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文化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群眾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精神產品的組成部分,以它“大文化”的特點,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正面臨著挑戰和機遇。
一、在群眾文化工作本體之內,引入人才機制、激勵機制、競爭機制,是群眾文化事業生存發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內部的潛能,以群眾文化新的社會定位和歷史賦予的文化視角,不錯時機地改變原有的管理體制和分配方式,調整文化功能和工作節奏,使文化工作者從長期受制約的種種主觀原動力釋放出來。加之能力和效益的掛鉤,把他們從長期養成的應付了事,混日子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隨著改革過程的逐步深化,決策者如果能認真地思考,及時地糾正歷史遺留的弊端,是必會減輕文化改革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喊幾聲口號所造成的危害。而適當地選擇、培育發展文化藝術生產要素的市場,會給文化事業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處理好管理和放開關系,確立服務的方向,使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有機結合。基層單位的經營權、自,真正掌握在文化組織者者自己的手中,那么群眾文化事業發揮出的的特色,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績,收獲豐收的成果;擺正文化館站與市場的關系決不是一句空話,在市場經濟的滲透下,文化館站的工作無疑要打上商品經濟的印記,但是文化主體的性質不能改變,它既要適應市場規律,又要堅守自己的文藝陣地和發展方向;改善文化部門與地方的關系,文化工作不能高高在上,應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去,文化產品不同于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并且討價還價。對于市場意識、因素的培育,領導有效地管理、科學的方法,人才、作品的較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地區性群眾文化功能的整體發揮和隊伍的有機配合,使文化經濟的運行進入正確軌道。
三、政府部門轉變職能,把應有的權力下放給文化事業(企業)單位,并不意味著撒手不管,文化主體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把市場經濟韻要素引進到文化工作中,在社會發展中重新建立主體意識,充分表現出獨特的功效和無法取代的價值力量。巧妙地把文化、道德、教育系統工程運用于服務中,拓寬渠道、勇于創新,使之與經濟發展同步。
我國經濟的速度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出現了先富起來的人們腰包鼓了,頭腦卻空了的現狀,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精神饑渴大有人在。他們盲目地進入消費層,道德觀、人生觀跟不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有所抬頭,有的人心態扭曲,黃、賭、毒無所不好,連貪占國家和集體的財物也變得理所應當。價值觀的失衡,使不少從事文化創作的人員心灰意冷,立場動搖,加之文化人多數屬于工資階層,如果放棄了對文化工作的熱愛,何以組織輔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失去了積極地引導去其糟粕,提取精華的功能。
四、群眾文化的特殊功效在于寓教于樂,更在于它的廣泛性。提高人民知識水平、欣賞水平,是擺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如何運用好服務的手段,讓群眾文化對人民群眾有吸引力,使他們積極參與,樂在其中,不僅是工作方法問題,主要是工作效率的問題,熱愛自身的工作性質是必要的、熱愛來源于群眾中的群眾文化更是必要的。
而對市場經濟的大潮,我們縣否感受到一種危機?文化斷層能否在我們的奮斗中彌合文化建設的隊伍,應該有創造力和開拓精神,要不斷地尋找新途徑,使群眾文化工作少走彎路,實現自身的價值。何況沒有大眾化的群眾文化,或丟失了它的獨特性、廣泛性,也就動搖了社會存在的基礎。
1.夏王朝建立以前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文化的起源階段,重點介紹各個史前遺址,這不僅是我們探尋文化起源的重要證據,也是我國先民在物質、精神、社會組織等方面的具體體現。2.夏、商、西周時期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文化的形成和初始階段。重點介紹夏商時期的神本文化和周代的文化維新。3.春秋戰國時期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文化的軸心時代。重點介紹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思想。4.秦、漢時期為第四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文化的發展階段。重點是秦代的文化一統和漢代的思想統一。5.魏晉南北朝時期為第五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文化的大融合和大發展時期。重點介紹這一時期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文化成就。6.隋唐五代時期為第六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文化的大繁榮階段。重點介紹唐文化繁榮的原因、宏大氣魄以及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7.宋遼夏金元時期為第七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峰階段。重點介紹宋代的士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元代的的文學以及遼夏金少數民族文化。8.明清時期為第八階段,這一階段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總結階段。重點介紹明清兩朝對古典文化的大匯總。這樣的課程內容的設置,在實際教授起來,要想完成教學計劃,每個部分幾乎都是蜻蜓點水,一掃而過,該深入的地方沒有時間去深入,學生感興趣的地方也沒有時間去具體講解,所以,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應對中國文化史這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期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文化史的線索可簡介
