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談談對大學語文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孔子;人文思想;大學生;啟示
【Abstract】Confucianism involves rich humanism ideas such as Resolution, Character, Friendliness, Happiness and Independence, which have effective effec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nfucius; Humanism; College students; Revelation
當代大學生存在人文精神嚴重缺失和荒漠化的傾向,已經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在物質化為主要特征、遮蔽人文、漠視人性的工業(yè)文明思想對此無能為力的背景下,越來越來多的人把目光轉向我們統(tǒng)文化中尋找人文思想的滋養(yǎng)??鬃铀枷胫刑N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精髓,至今都散發(fā)著濃郁的、進步的人文精神氣息,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彌足珍貴的養(yǎng)分??鬃尤宋乃枷刖鑼τ诋敶髮W生人文精神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1 孔子人文思想精髓的主要內容
一是,立志。(1)要立志―――“人無志則無以立”。孔子認為立志對一個人是至關重要的。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1]孔子又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2]來表達自己對志向的重視,強調人必須有遠大的志向、明確的目標。(2)立大志――“修己以安人”、“克己復禮”??鬃诱J為立志應立大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
二是,做人。“仁者,人也”(《中庸》)。這里所說的“仁者人也”中的“人”字其實就是仁字,這是孔子對做人的最高概括。首先,孔子非常重視和尊重“人”,這是他做人的價值取向,《論語?鄉(xiāng)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盵3]馬廄失火,首先關心的是人而不是馬,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對“人”本身的人文關懷。第二,孔子認為是“人”就要具備仁德,所以他說“人而不仁”是不對的。第三,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論語?雍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 [5]孔子堅持設身處地想他人所想。
三是,交友。(1)孔子認為交友是快樂的,孔子在《論語》首章開篇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6](2)交友要“慎重”?!墩撜Z》中孔子再三強調慎擇“友”,特別提出明辨“益友”和“損友”。[7]在孔子看來,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的人交友,同有見識的人交友,是有益的。相反,結交走邪道的人,善于阿諛奉承的人,習慣花言巧語的人,則是有害的。
四是,懂“樂”??鬃又皹贰逼鋵嵕褪乾F在講的“幸福觀”??鬃诱J為物質基礎對于個體幸福很重要。他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 但孔子從未將“樂”停留在物質基礎之上,而是從個體的精神追求和德性實現上對“樂”進行闡發(fā)?!白又^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儆?,曰:‘茍完矣?!挥?,曰:‘茍美矣?!保?《論語?子路》) [8]衛(wèi)公子這樣的品性與境界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從中也可側面反映出孔子認為“樂”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追求。
五是,自強。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在這個世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做的就是錘煉自己的本事,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9]。他認為,一個人不要擔心自己不能得到社會的重視和重用,關鍵是自己有沒有合適的資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10]孔子還鄭重提醒,年輕人應該趁早作為,不要拖沓耽擱,“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盵11]
2 孔子人文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啟示
其一,大學生應該重視立志。當前許多大學生們在信仰上竟然無所適從,內心變得空前空虛與迷茫,根本沒有把自己的理想與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義務和樂于奉獻相聯系起來,更可悲的是,現在竟然相當一部分學生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找一個款哥(富婆)、找一份好工作”等庸俗化的生活理想、職業(yè)理想等方面。從孔子的立志思想中,我們認為大學生應該立大志,立長志,把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這樣其人生才會真正有意義和價值。
其二,大學生應該學會做人?,F在的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現象十分突出。一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要求父母、老師、他人為自己服務,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從不考慮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應有的回報,缺乏合作意識。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從孔子的“做人”思想,大學生應該懂得和實踐珍愛生命、學會感恩、具有愛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以及奉獻社會。
