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沙塵暴的危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沙塵暴的成因;沙塵暴的防御對策; 沙塵暴的危害; 免耕法
近年來, 由于人們對土地不合理的開發耕作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原因,使沙塵暴在我國發生的頻率增加、強度加大, 影響范圍不僅限于我國北方, 已經開始波及到南方, 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 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
1 沙塵暴的概念及形成條件
1.1 沙塵暴的概念。 氣象學上把沙塵天氣分為浮塵、揚沙和沙塵暴3 類。
浮塵:懸浮在大氣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 km 的天氣現象。
揚沙:風將地面沙塵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在1~10 km 以內的天氣現象。
沙塵暴: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 km的天氣現象。沙塵暴是荒漠化的標志,具有突發性和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
1.2 沙塵暴的成因
1.2.1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面異常增溫的現象。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整個赤道太平洋的大氣狀況都會改變,造成環境生態平衡破壞,并且進一步影響到其它地區,它的發生使得東亞冬季風勢力變強,加劇了我國沙塵暴災害的發生。
1.2.2 氣候干燥多風。 研究表明,沙塵暴頻發期均對應于干旱期。近幾年來由于我國西部冬季溫差增大,強冷空氣活動頻繁,大風頻發,為沙化提供了動力條件。在冬春季,溫度增幅大,使大氣層結處于不穩定狀態,當遇冷壓冷風過境,極易形成大風天氣。
1.2.3 沙源面廣。 地表豐富的沙源是沙塵暴產生的基礎。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一條西起柴達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沙漠帶。沙漠區受干旱氣候和地表引力的影響,地表物質質地輕粗松散,沙源豐富,為沙塵暴形成創造了條件。
2 我國沙塵暴的危害
其危害主要表現為由于能見度低, 嚴重影響交通運輸;由于風速大,使土壤水分蒸發和作物蒸騰加速,吹倒農作物、建筑物和通訊設施等;吹走大量的農田肥沃表土, 使土壤貧瘠、農業減產;大量的沙塵飄浮在大氣中,污染了空氣,嚴重地危害了人們的健康等,每次沙塵暴給我國都造成巨大的損失。具體有:
2.1 耕地質退量減。 氣候干旱、土質疏松是耕地沙化的自然原因,而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是造成耕地沙化的基本原因。人口增長失控是耕地沙化發生和發展的原動力。
2.2 造成草場退化。 草場是主要的陸地生態系統 ,在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方面起著主要作用,目前草場嚴重退化,過度放牧和盲目開荒已使草原地區多次出現“黑風暴”。
2.3 制約經濟發展。 沙塵暴破壞交通、水利等生產設施。在許多流域,因為林草覆蓋率降低,風蝕危害情況加劇,嚴重影響到了水利設施的正常運行和使用以及河道的排污能力,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3 我國沙塵暴的防御對策
3.1 推廣免耕法。免耕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壤翻耕,將作物殘茬留于地表,是一種改良的、防御水蝕和風蝕的新型耕作方法。免耕法取消了許多傳統的耕作作業,如耕翻、耙耱、平地等。作物殘茬能有效地減少大風引起的沙塵顆粒運動。一方面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風力,減小風對土壤的作用力;另一方面,由于把作物殘茬留在土壤表面,把能保護土壤顆粒,不易被風力移動。
3.2 建立風障。垂直風向的障礙物可以改變風向和風速,減少土壤顆粒遠距離位移,增加顆粒物的沉積作用。地表風障包括林帶、灌木叢、谷物、雜草以及對準風向的田間帶狀作物等。
參考文獻
[1]王武功. 沙塵暴研究進展[J]. 中國沙漠,2000, 20(4), 349-3561.
[2] 戴雪榮, 李吉均, 俞立中等. 末次間冰期甘肅沙塵暴演化歷史的黃土記錄分析[J]. 地理學報,1999, 54(5), 4511.
[3] 熊佳蕙, 閆峰.沙塵暴成因及人文思考[J]. 災害學,2004, 19(1), 92-96.
[4] 徐宣斌, 彭珂珊, 胡普輝 ,劉延風. 沙塵暴對西部發展的危害及其治理[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8(4), 1-8.
