮刀將魚皮上的雜亂纖維刮干凈,將不整齊的邊角剪掉,根據魚皮的顏色深淺、自然紋理進行拼接、縫紉成衣;最后用植物染料染色和裝飾。
魚皮長袍、短衫是赫哲族魚皮服裝的典型代表,其式樣類似于旗袍,偏襟或對襟,男女老幼皆可穿著。赫哲人喜歡用鰉魚皮制作長袍,因為鰉魚皮的厚度堪比牛皮,張幅較大,剪裁拼縫較簡單,保暖性和耐磨性都遠勝于其他魚皮。赫哲族的魚皮衣袍上半身大都染成紫色,在衣領處、衣襟處、袖口處用各種各樣的云紋、花鳥、山水、風景圖案和許多海貝、魚骨、銅鈴、珠子等裝飾物進行裝飾,還在背面有貼綴或拼接的呈左右對稱的魚皮剪刻裝飾圖案。下擺處用紅色、紫色、白色滾邊,造型粗獷、奔放、古樸、自然。赫哲服裝不但精美,它還具有輕巧、抗寒、抗濕、耐磨、防水等特點。輕巧細薄的魚皮衣,不僅面料為魚皮,就連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制成。魚皮線細如尼龍絲,柔韌耐用、針腳細膩,也使得赫哲人的傳統服飾縫合工藝不同于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皮革服飾制作。魚皮服飾造型優美,色彩分明,集穿著與裝飾于一體,融實用與藝術于一身。
這三大類文化藝術基本上包含了北方少數民族狩獵時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大方面。北方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造型藝術,是服飾文化與民族習俗、民族傳統、民族意識等相互交織、滲透、聚積的綜合反應,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審美文化體系的歷史延續。
參考文獻:
[1] 張馨之.中國民間美術鑒賞——民間服飾[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
[2] 徐萬邦,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6.
[3] 鐘茂蘭,范樸.中國少數民族服飾[M].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少數民族飾品 藝術特點 人文內涵
我國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少數民族由于地域環境、、歷史事件等原因,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形成了獨特鮮明的民族風俗及藝術形式,集中體現在服飾、飲食、居住、禮儀、節慶及婚喪嫁娶等方面。這些民族文化資源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民族飾品作為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代表了各民族的工藝水平,是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研究少數民族飾品的藝術特點與人文內涵,有助于揭示民族飾品所蘊含的民族歷史和文化,進一步把握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性格,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 廣西少數民族及民族飾品概況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711.05萬人,占37.18%(數據來源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結果),擁有全國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以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為主的十一個少數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八桂大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廣西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絢爛的民族文化,廣西少數民族在歌舞、服飾、禮儀節慶、手工藝等方面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其中少數民族傳統飾品則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飾品琳羅滿目、風格各異、色彩斑斕,代表作有壯族的壯錦和繡球、瑤族的頭飾、苗族的銀飾、侗族的侗錦、銀飾等,既反映出少數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和對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追求,體現了各民族的氣質和風貌,更傳遞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