其三,大學生應該擅于交友。當前大學生要么相對比較內向,而又沒有很好的從高中過渡到大學,不會交友,不愿交友;要么走了極端,把交際當成大學生活的全部,交友廣泛,有時甚至根本不分對象,有濫交的嫌疑。從孔子的“交友”思想,大學生應該:一是具備開放的心態(tài)。學會積極和他人交往;二是培育寶貴的友情。學會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深交,彼此互幫互學,相互提升;三是注重分寸。學會在與朋友交往時時刻注意把握好言行的度,不媚不俗,不卑不亢,不做違背道義的事情。
其四,大學生應該懂得幸福。當大學生們面對巨大的商品堆積和炫目的文化快餐,從而有可能獲得享受和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價值取向開始向金錢和物質享受傾斜,他們往往把金錢和物質享受當成幸福。按照孔子的幸福觀,大學生應該:(1)重塑以精神滿足、以為天下擔當的新幸福觀。大學生必須認清以金錢和物質享受為本的幸福觀的局限性和低級趣味性,自覺在思想上進行抵御,深刻領會個人的幸福不僅僅在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在實現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個人的幸福不僅僅只屬于個人自身,更應該對社會有奉獻,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體現個人價值。(2)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價值。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通過自己努力去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為社會增加正能量。只有如此,個人才能在社會整體幸福的背景下實現個人的幸福。
其五,大學生應該激發(fā)自強?,F在許多大學生受社會“拼爹”現象、“學習好,還不如嫁得好”之類的庸俗觀念的影響,從注重個人能力培養(yǎng)改變?yōu)樯矸葑非螅瑥钠谕晕遗Ω淖優(yōu)槠谕彝ヅΓ幌喈斠徊糠执髮W生由此沖垮道德底線,女大學生傍大款、男大學生傍富婆的丑惡現象屢見報端??鬃拥摹白詮姟彼枷胫泵娲髮W生思想上的軟骨病,要求大學生一方面樹立能力本位思想,把個人自立自強放在首位,反對任何依賴思想。在大學期間,努力培養(yǎng)個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塑造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錘煉個人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則要求大學生勇敢參與競爭,唾棄任何拼爹想法和觀念。大學生要學會通過合理競爭獲得個人的職業(yè)地位和職業(yè)回報。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95.
[2]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64.
[3]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05.
[4]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65.
[5]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23.
[6]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
[7]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75.
[8]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36.
[9]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63.
關鍵詞:大學語文;雅斯貝爾斯;技術;全面發(fā)展
很長一段時間,《大學語文》教學在理工類大學課堂中處于邊緣的角色,這種現象反映出學生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認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工類學校對《大學語文》等文科通識類課程定位的模糊。雅斯貝爾斯是二十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的大師,雖然他的論著主要是關于存在哲學方面的,然而他關于教學領域也有著特別重要的論述。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和《大學的理念》是運用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來討論教育問題的名著。借助于其中的教育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糾正認識的誤區(qū),重新定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大學語文》是中學語文課程的加強版嗎?
由于中學語文課程在中考、高考的應試體制之下很難發(fā)揮出自身應有的人文魅力,語文教材選用多以帶有教化意義的散文為主,而在教學中、考試中又突出文章的工具性、思想性、教育性,忽略了文學本有的審美性、情感性。這樣的現象導致了學生對語文課程有厭學情緒,即使有學生語文課程分數考得很高,但是本身對語文課程的學習也沒有多大興趣。相反一些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很高,但是在中學語文的考試體制之下,這些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不合常規(guī)的思考卻因為不符合標準答案的要求而得不了高分,最終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打消了。高中由于普遍實行的文理分科,學理科的同學,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中學畢業(yè)會考,長此以往他們的文科就這樣逐漸被荒廢了。
我國的綜合性大學、師范類大學由于文理并重,通過全校通識類課程的開設,理工類學生在學分的要求之下,必須選修一定的文科學分和藝術學分,這樣就相對有效地改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避免了高中時候建立的單一學科體系,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乃至研究都有著潛在的作用。而理工類大學由于院系設置的局限,文理工師資水平分布嚴重不均,可以開設的文科類選修課較少,《大學語文》就成了少數開設的文科類課程。一些理工類學校把《大學語文》當成了選修課,學生由于存在的認識誤區(qū),大多不愿意選修《大學語文》課程,這種現象值得反思。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理工類大學生由于中學《語文》課程教育的失敗經歷讓他們深受其害,《語文》課程沒意思的觀念成了一種大家的某種“共識”,于是他們想當然地以為《大學語文》無非是中學語文教育的加強版,肯定是沒意思。那么《大學語文》是不是中學《語文》課程的加強版呢
