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華文文學

華文文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華文文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華文文學

華文文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網絡文學 華文文學 全球化

1.引言

不論在任何時代,文學的創作、傳播和鑒賞都是以一定的媒介為依托的。正因為如此,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的區分,在電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后又出現了文學的新品種――電子文學(如廣播劇腳本、電視劇腳本等)。如今,網絡作為“第四媒體”登上了歷史舞臺,網絡文學也因此應運而生。在全球范圍內,網絡文學的作者、讀者及相關網絡商的活動,從一開始就隨網絡的互聯而拓展。隨著Internet的建立,網上信息的跨國流動成為家常便飯,世界各國的華人因此得以共享網絡文學資源,這種共享的便利程度是傳統的印刷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網絡華文文學的興起與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

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網絡文學是相互關聯、彼此呼應的。如《新語絲》正在朝成為國際網站的方向發展,其讀者有1/3左右來自中國大陸。美國的阿瑟、亦歌,北京的老貓、洪亮,上海的一華,天津的Sunny,長沙的Dove,哈爾濱的葉振憲等都對它的建設頗有貢獻。2000年初,都會報(CityMedia)與熱巢網(CityHot)共同主辦“當代華人極短篇大展暨線上征文比賽”,通過自身和網絡同學會共三個網站同時展出臺灣、大陸和香港的作品,并進行征文比賽,相關網址為省略。時至今日,賽伯空間雖然還沒有可以和屈子、李杜、魯迅等文化巨人比肩的大師,但已是新秀迭出、“星光燦爛”。這些人甚至以其成就吸引了精明的書商,通過網絡文學的印刷版將自己的光輝投射到賽伯空間之外。反向的運動是傳統華文作家紛紛上網,借助于網絡的國際互聯使自己擁有“世界性”。上述雙向運動同樣發生在評論界,其結果是橫跨現實空間與賽伯空間的華文文學世界的形成。

2.網絡華文文學發展的平臺

若想讓網絡成為文學新家園,不僅文學主體要上網,而且文學對象也要上網。文學對象上網至少包括三種含義:其一,描寫對象上網,或者說,文學主體在網上可以找到創作素材。其二,奉獻對象上網,這意味著文學主體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網上找到受眾、覓得知音。其三,師法對象上網,亦即形成一支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的創作隊伍,并有可供學習的范作、可供遵循的慣例。因此,文學在網絡上的繁榮有賴于網民隊伍的擴大。可喜的是,網民增長的速度是相當快的。時至今日,網絡化的華文文學已經擁有自己的讀者群。比起傳統文學的讀者來,他們更富有參與精神,更強烈地追求精神自由,更不甘于為現實世界所束縛。“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已難以形容他們在網上漫游的速度,“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也無法概括他們的沖浪精神。正是這些讀者以旺盛的需求呼喚著文學創作的推陳出新,并且為這種推陳出新提供強大的預備隊。當然,沒有必要過分夸大網民讀者與傳統讀者之間的區別。事實上,由于傳統作品“上網”和網絡文學“下網”的緣故,二者的區別正在縮小。

網絡文學是以網絡作為平臺而發展起來的。它的繁榮離不開網絡商的支持。近年來,網絡商與文學界的互動日益頻繁,文學站點亦有不少向商業化方向發展。例如,在海外,《花招》成了公司,兼顧服飾、飲食、保健、理財、美容、旅游;在國內,喻漢文將“黃金書屋”(省略,曾被評為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個人主頁之一)賣給了門戶網站多米來。在文學網站成長過程中,文學與商機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對立的一面。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關系到網絡華文文學的命運。1996年底,《新語絲》面臨著被商業公司“亞美網絡”吞并的危險。這種外部威脅導致了內部分裂:《新語絲》的創辦人方舟子毅然決然地在紐約正式將它注冊成非贏利機構,另一些人卻因此退出《新語絲》,去為亞美網絡辦《國風》。自那時以來,方舟子堅持自己的辦刊宗旨,有效地避免了商業網站“燒錢”的通病。目前,該網站有兩個鏡像站點(國際版省略,國內版省略),其點擊數合計約40萬,在海外中文網站里名列前茅。由于訪問量大,帶來的廣告收入完全可維持運行費用。上述歷史經驗可資借鑒。

