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范文第1篇

【關鍵詞】商業保險;城鄉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委托管理模式;保險合同模式

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我國構建的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為主體的醫療保障體系已初具規模,全民醫保體系已初步建立。由于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特別是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的保障水平還比較低,人民群眾對大病醫療費用負擔沉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突出。為了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國務院于2012年8月下發《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支持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險的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這為商業保險參與城鄉居民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一、商業保險參與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的主要模式及其代表

(一)委托管理模式——新鄉模式

2003年,新鄉作為全國新農合首批試點,便采用政府組織引導、財政部門管理資金,衛生部門負責具體醫療補助金支付的管理模式進行新農合試點工作,但這種“政府自己辦、自己管”的模式存在很多隱患。隨后,新鄉市衛生局便和中國人壽新鄉分公司展開合作,確立了“政府組織引導,職能部門監督管理,中國人壽承辦業務,定點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運行機制。由此,誕生了“管辦分離”的“新鄉模式”。

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新鄉分公司參與新農合經辦業務8年多來,累計為2620.31萬人次的參合農民提供了醫療報銷支付服務,累計支付新農合基金達25.6億元。其中2011年,新鄉市在13個縣(區)開展了新農合經辦業務,覆蓋人群438.6萬人,累計新增基金6.4億元,補助支付704.7萬人次,補助金額達617億元。其中大額補助5.05億元,補助35.4萬人次,小額補助127億元,補助669.3萬人次。

(二)保險合同模式——湛江模式

2009年1月,湛江市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并軌運行,實現了醫療保險制度城鄉一體化。此外,湛江市政府還決定從個人繳費中拿出15%,投保中國人保健康湛江中心支公司城鄉居民大額補充醫療保險,將城鄉居民個人最高報銷限額(包含基本醫療和大額補充醫療兩部分)從1.5萬元分別提高到5萬元和8萬元,當時參保人數約為563萬人。這便是彼時引起轟動的“湛江模式”。隨著“湛江模式”不斷成熟,報銷限額逐年提高。2012年,湛江市城鄉居民參保人數為637萬人,醫保覆蓋率達到98.7%。經調整,城鄉居民個人最高報銷限額也分別提高到16萬(一檔繳費30元)和18萬(二檔繳費60元)

人保健康以“管理+經營”思路全面參與湛江市居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湛江模式,即免費管理湛江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以保險合同的形式經營城鄉居民大額補助保險、公務員補充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大病救助保險。

二、委托管理模式和保險合同模式的比較分析

委托管理模式是一種第三方管理模式,是政府服務外包的一種方式。保險公司只提供經辦管理服務,但并不承擔任何風險。將商業保險引入城鄉大病補充醫療保險,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商業保險機構的專業特點,加大對醫療機構和醫療費用的制約。同時借助商業保險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統籌核算的經營特點,間接提高大病保險的統籌層次,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服務水平,放大保障效應。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道德風險,規范醫療行為,改善醫療環境。保險公司經過多年理論研究和實踐摸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減少道德風險損失發生的技術,因此,保險公司在處理醫療領域道德風險問題上具有較大優勢。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動態預警、實時監控、秘密巡查、診療干預等專業技術手段,降低道德風險,規范過度的醫療行為。

保險合同模式是保險公司基本按照商業保險模式運作,商業保險公司承受全部的經營風險,面臨著醫療保險市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困擾。以保險合同模式交給保險公司經辦后,虧損由其墊付,能夠大大減輕由此造成的財政壓力,可以確保保險政策的持續性。在這種方式下,保險公司在支付合同約定的醫保待遇后,結余部分將成為保險公司的利潤收入。但是對于基本醫療保險而言,釆用保險合同模式經辦不符合國家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的規定,因為社會保險基金必須要遵循專款專用原則,基金只能用于給付支付,不得挪作其他用途。因此,如果基本醫療保險釆用保險合同模式委托給保險公司后,可能會造成基金流失。同時,自負盈虧的保險合同模式也會給保險公司帶來一定的風險,因為保險公司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如果長期無利可圖甚至虧損,勢必影響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因此,應該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商業保險公司適當的優惠以作激勵。

綜上所述,從本質上講,委托管理模式只要求保險公司提供專業技術,而不承擔任何風險;而保險合同模式則是由保險公司經營政府保障計劃型保險產品,自負盈虧。因此,筆者認為,大病醫療保險需因地制宜,委托管理和保險合同兩種模式各有千秋,選擇哪種模式經辦醫療保險關鍵要看險種、資金運營情況以及各地放政府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