首先兩者的定位不同。中學《語文》由于高考體制決定了其在實行的過程中很難發(fā)揮出自己的人文性魅力,也很難起到陶冶情性的審美目的。而《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課程,這種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文章及文學作品的鑒賞,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為充實、豐富、健康;一是通過對各類文章寫作要領及語言表達技巧的體認,提高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水平?!盵1]《大學語文》旨在陶冶的功能是主要的功能,至于提高學生語言應用水平是在陶冶之后才能實現的。二十世紀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是由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決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們又是以什么樣的敬畏心來對待陶冶的本質,這些都可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準?!盵2]他認為陶冶的程度可以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準。而《大學語文》課程突出的陶冶性對于理工類學生來講是一種良好的陶冶方式。以陳洪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為例,沈從文的《鴨窠圍的夜》、江淹的《別賦》等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在文學的陶冶中終能領會美的真諦。
其次從檢測的效果也有著不同。中學《語文》由于為了高考的壓力,必須制定出一個標準答案,在標準答案的框架之內答題才能夠得分,作文如何不按照某種“八股文”式的程式化來寫就容易被判為跑題,在種種的條條框框約束之下,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被限制了,學生豐富的情感無形之中被考試的大手“”和“壓抑”了?!洞髮W語文》的考試更多時候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比如通過寫作文談談自己喜歡的音樂、詩歌,或者組織演講、課堂自由討論等手段來啟發(fā)學生的思想,張揚他們青春的個性,開啟他們尋找智慧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考試僅僅是一種陶冶的手段。因為雅斯貝爾斯說過:“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如果人要想從感性生活轉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須學習和認知,但就愛智慧和尋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學習和知識對他來說卻是次要的?!盵3]學習和知識有利于人培養(yǎng)良好的精神生活,但是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和知識,教育是關注人的靈魂,尋找人的精神之根的。
二、理工類大學對《大學語文》等文科通識類課程定位的模糊
在以理工類為主導的大學,文科一般都被有意無意的忽視,因為這類大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而文科由于收益性明顯不如理科尤其是工科,所以文科課程就出現了被邊緣化的現象。
雅斯貝爾斯說;“學校應為每一個人創(chuàng)建一個智力和精神的基礎,這一基礎對掌握其它的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今天在大學和技術學院則滲透著:無休無止地招收學生,增加所謂必需的講座和練習,象填鴨般地用那些諸如形而下之“器”的東西,塞滿學生的頭腦,而對本真存在之“道”卻一再失落而不顧,這無疑阻擋了學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盵4]在技術橫行的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學的擴招導致了大學生供大于求的現象,一些技術類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率,就著力通過開設大量的應用型課程,意在把學生訓練成適應工作崗位的工匠,而不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科學大師。其實這樣的教育很難談得上是成功的教育,畢竟二十世紀西方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證明,技術創(chuàng)造的文明導致了一個異化的世界,兩次世界大戰(zhàn),許多科技被投入戰(zhàn)爭如坦克、原子彈等,科技造就的史無前例的傷亡引發(fā)的倫理思考讓一些科學家深感內疚??ǚ蚩ǖ摹蹲冃斡洝贰W尼爾的戲劇《毛猿》等作品形象得說明工業(yè)社會之下人精神的被毀滅性境地。
雅斯貝爾斯在《大學之理念》中說:“大學自然是服務于實際目的的機構,但它實現這些目的是靠著一種特殊精神的努力,這種精神一開始的時候是超越這些實際目的的,它這樣做只是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靜的態(tài)度返回到這些目的中?!盵5]大學雖然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機構,但是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應該超越這些實用目的。而國內的很多理工類大學則往往過多強調了大學服務于實際目的,如服務地方經濟、培養(yǎng)工業(yè)發(fā)展人才等。在這種理念指導之下,許多應用性不強的課程的學時被壓縮。
三、小結
《大學語文》等文科類課程在理工類高校被邊緣化的現象,絕非個例。雅斯貝爾斯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大師,他關于教育的論述都是建立在時代的精神狀況之上的,他認為教育可以拯救時代的危機。在理工類院校如何從學校、學生、教師的角度進行重新定位,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畢竟大學的宗旨除了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還要培養(yǎng)他們作一個高貴的、文明的人。
注釋:
[1]陳洪主編.大學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105.