3.網絡華文文學的特色

如果我們不是一般地談論“網絡文學”,而是著眼于“網絡華文文學”的話,可以從所使用的語言、所認同的傳統、所形成的觀念三方面把握其特色。

(1)跨語言參照:工具與目標。

促使《華夏文摘》、《郁金香》等雜志的編委及其作者群在謀生之余孜孜不倦地耕耘于電子文學領域的動力,與其說是身居異邦的懷舊心理,還不如說是難以消釋的文化情結,即對于華文或漢語的認同。對于這些人來說,外語用得再熟練也畢竟是“外”語,只有漢語才是母語,它不僅構筑了他們的文化家園,而且決定了他們的文化存在。這種存在導致網上華文文學初露頭角,其影響逐步擴大到整個漢語文化圈。作為華文文學寫作手段的漢語,在網絡化過程中經歷了巨大的轉變,成為有別于傳統口語和書面語的電子語。這種電子語也許是口語化的書面語(像在眾多文學網站上經常可以見到的那樣),也許是書面化的口頭語(主要見于字符界面的聊天室),自然也可能是比較純粹的書面語(最常用于將印刷媒體上的文學作品搬上網),或者是貨真價實的口頭語(利用音頻流技術進行實時傳遞)。與此相應,我們可以區分出網上的書面文學、口頭文學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口語化書面文學、書面化口語文學。姑且不談實時聊天是否正在創造一種嶄新的口頭文學,也不論接龍寫作是否正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復興集體創作的古老傳統,令人欣慰的是,漢語(尤其是有簡、繁體之分的漢字)網上傳輸這一瓶頸一旦被突破,超越媒體、跨越平臺的華文文學世界便將呈現出勃勃生機。

(2)跨義法參照:懷舊與思新。

在1996年7月多倫多“電腦網絡與中國文化”會議上,方舟子將網絡文學稱為“流放文學”,認為其特點是“懷舊”和“描寫文化沖突”。就海外留學生的作品而言,上述看法是有道理的。這些作者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邊緣人”,他們游移于母國文化和父國文化之間,對二者都有所認同,但也都難以完全認同。他們目睹父國之長而嘆母國之短,有感父國之短而思母國之長。這構成了網絡華文文學的早期特色。在《新語絲》發刊辭中,方舟子(2000)寫道:“我們相信,這張網伸到漢字的發源地,讓親人們聽到我們的心聲的日子不會太遠。”果然,沒幾年工夫,互聯網便連到了中國,《新語絲》也成了第一份回歸祖國的中文網絡刊物。中國本土所興起的網絡文學,與其說是“懷舊”,還不如說是“思新”,浸著對“另類生存”的追求與渴望。世界各民族不僅有不同的語言,而且有不同的義法(包括道德、禮儀、法律等社會規范),由此形成了迥然有別的文化。網絡促進了跨文化接觸的頻繁化。這一點對于網絡華文文學所表現的思想傾向相當重要。中國本土的“網絡”,或許是由于經常上網的緣故,不僅對于世界各地的風云變幻更加洞若觀火,而且更多地接受了發達國家的思想觀念,更常追蹤(甚至追逐)時尚。中國的現實世界還在為實現小康而努力奮斗時,賽伯空間卻已彌漫著某種后現代情調,這不能不對網絡文學的基調有所影響。當然,正如笨貍所指出的:“不可否認,后現代的解構主義不是網絡文化的主流,網絡上連具有反叛精神的真正黑客,其目的也不是摧毀不是解構,而是發現問題、找出問題,是一種以重構為訴求的積極性的技術嘲弄。”(2000:39)網絡華文文學所追求的“新”,同樣應是一種積極的建設。

(3)跨行業參照:父根與母根。

對于網絡文學的定義,國內已經有所探討。李尋歡認為網絡文學不是“寫網絡的文學”,也不等同于“網絡上的文學”,準確定義應該是“網人在網絡上發表的供網人閱讀的文學”。網絡文學的父親是網絡,母親是文學,其真正意義就是使文學重回民間。有網友反對李尋歡將網絡文學的基點看成網絡的“父根意識”,主張“母根意識”(即文學意識)。他運用歸謬法來反駁李尋歡的定義,舉出的例子是:當年“楚辭是楚人在竹簡上發表的供楚人閱讀的作品”,而1000年以后,唐宋時期的人讀寫在紙上的楚辭時,它還算不算文學呢?至如今,我們在電腦上讀楚辭,它是不是也算文學呢?有鑒于此,他認為網絡文學主要是個應用上的現象描述而非學術上的現象描述,它的概念內涵及外延將由事實來歸納給予而不是由演繹來強行定義,這就勢必使它的定義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它的使用。