文化史的線索為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簡略介紹即可。因為中國文化史的發展脈絡同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幾乎是一致的。由于大部分學生從小就接觸中國古代史,因此,對于歷史的發展還是比較熟悉的。因而,這一部分可以一帶而過。然而,文化史畢竟不等同于古代史,所以,在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每一個階段的文化重點。這樣,學生對每一階段重點的內容有所了解,有利于之后具體教學的開展。
(二)選取典型性的文化特征
在每一發展階段中,可以選取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特征來做深入的探究。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深入學習的求知欲,又能使這門課有一定的深度。譬如,在進行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史講解的階段,不用把諸子百家都一一講解清楚,我們可以挑選其中的某一學派來做一個專題講解。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學說對于古代甚至現代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課堂上可以從《孔子》這部影片談起,對儒家思想的產生、其內容和影響做重點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思考儒家為中華文化提供了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具體的仁愛、自強、正義這些核心價值觀,在當時的社會又有什么具體的意義和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舉一反三,道教思想、墨家思想,甚至楊朱之學,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其具體的思想內容是什么,對古代文化甚至我們現代的社會,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樣一來,課時的安排適中,學生既有學習的時間,又有思考的時間,還有深入探究的模板。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樣的教學方式。
(三)學問與現實對接
學以致用,以古看今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在進行文化史學習的時候,要始終貫徹這一思想。所以,在講解文化史的每一階段時,要盡量與現代社會的思想、狀況等結合,古今結合才能使這門課真正活起來。譬如在學習周代文化的時候,周禮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其中有很多的禮節早已廢止,我們現在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但是其中有些禮節仍然存在于我們的社會中,如周代的婚姻“六禮”②就是其中之一。婚禮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那么,究竟哪些婚禮儀式是屬于周代“六禮”的范疇之內呢?六禮在幾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又有哪些變化呢?帶著這些問題,對周代六禮進行講解,古今對比,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對現代的婚禮進行淵源追溯,使得學問與現實能夠真正對接。
(四)盡量縮短學習古代文化的距離感
由于時間跨度較大,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化的時候,往往存在著距離感。因此,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盡量縮短這種距離感,要讓學生真正深入其中,才能學有所悟。舉例來說,現在央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一時,這部紀錄片也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歡,而飲食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學習中國文化史的時候,不妨以此為題,做一個專題探討。這個部分可以放在宋代文化上來講解。宋朝時期的市井文化興盛,其主要表現形式,除了文學藝術之外,飲食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宋代的市井飲食,大多記錄在宋人的筆記小說之中,還有一部分是以詩文、繪畫的形式流傳下來,如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吳郡志·風俗》、宋人梅堯臣的詩歌《河豚魚》、南宋畫作《斗漿圖》等,不論是記載的各地小吃,還是吟詠的美味、描繪的市井販賣煎點湯茶藥的情形,無不栩栩如生。以《舌尖上的中國》開題,先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層層展開,通過對宋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學生對宋代市井文化有了一個極深的印象,還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史進行探討。這樣一來,教學內容的安排相對來說比較合理,可以解決知識的深入學習和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
二、教學方式
要想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除了教學內容之外,教學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