[3]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4.
[4]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33.
關鍵詞:大學語文 專題式 教學模式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將教學內容按一定的原則或線索組合為一個個專題進行教學。這種模式不象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那樣按照教材章節(jié)體系依序授課,而是針對學生和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形成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教師根據這些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專題進行學習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在長期的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對于這門課來說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值得嘗試。
一.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通識性公共課程,一般在非中文專業(yè)開設,教學時間只有幾十課時(據筆者所知有的院校28課時、有的36課時、有的48課時不等)。然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從時空上貫穿古今中外,從文體上各體兼有,選文內涵、思想、情感深厚豐富,富有張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內容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逐章分篇講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要么一鱗半爪,支離破碎。這對于基礎薄弱的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會理不出頭緒,抓不住重點,甚至讓學生產生“學無所獲”的感覺,另外由于課時緊張及大班授課,課堂上比較占用時間的實踐性教學不得不被壓縮,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理想與教學效果的差異。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大學語文課程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學會與人合作,與現實和諧相處,奠定從業(yè)基礎,并為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及文明常識,閱讀和欣賞經典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規(guī)范熟練地運用漢語言文字,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會世俗的影響,就業(yè)前景的壓力,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實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對似乎“沒用”的大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再加之教學時間的緊張和大班授課的限制,盡管老師費盡心思的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師資力量與學生需求的失衡。其實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現在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沒有是非觀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對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通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人文修養(yǎng)是學生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墒悄壳?,大學語文課程沒有專業(yè)的師資隊伍,課程一般是由其他專業(yè)的教師兼帶,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數量有限,上課形式一般是大班,學生人數多,要想很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或者說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學生興趣和現實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門教學都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現實需要什么,社會重視什么也必須是我們今天要重視的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始終有現實性、有針對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變學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模式應屬必然。
二.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1.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專題式教學的各專題或以主題或內容為線索,或以作家作品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文史為線索設計,便于比較、拓展、引導、延伸,強化突出教學導向或傾向,同時,也利于教師靈活自由運用教材,借助專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某一專題領域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主題鮮明,難點、重點更加突出。
2.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和生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專題講解式、專題討論式以及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掙脫教材,改變與中學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簡介、背景說明、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提高能力。
3.在師生關系處理上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時,適時適量,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討論交流時,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點撥、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
三.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可行性