上述不同角度的考察表明:英語與漢語、中華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科技與文學之間的相互參照,對形成網絡華文文學的特色具有重要意義。上述參照并非網絡時代所特有,但是網絡本身加速了參照的進程,強化了參照的力度,并且提高了參照的價值。必須看到:網絡化正在促進華文文學形態由文本向超文本的轉變。對于超文本來說,有意義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的文本單位,而是它們之間的鏈接。正是這種鏈接將《新語絲》導向《楓華園》,將《花招》導向《橄欖樹》。它在顯露所謂互文性的同時,為世界范圍內華文文學的整體性提供了直接的證明。

4.網絡華文文學的處境

現階段網絡華文文學的處境,是在精英與大眾、網內與網外、中國與世界等關系中顯現出來的。網絡文學的倡導者肯定它對于大眾文化的價值,而網絡文學的非議者則對此加以質疑。其實,網絡應用普及的真正意義,在于對“精英”與“大眾”的傳統劃分的挑戰。與此相應,網絡文學興起的真正價值,也在于對“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傳統劃分的挑戰。如果上述兩種劃分至今多少還有點意義的話,那么,由于劃分而形成的矛盾兩極事實上已經處于不斷的變動中。進入信息時代之后,人類知識更新明顯加快,原先的計算機高手只要短時間不學習、鉆研新技術就可能落伍,這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在包括文藝在內的其它領域,知識更新同樣逐漸成為對于“精英”們的嚴峻要求。相比之下,如果說在傳統社會中大眾轉化為精英的門檻相當高的話(封建時代舉子們可能科場屢敗而終身無成),信息時代為人們自學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所有這一切,無疑都促進了精英與大眾之界限的模糊化、動態化。與此相適應,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涇渭分明。事實上,在世界各國,網民幾乎都構成了整個人口中平均文化水準較高的群體,理當追求較高雅的審美趣味。另一方面,網絡應用正在迅速普及,隨著信息家電的開發,上網正成為一種普通生活技能,這又孕育著使網絡文化朝通俗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我們認定高雅文化體現的是社會精英的追求、通俗文化體現的則是大眾所秉承的觀念的話,那么,精英與大眾之界限的模糊化、動態化必然影響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分野,使二者的劃分變動不居。其實,“精英”抑或“大眾”,對個人來說是一種基于價值觀的選擇。消解二者的區分,并不是“數字化生存”的目標,“個性化”才體現其精髓。

5.結語

從“世界華文文學”到“華文文學世界”的發展進程,與全球化的大趨勢是一致的。一元化與多元化的矛盾,不僅存在于華文文學內部,而且存在于華文文學與其它語種的文學之間。面對著Internet上英語文學、文化的強勢或者霸權,華文文學在新世紀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網上華文文學是否必須走職業化老路以培養自己的“正規軍”,是否必須仰仗聯合國通用網絡語言開發計劃來維護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基,如何擺脫“兒女情長,風云氣短”的現狀進入新境界值得進一步探討。概言之,21世紀的華文文學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在“壓力轉化為動力”的意義上,對創作和研究來說都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禹明華.網絡文學的特征及其影響[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5(03):37.

[2]馬季.網絡文學的三次沖擊波[J].紅豆,2006,(03):80.

[3]琳.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01):30.

[4]笨貍.緣分[J].程序員,2000,(03):39.

華文文學范文第2篇

筆者與老伴郭存孝受國僑辦邀請欣然與會,受益非淺。

開幕式由國僑辦副主任何亞非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講話。接著在大會上致辭的有:國僑辦主任裘援平、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S龍云、廣州市長陳建華、暨南大學校長胡軍以及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王列耀、境外代表馬來西亞嘉賓張曉卿。共有20多家媒體進行現場采訪。

本次會議以“語言尋根,文學鑄魂” 為宗旨,以“華文文學的文化為傳承與時代擔當”為主題,是一次守望文化原鄉,推動世界華文文學創作的大型文學盛會。

韓啟德講話中贊揚廣大海外華文文學作家植根異域,守望中華故土, 創作出大量名篇佳作,慰藉游子鄉愁,溫潤僑胞心靈, 賡續著中華民族的精魂,承繼著中華文化的基因, 豐富著世界多元文化的色彩,也培育著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之花。他殷切希望華文文學界人士努力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致力推動華文文學繁榮發展, 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裘援平指出,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離不開廣大海外僑胞,特別是華僑華人文學家、藝術家的努力與奉獻。她希望全球華文文學人士,特別是華僑華人文學家、藝術家,發揮融通中外、學貫中西的優勢,植根中華優秀文化土壤,借鑒不同文化精粹,講述中國好故~, 傳播中國好聲音。