現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備多媒體,多媒體對于現代化的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圖片和影像往往是文字的必要輔助和補充。中國文化史尤其如此。比如在學習史前文化的時候,遺址的介紹是必要的,但是單靠一組組的數據,學生無法想象具體的情形。這個時候,多媒體的作用便凸顯出來,在數據的旁邊配上適當的圖像,既直觀,又能助于學生的理解。舉例來說,在介紹后崗一期文化時,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河南省濮陽西水坡(在河南濮陽市西南)的45號大墓中,壯年人尸骨旁邊的隨葬物為蚌殼擺成的虎、龍和鹿。這3種動物的形象不難想象,但是在幾千年前的遺址中出土,用蚌殼擺成的虎、龍和鹿的具體情形,假如不用圖片的話,相信很難有學生會想象的跟實際出土的一樣。再如,在講解秦代文化統一的時候,秦始皇的“車同軌”措施,大家都不會陌生,但仔細探究“車同軌”的含義,相信會有不少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假如在多媒體上放上一組照片,即今天河北省石家莊附近的井徑秦皇古道,這條古道保存了秦始皇時期道路的原貌,在這條古道上,車轍痕跡又長又深,肉眼一看即非常明顯,這樣一來,不需要教師講解,相信學生也一定能明白“車同軌”的含義。除此之外,還可以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簡短的資料片,利用視覺的沖擊,加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深入理解。
(二)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現在的教學改革提倡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這就對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文化史這門課,很多的內容學生會很熟悉,因此,在新的教學改革形勢下,可以最大范圍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討論課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簡單講解一下,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閱讀文獻,等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一個班級的大討論。比如在學習魏晉南北朝文化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魏晉名士”的探討。這教學改革一時期,社會上有“品評”的風氣,那么,今天我們在課堂上,也做一個“品評”,品鑒這一時期的名士,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然后,可以讓學生做總結,也可以教師自己做一下總結,這樣一來,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還是以主動的形式參與進來的,效果應該比教師滿堂講解要更好一些。
(三)鼓勵學生自己講課
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自己講課。同討論課一樣,教師先布置好要講解的內容,然后學生自己準備,或是做教案,或是做課件,第二節課的時候,鼓勵學生自己到講臺上去講解。主動講解和被動接受,其效果差別巨大。通過這樣的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勇氣。
(四)寫讀書筆記
[論文內容摘要] 建設文化大省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奮斗目標,河北省的出版業在文化大省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四個方面就出版社在競爭中改革創新發展進行了分析。
建設文化大省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奮斗目標,并相繼出臺了《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環境。河北省的出版業在文化大省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出版改革的深化和出版事業的發展,出版社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抓好經營管理已成為出版社發展的永恒主題。出版社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出版事業的成功與失敗,決定著出版社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選題策劃是出版社發展的核心
1.選題策劃要創新。選題策劃是出版活動中創新的重要環節,只有選題創新,圖書才能創新。在選題策劃工作中增強創新意識,使每一個選題都具有獨創性,這是出版社創知名度、樹立品牌、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策劃選題要求迅速抓住市場需求與選題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新的選題構思和鮮明的個性特色,避免雷同,不斷開拓選題領域,從而占領更大的市場,才會給出版社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
2.創造圖書品牌。競爭的手段就是創品牌,品牌是一個出版社的企業形象,是無形資產,它會給出版社造成一種形象效應,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出版社必須自覺地以創造品牌為導向,品牌的創造固然靠好的圖書,但并非任何好的圖書都能給出版社創造品牌,更多地體現在重點書上。重點書代表著出版社的圖書質量和工作成就,反映著出版社的出書宗旨和風格特色,對于提高出版社的聲譽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3.培養策劃人才,優化資源配置。出版社的發展趨勢使得策劃人才的培養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選題策劃是一種完全個體化的高級腦力勞動,選題策劃的質量,體現了編輯創造性勞動的水平,體現了編輯創造性思維的品質,體現了編輯對出版資源的整合能力,體現了編輯的職業素養。應在現有條件下,制定完善的培養方案,加強對專業水平高、事業心強的年輕編輯的引領,培養出本社的策劃骨干。
任何一個出版社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關鍵在合理配置,發揮其最大效能。要改變在選題策劃上的守株待兔現象。目前,一些出版社編輯坐等稿件,不經過選題策劃及深入的選題論證,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出版社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就要考慮自身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到內部及外部資源的統一,才能真正做到優化。
二、市場營銷是出版社發展的必然