1.教學內容的組織。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通識課。該課程融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開放性于一體,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yè)養(yǎng)成教育的強化,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由文學知識、語言修養(yǎng)、美感品質的提升,進一步升華為個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yè)精神等人文素質。因此教學中選取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性格、涵養(yǎng)真摯感情、鍛煉堅強意志等方面的內容。針對實際,舍棄枝蔓,對于中小學已經進行過長期訓練的內容,如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要敢于放棄。大學語文是人文類課程中綜合性最強的科目,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顧,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
2.教學方法運用。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全面權威的觀念,以點帶面。教師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讀示范、引導、調動、啟發(fā)學生質疑、參與、討論、寫作。其次是設計教學專題,以大學語文教材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線索,堅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觀念,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學術興趣與研究專長,以專題系統(tǒng)課文,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人文素質熏陶。第三是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一方面教師的專題講授,要做到新穎合理,系統(tǒng)全面而又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fā)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交流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熱情,教師可采取提問對答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等方式,同時注意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引導、點撥學生討論過程和結果。
3.教學實施步驟。(1)確立專題。專題的確立是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和前提。專題的確立要求教師要比較深入地對教材進行研究、創(chuàng)造,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專題,各個專題要獨立成篇,專題內部要有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2)準備教案。教師要對每個專題深入鉆研,圍繞相關專題搜集資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組織、編排,備好教學內容。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水平,使教學有的放矢。(3)專題講授和研討??捎山處熞龑еv授專題,然后學生討論交流;也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針對專題進行資料搜集,在課堂上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再由教師小結評點。(4)專題小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總結,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或延伸。
四.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科學合理地專題化設計。專題式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為教師所熟悉的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個促進,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個考驗。此外,專題式教學要求對大量信息、資料等進行搜集、整理、組織、編排,加大了教師課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師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精心準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專題。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問題。運用專題式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習慣了‘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課堂教學模式的部分學生,會因此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盵1]148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變這種固有的上課習慣和觀念,這種教學互動也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另外還有一些以“獲取學分”為目的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差,更容易對課程產生消極怠學情緒。
3.“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問題。由于專題式教學改變過去以單篇課文講授為主,孤立地對作品進行解讀、分析等老一套教學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學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教學內容設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學術性來提升課程的文化品位?!盵2]26它有選擇地調整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和形式精心設計成各種專題,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恰當的方式,系統(tǒng)有序、有的放矢的表達出來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與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節(jié)進行講授的教學模式不同,所以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參考文獻
[1]陸菊.高職院校專題式教學模式探析―――以《新聞采訪與寫作》選修課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6)
在我國,從古至今語文寫作一直受到重視。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雜曲的形成與發(fā)展都離不開語文寫作,這些唐詩宋詞及元雜曲水平的高低側面反應的是語文寫作能力的高低。在三國時期曹丕曾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撰寫提到一個至高的地位。在新時期,寫作依然貫穿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包括人們的信件往來、辦公寫作、教學等。在義務教育階段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了語文寫作的培養(yǎng)和訓練。