2 廣西少數民族飾品的藝術特點與人文內涵
少數民族的傳統飾品具有民族性、象征性、多樣性、地域性的特點。
2.1 壯族
壯族是世居廣西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壯族服飾以藍黑色衣裙和頭巾、衣褲式短裝為主,穿著樸素而實用。服飾崇尚黑、藍色,以黑、藍色作為服飾的基本色調,顯得莊嚴穩重,而花邊、闌干織繡則運用了鮮艷的色彩和獨特的花紋圖案,與黑、藍色底色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反差,給人以莊重大方,同時又不失活力的視覺感受。
從地域上看,廣西境內盛產藍靛,這種取材于大自然的印染原料成為壯族喜愛黑、藍色的一個原因,而以黑、藍色為主的服飾也更耐臟和實用,在以山區為主的廣西境內各地,更能作為狩獵時隱蔽自己的保護色;從歷史上看,在明清土司統治壯族時期,就規定了凡土民只準穿黑、藍兩色,這一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從文化角度看,壯族人民崇尚黑色,認為黑色代表神圣,能帶來吉祥和幸福。這些都是壯族人民偏愛黑、藍色的原因。
壯錦是壯族的傳統手工織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壯錦以紅、藍、黃、綠、紫各種彩色絲線交織而成,主要采用二龍戲珠、回紋、水紋、云紋、花卉、動物等自然圖紋和幾何圖紋,多用于制作被褥面、頭巾、背帶心、掛包、圍裙等日用品和裝飾品。壯錦做工精美,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濃郁,體現了壯族人民熱情開朗和積極樂觀的民族性格。
壯錦是壯族人民審美和原始信仰的綜合體現。壯錦所使用的鳥、獸、魚、蟲、龍、鳳、花草或山川等自然圖案及水紋、云紋等幾何紋圖案,表達了少數民族對大自然的敬崇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體現了吉祥和諧的寓意和愿望,具有強烈的宗教及象征意義。
2.2 瑤族
與壯族服飾莊重而樸素不同,瑤族服飾色彩艷麗,款式繁多,且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瑤族擁有眾多支系,各支系服飾差異十分明顯,過去曾因服飾的顏色、褲子的式樣、頭飾的裝扮不同而得各種族稱,如白褲瑤、紅瑤、竹箭瑤等。
瑤族婦女注重裝飾,對發式尤其講究?,幾鍕D女的頭飾十分豐富,有戴帽、纏發、包頭巾、椎髻、頂板、戴銀釵等,造型也多姿多彩,有三角形、“龍盤”形、“月牙”形、“鳳頭”形、圓筒形、寶塔形等,同時還裝飾了各種銀器,如頭簪、頭釵、耳環、項圈等?,幾迮陨瞄L挑花和刺繡,瑤錦工藝精致、五彩斑斕,故也常用作頭巾、頭帶等頭飾。
瑤族頭飾除了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外,還有其象征意義。如廣西龍勝縣盤瑤婦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傳說用以驅逐虎豹,寓寄逢兇化吉,萬事如意,故帽子的花紋圖案五花八門,花鳥魚蟲、龍鳳獅麟等均常見,唯獨沒有虎豹,且不同年齡的婦女戴不同顏色的帽子,各自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寓意。而廣西賀縣盤的瑤婦女也常戴三角帽,她們認為戴高大的帽子進入密林和草叢,可以驅趕野獸、起到“打草驚蛇”的自我保護作用,所以她們的帽子層層疊疊、高大壯觀。勉瑤少女出嫁和舉行婚禮時則以一幅鮮艷而精美的瑤錦遮頭,寓意幸福美滿。瑤族以狗為圖騰,故瑤族的孩子多戴狗頭帽,寓意祛邪避惡,祈求平安。
2.3 苗族
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佩戴銀飾的習俗,但沒有一個民族比苗族更崇尚銀飾,民族人民將他們對銀飾的喜愛發揮到了極致,苗人全身上下都佩戴銀飾,并以佩戴銀器的多少、大小來衡量美,可以說,苗族是一個被銀光包裹的民族。
關鍵詞:民族服飾藝術 古近代傳統服飾文明 文明的厚重性 漢族服飾 族群文明遺產
若較詳細地縱觀且橫察各民族服飾藝術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不僅就中國范圍而言,大多族群的民族服飾事實上就是古近代流傳下來的服飾。我們研究民族服飾藝術,其實就是在追根溯源研究古近代傳統服飾文明。那么,同時也是通過傳統服飾文明研究而了解和領悟整個民族文明史。