長期以來,出版業的壟斷性生產帶來的高額利潤掩蓋了出版社在管理上的低效率。進入市場經濟以后,出版社實行了“企業化管理”,但沒有實現“市場化經營”,這是制約出版社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1.建立營銷活動的信息系統。建立市場營銷信息系統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確定市場營銷活動對信息的需求,包括圖書的出版發行和銷售信息以及出版社外部的營銷環境信息等。對出版社的內部信息,要及時進行記錄、整理、輸入信息系統。對外部信息,如出版發行通訊目錄、書評及圖書宣傳廣告、讀者意見、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等,責令有關部門負責搜集并輸入信息系統。對出版社外部未發表的信息,如讀者狀況、競爭對手的營銷策略等,責成發行部門專門搜集、整理,進入自己的信息系統。建立和完善市場營銷信息系統,是出版社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加強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要增強憂患意識,提高對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重要性的認識。市場調查是擺脫目前圖書市場的低迷狀態,尋求新的目標、拓展傳統市場的“機會性”手段。首先,必須分清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確認競爭對手的實力,潛在的競爭者是誰。其次,根據有關圖書市場信息資料,預測未來圖書市場發展的方向,為出版社制定發展戰略和市場營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營銷源于市場經濟又反作用于市場經濟。出版社引入營銷機制,必將沖破束縛,拓展思維,建立全新的發行理念,推動圖書市場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三、做好經營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企業成本管理是經營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出版社經營管理決策抓住了圖書成本,就抓住了成本控制的核心。這就需要出版管理人員必須了解市場經濟規律,掌握市場價格,并指導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使所用的原材料、書稿排版費、印制費等處于同一地區、同一行業中的最低價。出版社必須把成本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環節,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圖書成本降低,出版周期縮短,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果。另外還要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對成本控制的深刻認識,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高中化學的知識樹干,以物質結構理論為基礎,化學實驗為基本特征,主線為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概念貫穿始終。在進行化學教學設計時,建立宏觀整體概念圖,把主要理念放進去,同時配有小概念圖,用以顯示某一個教學環節的知識結構,將小概念圖連接到大概念圖的節點。當需要簡單表述復雜問題或想法時,可選擇應用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探究中,教師采取概念圖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并總結出較好的教學方案。教師可通過概念圖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學生應找出多少概念、層級結構、連線數量等,對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的缺陷以及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彌補基礎知識的欠缺,對教學設計概念圖以及教學后記概念圖進行修改完善。高中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接觸到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概念,對于那些抽象的微觀知識,如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速率、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等,要充分地理解并掌握,需要借助化學實驗或多媒體演示。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對學生來講,難以較好地識別、建構概念與命題框架,不具備相對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只是通過死記硬背,導致對化學的學習事倍功半,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如果能有效地傳授應用概念圖技術,教會學生順利進行概念的“移植和生長”,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要搞清楚已有概念、不同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從概念水平上思考問題,繪制概念圖是一種較好的途徑。由于概念圖能夠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整理資料、形成己有知識體系、將新概念納入已有知識結構、在長時記憶系統中固定學習內容、修正并完善。
2高中化學概念圖教學設計
化學教學設計是化學老師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針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安排、規劃以及相應的決策。從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出發,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以高一化學教材第二章中的第一節為例,提出了概念圖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策略。教學目標:認識鈉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用途。學生從初中升到高中,初中的學習方式不能繼續沿用,有待有針對性地逐步改進。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并且對物質的性質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作為學習的第一個金屬元素族,系統的學習典型金屬元素的“開篇”。