【關鍵詞】
大學語文;寫作錯誤
前言
寫作教學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我國從小學一二年級就進行了語文寫作方面的訓練,根據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進行逐步分層次訓練,為學生在寫作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大學語文寫作的發(fā)展及其現狀
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有大多數的大學生對寫作感興趣,多數大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一般,極少數大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厭惡。應該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對寫作的興趣。在寫作的難易程度方面,大多數大學生普遍認為比較難,少數大學生認為簡單。說明造成大學生寫作錯誤的因素之一就是課題難,而難的主要原因包括命題限制過多,大學生缺乏寫作素材無從下筆和積累知識較少。此外,在現階段老師的寫作指導和評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本身都應該需要去改進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大學語文寫作常見的錯誤
2.1審題不準。
學生在審題的時候不夠仔細,偏離了主題。在寫作時立意不夠明確,文章結構錯亂。使得題目所要表達的內容與實際內容之間不相符合,忽略了題目與內容之間的關系,使得文章沒有深意。平淡乏味。如某文章要求學生談談對現如今環(huán)境污染狀況的看法,但學生只在寫作過程中利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各地區(qū)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污染,卻未對環(huán)境污染出現的原因及其應該被采用的措施進行詳細的描述,使得文章成為了一份很官方很乏味的環(huán)境調查報告,缺乏學生自己對改事件的看法,沒有深意。這樣的文章只有形而沒有神。
2.2概念模糊。
概念模糊指的是學生對話題的中心思想并沒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在寫作過程中中心不夠明確,使得文章好像是在表達中心思想但其實并不然,最終會導致在寫作過程中避重就輕,脫離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3缺少素材。
學生的社交場所大多是學校,與人接觸最多的是老師與學生。在生活中很難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很難了解到社會中發(fā)生的許多真實事件,而且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學習和考試中,很少有時間去看書,因此積累的寫作素材十分有限且沒有創(chuàng)新性。在詞句方面,大多都是初高中時積累的詞句。這樣的文章沒有足夠的說服力,素材的缺乏會使得學生不斷去胡編亂造一些素材去描述,缺乏真實性,寫出來的文章也就不夠生動和形象。
3.造成大學生寫作錯誤的因素
3.1不遵守寫作規(guī)則。
寫作是語言學習四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輸出性環(huán)節(jié),體現了語言學習到語言運用的過程。寫作要求的是學生能夠將主題思想通過詞匯的搭配、銜接、組合表達出來。要求學生在寫作之前要進行充分的構思。受學生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環(huán)境會對學生的詞匯的應用和表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是由于學生對漢語言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夠扎實和全面,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會出現用詞不當等現象。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還會忽略了用詞環(huán)境,胡亂用詞,沒有恰當的將中心思想表達出來。詞匯的運用離不開其特定的語境,語境的忽略可能會導致語句意思的曲解。此外,不嚴格遵守寫作規(guī)則,斷章取義,漢語詞匯在運用的過程中有著系統(tǒng)的語言規(guī)則,不遵守語言規(guī)則也會造成寫作錯誤。
3.2教學方式不當。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的選用和教學的方式都會影響學生的寫作。此外,在現實教學工作中一些老師將重點放在了對語文課文和題目的解讀與分析,對寫作方面的指導涉及的部分卻很少,受長期舊有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在教學課程中對于寫作并沒有單獨的課程安排,學生的多數時間都用來應對考試。寫作課題的空洞與枯燥使得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老師也對寫作不夠重視,最終加劇了問題的進一步發(fā)展,寫作水平一直保留在低級水平停滯上前。教學方式的死板讓學生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寫作缺乏創(chuàng)造力,大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去網上尋找模板。老師在對寫作進行修改的過程中,缺乏合理的評分標準無法對寫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應不斷才取措施以期取得好的作品。
3.3學生自身寫作素材缺乏。
學生將大多數時間用于學習課程,再加上寫作的枯燥與乏味。使得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寫作素材的積累。學生交際圈的有限性也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新穎的素材,大多數素材都是圍繞周圍的人或事物,顯得平淡無奇也就不能寫出好的文章。
4.有效措施
4.1理解相關的寫作規(guī)則。
讓學生對寫作的原則進行了解并掌握,把握正確的寫作技巧和規(guī)則。對相關詞匯的運用一定要正確,分清語境,理解詞匯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多讀書增加詞匯量,注重詞匯間的合理搭配與銜接。
4.2改進教學方式。
修改和選用新型的寫作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避免生搬硬套。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不斷注入新的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讓學生容易理解與掌握。加大對寫作的培養(yǎng)和訓練,設立專門的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老師也要遵守評價規(guī)則,合理批閱。在教學中注意新方式新教材的巧妙結合,寓教于樂,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例如運用流行歌詞以及詞匯增加寫作課堂的趣味性,鼓勵學生去寫作。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逐個分析。
結語
朗讀是語文閱讀的一種途徑,是一種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途徑,更是一種手段。對于“閱讀”,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它,一方面是“閱”,即廣泛地閱覽各種有關語文基礎的叢書、工具書,甚至是有關寫作方面的常識,或者是有關文學方面的常識,各種詩書典籍等。因為語文知識好比一幢美麗豪華的大廈,我們只有通過一“磚”一“瓦”才能將其堆砌而成,而這些“磚”、“瓦”就必須要我們在平日里搜尋、積累,而這種搜尋、積累的過程,就是一種閱覽的過程。