三、結語

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城鄉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是我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惠及民生的重要內容。商業保險參與城鄉大病補充醫療保險不僅有利于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進全民醫保制度建設,還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競爭在提升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從而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的水平和質量。在總結地方經驗和反復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采取的政府主導、商業保險機構承辦的方式,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指導下,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對公共服務管理和運行模式所作的大膽探索與創新。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范文第2篇

醫療保險覆蓋率低,無任何醫療保險者達65.7%

當前,社會統籌類的醫療保險和商業性的醫療保險是居民醫療保險的主要來源,另有少量居民享有民政救濟性質的醫療救助。在此次調查中,有高達65.7%的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雖然較2003年同期同題調查中的75.4%下降了10個百分點,但是,醫療保險的覆蓋率仍然處在很低水平,特別是在人口眾多而相對貧困的廣大農村地區,高達79.4%的農村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這部分群體一旦生病,所有的醫療費用均需自己承擔。

衛生部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顯示:我國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速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醫藥衛生開銷已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費;過去5年中,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年醫療衛生費用的增幅分別為13.5%和11.8%,大大高于城鄉人均收入的增長幅度8.9%和2.4%。

快速增長的醫療服務費用和極低的醫療保險覆蓋率,使看病就醫成為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心頭揮不去的痛和憂。“小病扛、大病拖”,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在城市、小城鎮和鄉村均時有發生。本次調查中,25.1%受訪者明確表示過去兩年中自己或家人就曾出現過因為費用問題而有病不去醫院就醫的情況;9.3%受訪者明確表示自己或家人在過去兩年中出現過因為費用問題而在需要住院治療時放棄治療。

城鄉居民衛生資源占有程度差距巨大

社會醫療保險覆蓋不到、商業醫療保險嚴重不足是當前中國農村居民醫療保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本次調查中,分別有40.1%和13%的城市、小城鎮居民享有社會統籌大病醫療保險;而在農村居民中,享有社會統籌大病醫療保險者僅占4%。分別有36.5%、23.5%的城市和小城鎮居民享有商業醫療保險,這一比例在農村居民中下降至9.4%。購買商業性重大疾病保險者比例在城市和小城鎮地區分別為29.7%、25.7%,在農村地區僅有15.4%。而沒有任何醫療保障者比例在城市、小城鎮居民中分別為32.3%和59.9%,在農村居民中則高達79.4%。

衛生資源分配中的城鄉差距不僅僅體現在醫療保險覆蓋率上。如果按照出資購買者來劃分,商業醫療保險可以區分成“單位購買的”、“個人購買的”和“單位和個人共同購買的”三種類型。城市、小城鎮和農村三地居民相比較,在商業醫療保險的實際消費上,城市居民可以更多地依賴工作單位,而農村居民更多地只能靠自己。在城市和小城鎮地區的商業醫療保險消費者中,分別有72.3%和72.7%的人享有完全或部分由單位出資購買的商業醫療健康保險,在農村地區,這一比例下降至57%。

城鎮地區不同群體間衛生資源占有程度也顯著不同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范文第3篇

——編者

問:大病保險和基本醫保兩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答:我國從實際出發,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但功能和作用各有側重,運行方式不同。基本醫療保險是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主體層,向全體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具有覆蓋人群廣泛性和權利義務的對等性。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是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對基本醫療保障的有益補充,具有連接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是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在醫保基本的基礎上,通過社會籌資的辦法,集合全體城鄉居民的力量,并借助商業保險機制,對部分患大病發生高額醫療費用的群眾給予更高水平的保障,放大基本醫保的保障效用。

問:大病是如何確定的?

答:《指導意見》沒有簡單地按照病種區分大病,而是根據患大病發生高額醫療費用與城鄉居民經濟負擔能力對比進行判定是否會因病改貧,因病返貧。這里講的大病,不是一個醫學上病種的概念,而是一個費用概念。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的定義為,一個家庭強制性醫療支出大于或等于扣除基本生活費以后家庭剩余收入的40%。如果出現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這個家庭就會因病改貧,因病返貧。將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換算成國內相應統計指標,按2011年數據計算,對城鎮居民而言,大體相當于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對農牧民而言,大體相當于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的水平。也就是說,當城鎮居民、農牧民當年個人負擔醫療費用分別達到當地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牧區年人均純收入時,就會發生災難性醫療支出,就可能會發生因病改貧、因病返貧。就達到了大病標準,就是大病的保障范圍。

問:大病保險所需資金從哪里來?