教學內容:鈉的物理以及化學性質,鈉的存在與提取方式、用途等。其中,化學性質是鈉的重點。概念圖可貫穿于學習的各環節,預習: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先的閱讀學習,查找內容中的主要概念,在筆記本上做相應的記錄,閱讀完后對相關概念理解,做出概念圖草圖。聽講:聽講的同時用有色筆修改并完善概念圖草圖,同時還可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大家一起討論,并對不同的意見進行思考。做實驗:觀察實驗并作出實驗的概念圖草圖。做作業:解題時可以利用概念圖把自己思路寫出來,幫助思考,找出正確的答案。復習:每當一小節學習到最后階段時,用概念圖進行小結并復習單元知識。針對復習課的概念圖應用案例: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預習:找出化學反應的類型,師生找出概念,概念包含化合反應、置換反應、分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復分解反應、氧化反應、被還原、被氧化等做出概念圖。
3結語
關鍵詞:大片;中國式大片;高概念電影;差距
2009年末好萊塢以其“泛世界性”敘事策略推出了災難大片《2012》。據稱該片首映10天全球票房累計已近4.5億美元。隨著《2012》的諾亞方舟一路乘風破浪高歌猛進的同時選擇臨近檔期上映的一些國產電影卻不幸淪為“炮灰”票房數字難如人意。看中國人如潮走進電影院觀看美國大片給好萊塢買單實在很令人反思什么時候中國的大片也能這么具有世界性讓全世界人民為我們中國電影買單呢?我們國產大片是否應該反思差距究竟在哪里。
一、中國式大片不等于大片
“大片”是國內的一種俗稱美國電影產業中也有幾個相對于“大片”意義的概念例如集團化(Conglomeration)、“巨型炸彈”(BlockBlaster)、“事件電影”(EventMovie)、高概念(HighConcept)等。“高概念電影”即以美國好萊塢為典型代表的一種大投入、大制作、大營銷、大市場的“四大”商業電影模式。
大片“博弈”正是當代世界電影產業較量的核心命題。中國大片的應運而生2004年夏季《英雄》連續兩周穩奪北美地區電影票房之冠在海外的總票房收益折合人民幣14.5億元刷新了中國電(600795股吧)影百年難期的市場紀錄。中國的大導演們被紛紛加入“億元俱樂部”。陳凱歌以3.4億的投資拍攝《無極》張藝謀耗資3.6億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吳宇森的《赤壁》6億元投資把張、陳二導遠遠甩到身后。張之亮的《墨攻》、徐克的《七劍》、馮小剛的《集結號》、陳可辛的《投名狀》投資都過億。因此中國式大片也應運而生:網民給中國式大片這樣定義:中國式大片=名導演+上億投資+古裝+武打。實際上“古裝+武打”的中國大片套路在北美票房已呈現審美疲勞。根據饒曙光提供的數據《無極》的北美票房只有67萬美元《滿城盡帶黃金甲》在美國上映25天總票房也只有435萬美元。與好來塢相比我國電影票房的不值一提在全球200多億美圓的票房總值中好來塢就拿了近七成的票房而美國本土90多億美圓的總票房就超過了世界總值的三分之一。美國一部大片在本土市場就可以拿下2、3億美圓的票房相當于我國的票房總值。
票房就是差距《2012》的成功票房所引發的思考超越了災難片本身。好萊塢大片的制作確實有一手它總能恰逢其時地瞄準市場變幻類型元素向全球推出既叫座又叫好的片子。相對而言中國大片無疑略遜一籌大片做大資本這一塊確實應該需要再大投資再就是我們市場化國產大片、主流大片僅僅在我們中國國內在做還應該在國外做如果在國內我們是大片在國外也是大片那我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片真正的大片在兩個市場上都可以稱為大片才是叫大片。
二、中國式大片不缺乏技術資金但缺乏創意空間
《2012》已經在中國創下了近4億票房。同樣沒有人會想到該影片的特技制作也是在中國完成的。電影特效在以前是好萊塢的專利我們對特效常常是望洋興嘆。但現在科技的進步尤其是設備的進步已經讓中國的專業團隊也可以躋身世界一流的水準了。電影特效今天已經被拉下了神壇那么讓我們和先進的電影特效依然隔膜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電影觀念的落后。創意空間的缺乏由于軟件方面的差距我們甚至看不到自己已有的硬件。在美國當代災難片的制作觀念中追求“毀滅當量”的成倍增加追求最大限度的制造出逼真的場景追求強烈的特效輪番沖擊挑戰觀眾的視覺極限。很明顯我們的大片沒有這種迫切的激情的意識。我們的“毀滅當量”明顯不足挑戰觀眾視覺極限的欲望明顯不強場景方面更是能省盡量省。
我們現在有做大片的技術條件了也有世界一流的團隊了。不要讓這些硬實力軟實力光給美國人所用中國人如今既然“不差錢”那就好好補補觀念上的差距。文化創意在這方面大有可為我們主張使用特效并不是主張一味拍大場面、玩大制作事實上小成本一樣可以玩特效的特效技術的進步正可以降低制片的門檻特效需與藝術結合起來這就是創意發揮的空間。:
三、中國式大片不缺乏文化內涵但缺乏人文內涵
文”以載“電”“文”以載“影”這就是“電影”。電影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文化意識的體現《2012》的題材是災難片更確切地說是科幻題材的災難片對于中國的名導們來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可供參考正因為如此國產的所謂大片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以歷史背景為題材的。然而差距并不在這里雖然中國大片不缺乏文化背景。但缺乏的是人文內涵缺乏人性的光輝因為人性是最能更打動人心的地方是影片的靈魂唯美的制作、炫目的特技大肆的宣傳只不過是觀眾眼中的過眼云煙唯有人性的光輝才能震撼人心才是電影的精髓。美國大片無不體現人性的光輝:《泰坦尼克號》中生死愛情的考驗;《勇敢的心》中對自由執著的追求;《哈利波特》中愛是打敗一切邪惡力量的源泉;以及在《2012》中人類生命的拯救過程中不分金錢、種族、國別是人間大愛的體現再看看我國大片的主題《夜宴》除了和奸殺沒有一絲人性光亮;表現兄弟殘酷無情的《投名狀》、夫妻同床異夢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朋友背信棄義的《十面埋伏》、救人反遭陷害的《墨攻》、英雄背棄信義的《英雄》等應當表現的人性光輝都在扭曲陰暗精神的掩蓋下悄然淪喪。難道這就是咱們五千歷史濃縮出來的中國文化這就是中國大導演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的中國人的歷史和文化。難道中國上下五千年沒有感動世人的歷史和人文嗎?嗚呼!我為中國的大片而悲為中國制作這些大片的導演而憤!
當今之世中國大片到底怎樣才能在全球主流市場建立自己的產業基礎和優勢?關鍵的理念是:在文化上我們與好萊塢應采取“和而不同”的立場人無我有人有我特;關鍵的條件是:發揮人文精神的挖掘的要靠對本土傳統文化資源的開掘和調用要靠大片制作在人文自覺上的提升將大片鍛鑄為更具東方神韻和風骨、更具多元風格和樣式特色的民族電影品牌。舍此斷無捷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