我們知道,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主體文明內容。僅從文字文明對主體文明所作歷史記載角度考察,主體文明中,曾經常被人類首選尊崇的又是什么?試從中國的可靠記載入手作參閱,古近代的中國,總體上是世界最強國之一,可以代表性體現當時人類的最先進文明情況和人類文明追求。我們發現,按中國傳統文字文明對人類生活問題的組詞排序或描述記載,衣,竟然是排名第一的,可見,服飾在各種與其相配的文明遺產體系中的重要程度確是詳實不虛的。
對服飾的觀察研究,不僅能發現古代和近代傳統文明史的一些端倪,也能獲得傳統服飾本身的玄妙內涵,及其所帶來的最直接的服飾藝術的震撼和啟迪,給當今藝術注入些傳統中最經典的元素。通過對它的繼承、創新、發展,可以讓古代和近代先人的偉大智慧協同我們共創美好生活,提升當代文明的厚重性。
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繼續沿襲著千百年的服飾遺產,其服飾藝術的歷史客觀演化步伐相對較小,保持有古今一貫的文明認同性,而成為最好的繼承典范之一。近年來,在新興世界高新科技文明的大環境沖擊下,中國少數民族也已經試圖在逐步做小規模創新和發展工作,但民族服飾藝術,也就是傳統服飾文明、藝術結晶因經歷了沉重的千百年的洗禮,精華依舊燦爛。誠然,各民族除了自身,或大或小會受相互間時代性和跨時代性雙重文明的影響。我們對此探究學習和發展推進,實際上也關乎對人類事實無法回避的必然性時空思維過程及模式的整體把握掌控,關乎今天的人如何能最終理清跨越的目的和意義。就此,我們的研究,既要大膽,又必須樹立很明確的虛心學習先人、旁人的態度,只有在此前提下,創新和發展才不至于淪為無本之末。
傳統服飾文明在現今生活中的繼承創新發展情況,若經我們進一步做生動化集中關注,則會怎樣呢?依然以中國為例,56個民族中,由于各自積淀的文明史的具體原因,主觀性和客觀性繼承發展情況自然各有差異。如漢族服飾藝術的繼承相對薄弱些,因為漢族是一個信仰方面與時俱進性比較強也比較早的民族,善于變通觀念和改變自己外觀裝飾形式,其文明的持久性完全是高強度包容的適時適應性所帶來的。漢族唯有飲食文明和文字文明是真正保持得最好的。而服飾文明,甚至建筑居住文明、行為習慣文明等,均以變為進,常變常新。從漢族服裝的變遷,幾乎可以最大限度地精確考證到各朝斷代史及變遷,其服飾仍能成為傳統學術研究中最具價值的科考點也在于此。
再看滿族、壯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藏族等少數民族服飾藝術,由于其族群文明遺產保護儲存空間、時間和人力都比較豐厚,民族意識又較強,其繼承比較具有延續性,另外由于其歷史功績,如蒙古族建立元朝、滿族建立清朝,服飾文明伴隨其族群文明的其他部分文明力量包括信仰等的全國性大規模長期滲透,發揚得也相對較好。
而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如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瑤族、俄羅斯族、彝族、高山族、傣族、白族、朝鮮族、納西族等,一般由于其族群文明遺產保護措施和外推節點,以及文明力量等因素均不夠強,雖繼承有余,而創新發展也即發揚方面顯得相對緩慢。不過,現今的情況有所改觀,有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文明,在國家所提出的共享人類文明遺產概念和政策的保護下,正在受到有效保護,得以準確全面地繼承,并正不斷尋求著發揚光大的更多新途徑。
由此綜合看,中國的民族服飾藝術,在今天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狀況下,正在形成共同發展、相互借鑒的趨勢。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各族群文明中,漢族服飾已失去了狹義上的其在古近代傳統服飾文明遺產中顯示的特征痕跡,代之以出現的,是融會了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文明最經典元素的服飾理念,如漢族女士現代版短袖旗袍,就是源于滿清服飾文明元素的結晶。不僅如此,各民族服飾中的許多具體款式及經典細致紋樣,也時常在現代服裝中高調出現,雖然常以戲服的形式或禮服的形式出現,但不容否認,已然產生了博采眾長的廣義上的漢服。若以從繼承到發揚的動態眼光看,這也正是保持了漢服的一種傳統靈魂,因為在歷史上,漢服原本就是不斷融合以及不斷改進的。
而中國其他少數民族的多種傳統服飾藝術,也各自依托其自身特性尋求著發展,在相互間也進行著一定程度的融合,如一些北方少數民族,就在服飾的腰部設計上,借鑒了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西南地區的傣族等民族的傳統服飾藝術的優長,變得更加纖細婀娜。又如,在新款服飾色彩選擇上,往往會較大膽地采用兄弟民族的色彩合理搭配原則和習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與繼承創新發展,正轉向更開放型的道路,展現著更絢麗的現代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