接著是“高端論壇”,由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炯主持,青海省委常委吉狄馬加、著名作家劉斯奮、詩人汪國真及臺灣作家陳若曦、美華作家嚴歌苓和新加坡作家尤今等六人一一作精彩演講,與會者獲得許多啟迪。大會還舉辦了十個專題論壇,內容幾乎覆蓋了世界文學的方方面面。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對論壇作學術總結。

華文文學范文第3篇

這回南洋之行不只完成了老舍的這一夙愿,還附帶產生了一部今日讀者或不很熟悉但老舍本人頗覺“寫這樣的書使我覺得年輕,使我快活”的《小坡的生日》。此書以生活在南洋的小孩小坡和他的妹妹為主人公,敘寫了他們與一群猴子之間發生的種種趣事,文筆簡潔生趣盎然,兼具幻想與寫實,很可一讀。雖說小說主角多為孩子,僅清卻非淺童話,事實上,老舍與此書別有關切。

早年留英期間,老舍遍讀各種小說,而其中數“康拉德對老舍最有魔力”,然而老舍卻對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歐洲中心主義與白人優越感大為不滿,“白人都是主角,東方人是配角,白人征服不了南洋的原始叢林,結果不是被原始環境鎖住不得不墜落,就是被原始的風俗所吞噬”。來到南洋后老舍就存著心意要寫一部關于華人開辟南洋的小說,因為“南洋之所以為南洋,顯然的大部分是中國人的成績”。

是的,老舍的雄心苦心不單是為南洋開發發展之歷史正名,置諸華文文學的整體背景,此語之指涉或許更為深廣。在多久的歷史與多廣的范圍內,我們對于南洋華語文學的認知充斥著幾多洞見、偏見乃至不見?

馬華文學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南洋地區華語文學的統稱。事實上,南洋地區從來不乏中華文人的吟哦筆墨。據史料記載,唐代始,已有移民到達此地。元滅南宋,遺臣遺民紛紛落難到此,明末清初,為清兵所敗的農民部隊余眾及抗清失敗不愿侍奉新朝的部分遺民亦遷徙此地,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移民社群。延及19世紀下半葉,不少會館、商會、報館、宗教組織、學校、文藝社團等更一一建制,為日后華語文學及文化在花果飄零之際仍能靈根自植助力。

1877年,清廷政府在新加坡設領事館,逾四年,派駐使節左秉隆出使星洲,繼任者則為大名鼎鼎的黃遵憲。華文報紙《叻報》亦于同年創辦,葉季允出任主筆。使節南來與華文報紙的創辦,此二舉可說奠定了殖民地時期馬華文學的初步格局。

另一位必須提及的人物則是南洋才子丘菽園,康有為評其詩“磅礴天葩,雄奇俊邁”。1896年旅居香港的他南下新加坡奔扶父柩回閩,次年復抵星,積極參與當地文壇與社會活動,在新加坡創辦或主持古典詩文社與報紙,被譽為“南洋詩宗”。

清末民初,時局陡變。沿海一帶人民紛紛外移,不少仁人志士亦以此為革命舞臺和避難之地,鼓吹滿清建立共和。在前此舊文人傳統詩文創作的主線之外,因緣際會生發出另一條回應中國革命與時局改換的文學線索。

“五四”運動后蓬勃而起的白話華文文學,其影響力亦波及南洋。從1920年到1945年的25年中,馬華文學的主要推動者亦是南下文人,就中最著名者當數郁達夫與胡愈之。南來文人多主報政,如郁達夫即主持《星島日報》的《晨星》等三個文藝副刊,短篇小說家許杰任是《益群報》主筆兼文藝副刊《枯島》編輯,力倡“新興文學”,呼吁南洋文藝副刊編者“共同來做文學革命的工作”。高舉普羅大眾的文學主張為二三十年代的馬華文學指出一個新趨向,奠定此后風行數十年之久的馬華文學現實主義路線,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勁道稍減。