另一方面,就是理解“讀”?!白x”是在廣泛閱覽的前提下提出來的,我們讀書,不是走馬觀花,更不是隨波逐流。我們要想從“閱”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就必須走好“讀”這一過程,特別一些詞句優(yōu)美、意蘊深遠的文章。因此我們必須把好“讀”這一關。就個人觀點,“讀”在語文學習中是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朗讀教學舉足輕重的作用
1.“朗讀”——出語感
語文教學,也是一門語言教學,需要“瘋狂漢語”。 閱讀是從語表到語內,由文里到文外,多層次地去感悟語境,多角度地去解讀作者,從而獲得自我創(chuàng)造的形象,滿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簡而言之,閱讀就是讀者對作品中的語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體會和思考認識的過程,是情感與理性的結合,是一種思維的再創(chuàng)造。學生要想有很好的語感,就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漢語獨特的魅力,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來說,在“讀”中出語感,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文言文教學中的 “……者……也”這樣的一個判斷句式,要讓學生多讀幾遍,通過讀來真切地感受這個句式,這樣甚至在不同的文章中學到類似的句式,學生只要一讀到,馬上就能判別出這種句式,并深刻理解它。再有《陋室銘》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語感比較好的學生很容易就會仿句:“何罪之有?”“何理之有?”等等,進而就比較容易理解這個句子。這些都是多讀、熟讀帶來的良好效果,所以說,“讀”對培養(yǎng)語感很重要。
2.“朗讀”——出美感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這樣說:“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庇纱丝梢?,閱讀也是一種審美過程。語文教學中,不但要在字、詞、句、篇上下功夫,還應該在教學中貫徹人文的審美教育。所以,讓學生大量地閱讀文學作品,不但能提高表達能力、寫作水平,還能培養(yǎng)有高尚審美情操的人。因為閱讀就是讀者和作者的對話,讓青少年廣泛地閱讀,多讀名家名篇,就是讓他們跟名家、大家對話,思想上無形中就會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和余光中《鄉(xiāng)愁》等佳作時,筆者就讓學生盡情地讀,感受詩人的情感。剛開始,有幾個學生讀到“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一句時,忍不住笑了起來,但多讀幾遍后,他們就理解了詩人一顆熱切的愛國之心,被詩人甘愿為國捐軀的精神深深感染了。這樣的收效是教師在課堂上怎么講也不如學生自讀去感受來得好的。
二、朗讀途徑多樣化
既然“讀”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如此重要,那么我們該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呢?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重視早讀課的質量
早讀課就是早上讀書的課,當然應該“讀”書。雖然早讀時間不是很長,但“滴水能穿石”, 而且“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如果學生們能堅持每天早上花20分鐘時間來讀書,那么我絕對有理由相信那些優(yōu)美的古詩文是難不倒他們的。
2.采取多種課堂朗讀方式
課堂上,我們可以采取跟讀、聽讀、老師示范讀、個人朗讀、同桌齊讀、小組比賽讀、全班集體讀或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再讓學生客觀地點評,以激發(fā)他們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的水平。
3.開展豐富的課余讀書活動
平日,我也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文學作品,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讀完,再進行讀書交流活動。例如在學完《觀刈麥》這篇文章后,我要求學生利用一周的時間閱讀《賣炭翁》,然后再開展“走近白居易”的交流會。這樣一來,學生目標明確了,興趣大大增加了,就會及時去讀去了解白居易。通過自主閱讀同學交流老師引導,大家對作品就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這樣的讀書活動不但能增長見識,提高自學能力,鍛煉他們的思維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等。
4.充分利用教輔材料和網絡資源
當然,對于我們的初中學生來說,更要進行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閱讀訓練。要把握好這三種文體的閱讀教學,我們就必須充分利用好手上的教輔材料。
三、多彩紛呈的朗讀方式
我們明確了“讀”對語文學習的作用,并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閱讀訓練,那么接下來簡要談談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的“讀”的方式:
1.朗讀、誦讀
對于一些語言優(yōu)美、情感豐富的詩歌、散文,我明確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或誦讀。因為這樣的文章要求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作者的情感,朗讀或誦讀要求學生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神到,所以采取朗讀或誦讀較為適合。
2.精讀、研讀
讀到一些有深刻意義的精彩片段時,需要學生放慢速度去精讀、研讀,用心領會。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時的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去精讀、研讀。
3.略讀、瀏覽
對于一些只需把握整體、了解大意的長篇大作,則引導他們采用略讀或快速瀏覽的方式,做到“觀其大略”即可。
四、培養(yǎng)良好的朗讀興趣
一本好書能照亮人生方向。缺少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營養(yǎng)的滋養(yǎng),缺少健康精神思想的導引,人生勢必在混沌與精神貧乏中度過。閱讀是伴隨終生的事,也是改變自我、發(fā)掘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寧愿把大部分課余時間花費在看電視、玩游戲上,也不喜歡閱讀有益的課外書籍。這些學生外表看起來聰明伶俐、見聞廣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識雖多,但流于膚淺;反應雖敏捷,卻未經思索。
因此,在教學之余,還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
總的來說, 朗讀教學在我們的語文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應該盡量做到自己少講而讓學生多讀,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還要他們懂得人生道理,培養(yǎng)高尚的人文情懷,從而提高寫作水平和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從根本上算得上成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