答:《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到“利用結余籌集大病保險資金;結余不足或沒有結余的地區,在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年度提高籌資時統籌解決資金來源”。大病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人,所需資金從城鎮居民醫保基金和新農合基金中劃出,不再額外增加群眾個人繳費負擔。

問:大病保險的報銷范圍與基本醫保的報銷范圍有區別嗎?

答:報銷范圍是《指導意見》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創新和突破。從全國范圍來看,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均達到了70%,但如果突破政策規定的范圍,實際報銷的比例有50%左右,城鄉居民患大病時,在治療手段和用藥種類上,一般都會突破政策規定的范圍。因此,《指導意見》規定的大病報銷范圍不再局限政策范圍內,而是實際發生的合理的高額醫療費用。

問:大病保險具體能報多少?

答:大病保險的報銷比例是,大病患者在基本醫保報銷后仍需個人負擔的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再給予實際報銷50%以上。比如一個參保的城鎮居民,患大病共花了10萬元,假定政策范圍內費用為8萬元,報銷了約70%,共5.6萬元,剩余4.4萬元,超過了當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至少可以再報銷50%,達到2.2萬元左右。兩次加起來共報銷7.8萬元,參保患者個人自付2.2萬元,實際報銷比例就可以達到78%。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范文第4篇

一、面對目前醫保的現狀及問題,有效整合醫保資源、大力推進全民醫保勢在必行

目前,我縣主要有四種醫療保障制度:一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從*年12月25日起實施,覆蓋全縣所有的黨政群機關、企事業單位,籌資標準為工資總額的8%,其中個人繳費2%,用人單位繳費6%;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從2007年8月1日起實施,覆蓋全縣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非農業戶口城鎮居民,籌資標準為成年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個人繳費90元),未成年人每人每年50元(其中個人繳費30元);三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縣農業人口(含外出務工人員),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50元,其中個人繳費10元;四是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它不需要個人繳費,主要對特殊困難人員在患重病時,由大病醫療救助金給予一定的補助。

這四種醫療保障制度運行,是構建全民醫保體系的有效探索,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在運行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一些不少困難和問題,歸結起來看,就是醫保制度碎片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醫保管理上,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問題突出。現行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醫療救助分別為人事勞動保障局、衛生局和民政局三個部門分塊管理,管理范圍、管理辦法、管理程序各不相同,表面看多元并舉,但卻出現資源分割、業務交叉、各自為政等問題,這樣既不利于政策之間的銜接,也不利于城鄉人員合理流動以至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既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又一定程度導致管理水平下降。比如,各種醫療保險都涉及定點醫療機構,都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統、各自的財務管理系統、各自的經辦機構等,導致資源分割,不能共享。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以就業性質和戶口性質來確定參保類型,因為人員身份(特別是改制企業職工)的多重性和不確定性,造成了許多矛盾,增加了工作難度。

二是保障水平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存在。與原單位解除了勞動關系的國有(集體)困難企業、經濟效益差的企業職工,其中不少人面對繳費水平較高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無力參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于繳費低,保額低,群眾醫療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城鄉低保對象醫療救助水平也較低。從我縣看,醫保制度全覆蓋的壓力仍然很大,全縣30萬人口,目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只有24.2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率為90%,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為4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為86%,尚有5.8萬人未享受醫療保障待遇。當前隨著醫療費用支出不斷增加,“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日益突出,疾病風險的困擾越來越大,未參加醫保人員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仍客觀存在。

三是醫保待遇上,繳費迥異、待遇相近的矛盾顯現。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個人繳工資總額的2%,平均繳費280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成年人每人90元,未成年人每人3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每人10元。這幾種保險個人繳費相差幾倍,但補償待遇差別不大,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住院最高補償為18030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住院最高補償為1761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住院最高補償為15000元。繳費標準與醫保待遇的反差,使得參保對象互相攀比,出現心理不平衡,影響參保積極性。

四是基金運行上,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風險很大。目前,*縣三種醫療保險都為縣級統籌,抵御基金運行風險的能力較弱。全縣城鎮居民參保對象約為3.6萬人,其中未成年居民1萬人,按目前的籌資標準可籌集居民醫療保險基金440萬元,按15%劃入家庭帳戶、85%劃入統籌基金算,統籌基金總額為374萬元。如果以住院率5%算,即有1800人住院,*縣的平均住院補償額為2200元,那么需支出統籌基金396萬元,超出基金總額22萬元。居民基數越小,基金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弱。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存在相類似的問題。如果醫保基金出現嚴重赤字,像*這樣的人口小縣、國家貧困縣,是難于實現由財政兜底解決的。