《你的,大大的壞》

作者:周黎明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這是周黎明“最放肆的寫作”,由電影說開去,從文化到社會到政治到經濟,話題均沾。全書分為“那些事”“那些片”“那些人”三輯,曾經以“中文寫藝評,英文寫時評”左右開弓的周黎明,如今逐漸模糊了兩者的界限,發掘電影折射世界,調侃世界化與電影,為君引來諸般話題,精準評述人性之微、暴力之道、情感之曲、規則之妙,筆調輕松活潑,“壞”得頗具風味,讀來似乎能看到作者浮現在臉上的淺笑,其書寫影評的“反專業”傾向令人眼前一亮。

《馬耳他之鷹》

作者:達希爾·哈米特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八十多年來此書暢銷不衰,由此改編的電影獲得三項奧斯卡大獎,可謂黑的開山之作。哈米特開創了“硬漢派”推理小說的先河,他在硬漢派和犯罪小說史上的地位,相當于古典推理界的愛倫·坡加上柯南·道爾。他與雷蒙德·錢德勒將硬漢偵探文學發展為現實主義色彩濃厚的文學類型,而雷蒙德·錢德勒對他的評價是,“哈米特把謀殺交回到有理由犯罪的人手中,而不只是提供一具尸體。”

《大河盡頭》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永平是當代臺灣文學傳統中,從原鄉到漂流,從寫實到現代,最重要的實驗者。他生于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思慕故國卻從未親臨,這種雙語環境及無根飄萍身份下成長起來的作家,將全部感情傾注于筆底,帶來與其他港臺作者不一樣的南洋風情。他書寫出追摹中原卻另有意趣別開生面的中文,創作四十年,李永平寫出了一本既好看也令人看好的作品。

《好愛情就是要算計》

作者:李松 麥玉嬌

華文文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華文化;小學語文;讀、思、寫;靈感

眾所周知,在小學的語文學習中,老師都是帶領著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讀完課文再給學生講解,講完就要求學生寫作,在這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了不少,但語文學習不光是對學生進行格式化的教學,應該在建立孩子興趣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特色對學生加以引導。

一、讀與思的結合,促進文化與靈感的有機融合

讀書不光只是讀書,應該有思考的讀書,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通常都會在學生讀完書之后叫學生起來回答問題,這就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同時要思考,理解書里講的內容,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從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激發自己的靈感,促進文化與靈感的結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語文考試的過程中都會有閱讀題,讀完一小篇文章回答問題,將讀與思結合起來的同學通常會得高分,讀完一遍后已經將文章大意理解了,做題時就很容易做答,而且節省了時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會讀書,發現靈感,將讀與思結合起來,促進文化與靈感的結合。

二、讀與寫的結合,促進文化與字句的有機融合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再聰明的人只是用眼看書也不可能記住很多知識而且是長期記憶,從小學習語文老師最先教的就是寫字的筆畫,這就說明了寫的重要性,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讀書的過程中把好的語段抄錄下來,時常看看,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通常會讓學生練習寫字,告誡學生字的重要性。學習詩詞時通常會讓學生讀熟練而后能寫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首李白的“靜夜思”,勾起多少回憶,聽窗內朗朗的讀書聲,忘老師期盼的目光。好的詩詞被大眾廣為流傳,從小學起,幼時只是會讀,上小學就要求會寫。中華文化流傳下來的名詩名句被大眾熟知,中國的考試制度要求筆試做答,所以寫十分重要,小學語文的教學也有鼓勵學生的方式,不光是通過考試,還有許多作文比賽,學生讀過的許多好書都可以從中摘錄好句用于作文寫作中,通過這種競賽一樣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小學教學中也十分鼓勵這種教學,引領學生會讀書,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常做筆記,常寫字。通過讀與寫的結合,把中華文化與字句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三、思與寫的結合,促進靈感與字句的有機融合

學會思考才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很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通過提問問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也了解了學生的想法,通常學習中會有許多靈感的閃現,而靈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來時快去時也快,所以有靈感后一定要寫下來,當看到自己寫的內容后會想到靈感閃現的內容,這就是為什么小學學習中,老師通常強調的思與寫的結合。在語文考試中,老師教過很多方法,最常見的就是寫作文時,先看題目,看完題目后腦子里有一個大體的構圖,會有靈感的閃現,一定要將自己想的先構思出來,寫在草稿紙上最后串聯在一起整合成完整的作文,這樣才能答題。老師只是針對這一個方面進行的舉例,為的就是告訴學生思與寫結合的重要性,這不光對語文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對許多方面都有好處,長期積累優美散文句子,豐富自己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一個人的氣質。所以說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會經常提及思與寫結合的重要性,能促進靈感與字句的有機結合。

四、讀、思、寫的結合,促進文化、靈感與字句的有機融合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還是學生本身,老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吸納學生的觀點,當然結合上面的分析,小學的語文文化最重要的還是讀、思、寫的結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思、寫,這已經涵蓋了最高的教學方法,有思考的去讀書,讀書過程中把文字寫一寫,這樣才能扎實的掌握知識,而且不容易遺忘。多讀書,讀好書,用腦讀,用心記。將讀、思、寫的結合,促進文化、靈感與字句的有機融合。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要將文化、靈感與字句有機融合就要針對學生的讀、思、寫,將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不管在哪一個階段的學習生活中,老師都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指明燈,是我們的指路人,尤其是在小學的學習生活中,老師亦師亦母,教我們知識的同時也教我們如何做人。他們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指引我們自己去探索未來的路,提高了我們的學習技巧,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為將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雪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讀、思、練[J].小學數學教育,2015,Z1:81-82

[2]袁倩.思考的力量 心靈的旅行――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讀思結合[J].內蒙古教育,2015,09:54

華文文學范文第5篇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隕滅。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業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夜臨了,什么沒有見過的明月苦笑一下,躲進云層,投給廢墟一片陰影……”(原文略)

《廢墟》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辭職后潛心寫作。其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臺灣聯合報讀書最佳圖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

多年來,余秋雨以長途旅行方式實地考察文化。從國內走到國外,足跡延展到亞非歐。這期間,完成了以考察中華文明記錄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考察伊斯蘭文明記錄的《千年一嘆》以及西方文明記錄的《行者無疆》。從而完成了對人類歷史的三大文明的關注和考察。

初讀余秋雨的《廢墟》,撲面而來的即是清新淡雅又不失磅礴大氣的筆觸。“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這對廢墟復雜的感慨便是作者留給讀者的第一個疑問,而當文中提到“廢墟文化”時,讀者就更加疑惑,這里的廢墟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樣的廢墟令他既恨又愛呢?

廢墟是歷史留下的印記。秦始皇陵的廢墟告訴我們一代君主的沉浮與霸氣,黃鶴樓的廢墟告訴我們建筑史上的輝煌與曾經,圓明園的廢墟告訴我們舊中國的腐朽與無能……廢墟,終結了一個時代、一個王朝曾經鼎盛的文化。廢墟象征著毀滅,象征著沒落,它是殘忍地將我們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埋沒在歷史的煙塵中,留下的只是世人的嗟嘆與哀惜。然而這種廢墟何嘗不是美的?人們的雕琢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廢墟的悲愴與破敗,歷盡滄桑的殘垣斷壁講述著過往。歷史用廢墟警告人們,誰再重蹈它的覆轍!

歷史的車輪輪回,彈指一揮間,千百年轉眼即逝。廢墟是文化的開始。當廢墟還帶著曾經的文化,還帶著世人的嘆息的時候,新的文化開始了,它在廢墟上重建。黃鶴樓重建了,卻不失古樸與簡潔;雷峰塔裝潢了,卻不失蒼勁與典雅;萬里長城整修了,卻不失莊重與大氣……這一切都是人們對歷史的追憶,在新的文化開始的時候又不忘,不忘那曾經的煙塵所埋沒的廢墟。然而,這重建的廢墟又怎么能說是定然美麗,定然璀璨的呢?冥冥之中,那廢墟中卻透露著一種完美的遺憾。黃鶴樓用鋼筋連接,用磚瓦壘砌;雷峰塔用現代涂料和電腦技術上漆;萬里長城竟用混凝土和黃磚修補……丟失了的廢墟讓自詡“文化”的我們放棄了發覺,而覺醒的人們開始在廢墟外發現唯美的文化。于是新與舊,笑與淚,苦與樂在廢墟這個交點上匯聚。

我們其實不必去掩蓋悲劇,去掩蓋廢墟,歷史的軌跡總會有一天幫它們解脫枷鎖。欲蓋彌彰的僥幸心理,只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段敗筆。既然如此,何苦去追尋遠在天涯的完美,何不坦坦蕩蕩地行走于荒寂的廢墟?當有一天,你的眼前盡是古人留下的遺跡,盡是滄桑的廢墟時,不要退縮,更不要閉上你的雙眼。收起那顆憐憫的心,當手觸到那粗糙的巖壁時,請用心去感受廢墟的心跳。把心頭的憂慮與苦行撒手在廢墟,讓時間將它們掩埋。它仿佛是開啟時光隧道的鑰匙,又仿佛是一面識透人間萬象的詞典。