二、在城鄉統籌發展的大背景下,有效整合醫保資源、大力推進全民醫保切實可行

雖然在推行全民醫保方面,目前中央決策高層的相關制度尚未出臺,在法律上、制度層面上缺乏有力支撐,但*縣乃至在全市、全省更大范圍內,整合醫保資源、推進全民醫保,不僅可能,而且可行。其理由可歸納為“兩種機遇”、“兩種需要”、“兩種能力”。

“兩種機遇”:一是有政策機遇可乘。黨的十七大把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列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為我們推進全民醫保提供了新的政策機遇。二是有現有經驗可學。我們已推行的四種醫保制度,已在“投石問路”,為推進城鄉醫保一體化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四川成都、河南舞鋼等全國許多地方在整合醫保資源、推進醫保管理從“多元”走向“一體”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

“兩種需要”:一是推行城鄉一體化的需要。近幾年來,依靠改革開放的強力推動,*縣在推行城鄉一體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公路網絡已四通八達,基本實現“村村通”,農民行路已不再難;城鄉教育網絡已基本完善,全縣中小學實行“兩免一補”,農民子女入學已不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醫難的問題就日益凸顯。所以,盡快解決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問題,率先在醫療待遇方面實現城鄉一體化,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看病就醫方面,城鄉居民中經常出現一人得病全家陷入困境的現象,這些不和諧因素在一種意義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也影響黨和政府的威信。此外,讓城鄉居民不管身份如何,不管“大病”“小病”,都能得到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補償。體現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要義。制度對待參保人員應該一視同仁、機會均等。

“兩種能力”:一是財政能力。*縣得益于“國家貧困縣”和“西部政策延伸縣”的政策扶持,四種醫療保險補助資金主要來自中央、省市財政,2007年上級財政補貼總額約115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約750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約200萬元,大病醫療救助約200萬元),縣級財政配套補貼所占份額相對較小,2007年約為480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20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約60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約60萬元,大病醫療救助約160萬元)。從近年來*縣快速發展的的勢頭看(2007年財政收入可達2.18億元,增長25%),完全有財力承擔配套部分的基本醫療保障經費支出。按全國財政用于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約5%的比例算,*縣每年可提供財力支持1000萬元以上。二是醫療能力。目前,*已有比較完善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各種一級以上醫療機構23家,其中二級甲等醫院2家,全縣醫院擁有床位1000多個,先進的醫療設備較多,技術能力也較強。加之各級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持續投入,以發展眼光看,*的醫療條件匹配全民基本醫保問題不大。

三、以建立城鄉一體化醫保體系為目標,有效整合醫保資源,大力推進全民醫保

就*縣而言,城鄉一體化醫保體系的基本含義可概括為:凡*縣干部職工、城鄉居民,不論身份,不分職業,不分居住地,本著自愿參保的原則,均可享受醫院能提供的,患者所必須的,國家、社會、個人能承擔的,保障水平基本一致的基本醫療保險。實現這個目標,要在尋求上級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立足*實際和現有工作基礎,合理整合配置各方面的醫療保障資源,力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促進醫保事業的長足發展。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要統籌安排醫保制度。盡管我國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但在保障制度安排上要盡力體現公平性,最起碼要努力縮小差距,朝著公平的方向邁進。所以整個醫保體系安排要統籌考慮保障水平、保障層次、險種與險種之間的相互銜接,最終實現全體公民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目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相仿,可將其合二為一,*的醫療保障制度可以安排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未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其它城鄉居民)兩種制度,醫療救助制度與這兩種制度有效銜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堅持保基本原則,不能過高設計保障水平,占用過多的保障資源;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應逐步增加財政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最終達到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水平,為實現下一步“合二為一”的目標打下基礎。

二要合理整合醫保資源。現代社會是集約社會、節約能社會,要研究資源合理配置,以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理順現有的管理體制和機制,一件工作由一個部門來牽頭、來管理,對政策的制定、方案的落實、進度的跟蹤都有好處。要改變將醫保工作分塊分部門管理的現狀,將現有的四種醫保工作職能整合到勞動保障部門,調整并理順現在醫保局的機構、編制和工作職能,將這些機構、人員、經費全部整合到醫保局,把醫保局建設成醫療保險的專業化管理機構。盡快整合現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管理機構,打破城鄉界限,建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統一管理、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新的醫療保障管理體系,從而真正做到政策科學銜接,資源充分利用,信息高度共享。比如,計算機管理,以前一個項目就要一套軟件,建一個平臺,要花好多錢;統一到一個部門后,可以建立一整套覆蓋城鄉的信息管理體系,全部實行網絡化管理,以前花3分錢才能做的事,現在就只要花1分錢就可以做好。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范文第5篇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主要表現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在我們發展經濟,工業化的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收入差距便是我國現階段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尤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引人注目。