讀罷《廢墟》,仿佛剛剛從一處處廢墟上走過,滿目瘡痍,滿目蕭瑟,滿目凄涼。現代人在印證著歷史、印證著民族、印證著人類的廢墟上烙上了現代人的印章。我們已看不見歷史的車輪曾經碾過,我們已忘卻了民族還有的或殘存的驕傲的靈魂,或是悲壯的哀鳴!

有著“萬園之園”美譽的圓明園是哭泣的。這座昔日壓倒群芳震驚世界的園林建筑奇珍,今日已成了綠樹叢中斷壁頹垣、傷痕累累的廢墟。毀滅圓明園的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一個古老的民族就痛苦地抱著頭蹲在火邊哭泣,一群強盜狂妄地站在火邊獰笑。那熊熊的沖天大火滾著血腥的濃煙,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上永不能失去,對于一個善良智慧的民族有著世世代代刻骨銘心的啟迪。真實的廢墟,才有真實的文化,真實的歷史。保存廢墟而不假飾廢墟,開發廢墟而不是重建廢墟。因為那樣是對歷史的戲弄,對文化的糟踐。在經過那么多歲月之后,眼前這般斷壁殘垣,靜立無語的石柱,仿佛是一座紀念碑,向世人昭示著圓明園往日的風采,也記錄著英法聯軍踐踏中華文明的滔天罪行。圓明園不曾消逝,唯有那場百年前的大火,依然灼傷著我們民族一個時代的悲哀。

在地球上行走,沒有一處不是廢墟。現在的建筑,將來的廢墟,現在的孩子,將來的老人,時間一直在流淌,不曾回頭。而廢墟的價值在哪里?雖然沒有一處建筑可以做到永垂不朽,但是它們承載的文化信息足可以安慰為生存理念而惶惑的后代。曾經的廢墟都安謐了,新的廢墟還在產生,生生不息,無限循環。

余秋雨的散文獨特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這種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主題和題材的擴展超越;第二,對小說藝術形態的借鑒;第三,對原有散文文體模式的突破及創新。讀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覺就是,篇幅宏大;另外,在寫作手法上,并非以抒情為主,而是以議論為主。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抒情與議論的水融,使文中的議論充滿了睿智與情趣,使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說他的散文,已跨越了純文學的界線,走向文化領域。他開創了散文的一代新風,以嶄新的范例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創造了新的散文審美形態,使散文的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意識的抒發到整體精神的張揚。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來自生動的場面描寫,也不是來自溫情脈脈的抒情,而是這種用抒情的筆法,進行理性思考的議論。

首先在于擬人手法的運用,賦予筆下的物以生命。文章第二小節中動詞的運用非常經典,如“廢墟吞沒”, “瓦礫散落”,“石柱站立”,“ 幻想隕滅”, “明月苦笑”等,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廢墟的荒蕪,側面寫出了作者“詛咒”的原因。

其次是借助類比的手法,在無聲無息中達到抒情的效果。“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附大地的美。”接著以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引發黃葉與大地的關系,得出“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人們說,黃葉的意義在于哺育春天,我說,黃葉本身也是美。”接著,作者又以“雪峰”、“登月”、“人生”的偉大和希臘悲劇等類比得出“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的結論。

再次是善于引入中國歷史,借助史實來達到抒情的效果。“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最終都有一個大團圓,以博得情緒的安慰,心理的滿足。”接著指出“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魯迅”、“白先勇”等人不想大團圓,從而飽含深情地贊美“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于是也就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贡嘎县| 专栏| 兴安盟| 千阳县| 罗山县| 南充市| 固阳县| 濉溪县| 改则县| 泸西县| 屏边| 无棣县| 孙吴县| 惠东县| 恩平市| 航空| 汝南县| 且末县| 孝义市| 遂宁市| 睢宁县| 闵行区| 大埔区| 马鞍山市| 当雄县| 房山区| 根河市| 绥中县| 南城县| 永顺县| 当雄县| 佛山市| 嘉祥县| 盈江县| 安国市| 绥滨县| 吉首市| 福鼎市| 昂仁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