 

一、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

 

(一)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分析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1,1995年為2.71∶1,2001年為2.90∶1,2005年約達3.22∶1,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3年城鄉收入比為3.03:1。農村人均現金收入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兩組口徑不同的數據,不能簡單對比。如果再將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性公共服務等計算在內,剔除農民收入中不可計算的實物部分,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約達6∶1。

 

(二)從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析

 

1990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是904.2元,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例為3.4∶1。2010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擴大到9612.2元,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例為3.49∶1。2013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約為11909.7元,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例為2.95∶1,差距一直在3倍左右。

 

二、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財政支出結構分析

 

市場經濟的作用使得初次分配中難以做到兼顧公平,財政手段是政府實現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福利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越大,社會福利越大,國民收入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越大,因此要增加國民收入。經濟學家進而提出帕累托最優是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即要達到社會福利的最大化,還必須滿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一)我國的財政支出總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主要是通過財政支出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市場活動,決定了我國需要保持較高的財政支出,從1985年的2004.25億元到2013年將近14萬億元,在38年間,我國財政支出總量增長了將近70倍,近十年以來我國也一直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

 

(二)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財政支出結構分析

 

財政支農支出。財政免除農業稅,并且增加一系列的農業補貼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財政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提升了農產品品質,促進了農民增收;加大了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支出,提升農民自身的素質,更容易實現收入的提高;加強了農村醫療支出,并且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制度。

 

教育支出。農村的基礎教育未受到有力的重視,一是基礎教育投入力度的不平等,絕大多數教育資源傾向于城市,農村教育經費的不足也會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增大。

 

二是城鄉學校師資力量的差別。城鄉老師在學歷和師資數量上有著較大的差別。三是城鄉教育投資回報率差別大。農村的教育質量比較低,教學設備比較落后,師資力量弱。

 

社會保障支出。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優撫、救濟都屬于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支出是調節收入再分配的有力手段,意在與逐步增進公共福利的支出水平,提高公眾的生活質量,但在實際中社會保障的作用發揮的比較小。

 

醫療衛生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在總量上,2009年—2013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累計達30682億元,年均增長24.4%,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的比重從2008年的4.4%提高到2013年的5.9%。2014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預算安排10071億元,比2013年執行數增長10.5%。

 

三、財政政策角度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農村教育和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

 

增加對提高農村居民素質的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包括農村教育和醫療設施投資及其經費投入,最為重要的是保障教育經費。在廣大農村實行“三教統籌”即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與農教結合,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知識。

 

向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重點投資。轉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由傳統粗放型經營向現代集約化經營轉變,離不開農業科研投入、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但目前地方農村科研部門發展不暢,其根本原因是投入不足。

 

加大扶貧投入,管好用好扶貧資金。扶貧投入重點是資金扶貧投入和科技扶貧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時,切實抓好扶貧投入的落實。要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管理,對非法挪用、侵占扶貧資金者,實行從快、從嚴、從重處理,追究扶貧資金管理部門的責任。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及其功能,盡快建立并最終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出發,實施多渠道、多層次、保障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保障。完善失業、醫療保障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援助。

 

進一步完善包括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以及養老、失業、救濟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妥善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建立城鄉特困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另外,在建立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統籌制度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改社會保險費為社會保障稅,通過稅收形式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收入來源,切實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有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才能得到解決,我們要通過各種制度創新使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實現社會公平,穩定,和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主岭市| 佛冈县| 如皋市| 五河县| 昌江| 义马市| 鹿邑县| 临高县| 广东省| 永泰县| 五河县| 临泽县| 县级市| 建昌县| 麻栗坡县| 罗源县| 新竹市| 榕江县| 仁怀市| 潮州市| 广宗县| 辽中县| 绍兴县| 台中县| 鄂州市| 大厂| 巫溪县| 德格县| 平陆县| 射阳县| 建瓯市| 景德镇市| 泸定县| 铜川市| 栾城县| 万安县| 分宜县| 穆棱市| 兴化市| 肥东县|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