[關鍵詞]敦煌地區 沙塵暴 天氣成因 應對與防治
[中圖分類號] P4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8-272-1
敦煌隸屬于甘肅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5%,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氣候干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里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10.0℃,月平均最高氣溫為33.2℃(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為-14.1℃(1月),極端最高氣溫為41.7℃,最低氣溫-30.5℃,年平均無霜期166天,屬典型的暖溫帶干旱性氣候。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是沙塵暴多發的原因所在。
1什么是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兩者兼有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一千米的嚴重風沙天氣現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它細粒物質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天氣現象,即由于強風將地面沙塵吹起,使大氣能見度急劇降低的災害性天氣。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像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形成沙塵暴的主要原因,并加重了其強度和頻度。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風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
沙塵暴多發生在每年的3―5月,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每年此時,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亞洲大陸形成印度低壓,強烈的偏南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控制大陸的蒙古高壓開始由西向北移動,寒暖氣流在此交匯,較重的西伯利亞寒流自西向東來勢快,常形成大風。形成沙塵暴的風力一般在8級左右,風速約每秒20米。此外,沙塵暴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沙源,沙塵、沙粒能被風吹離地面。敦煌深居內陸,森林覆蓋率不高,大部分地表為荒漠和草原,沙荒地多,為沙塵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在自然狀態下,沙塵暴一般規模小。但由于人們亂墾草地和超載放牧,使大片草地變為荒地,加大了沙塵暴發生的頻度和強度。本世紀30年代,美國在向西部大平原開發過程中,大量伐林毀草,致使大片草地淪為荒漠,導致了3次著名“黑風暴”的發生。據1934年席卷北美大陸的一次黑風暴事后估計,當時約有3億噸沃土被吹走,其中芝加哥一天的降塵量達1242萬噸。
2沙塵暴的危害
沙塵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農業減產。沙塵暴對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絕不亞于臺風和龍卷風。1993年5月5日,我國西北4省(具體到),曾發生一次特大沙塵暴,死亡85人,失蹤31人,直接損失高達5.4億元。1996年5月29-30日,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等地區發生中等強度的沙塵暴,瞬間風速達每秒27米,最小能見度在100米以內,飛沙走石,形如黑夜,使5名小學生掉入主干渠落水身亡。近5年來,我國西北地區累計遭受到的沙塵暴襲擊有20多次,造成經濟損失12億多元,死亡失蹤人數超過200人。
(2)大氣污染、表土流失。沙塵暴降塵中至少有38種化學元素,它的發生大大增加了大氣固態污染物的濃度,給起源地、周邊地區以及下風向地區的大氣環 境、土壤、農業生產等造成了長期的、潛在的危害。特別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貧瘠的土地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3敦煌沙塵暴的來源、及路徑
沙塵暴天氣主要發生在春末夏初季節,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區降水甚少,地表異常干燥松散, 抗風蝕能力很弱, 在有大風刮過時,就會將大量沙塵卷入空中, 形成沙塵暴天氣。
4敦煌地區沙塵暴的天氣成因、與物理機制
沙塵暴主要由3種因素促成:第一,產生大風的條件因素;第二,產生對流層低層強烈垂直不穩定的因素;第三,當地地理環境存在著豐富的沙源。科學家們發現,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生發展的首要環節。風是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驗還證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方法之一。專家認為植物通常以3種形式來影響風蝕: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風動量,減少氣流與沙塵之間的傳遞;阻止土壤、沙塵等的運動。
此外,通過實驗研究人員得出一條結論:沙塵暴發生不僅是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而且與人類活動有對應關系。人為過度放牧、濫伐森林植被,工礦交通建設尤其是人為過度墾荒破壞地面植被,擾動地面結構,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育。
參考文獻
各級各地區要在應急指揮部的統一組織下,定期對有關領導、應急管理及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定期組織應急隊伍進行實戰演練,提高快速反應、協調配合和現場處置能力。
沙塵暴:是指強風將地面大量沙塵吹起,使空氣變得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公里的天氣現象。
沙塵暴災害分級
按照沙塵暴預警信號,將沙塵暴預警分為級;根據沙塵暴災害的嚴重性及危害程度,將沙塵暴災害分為級。
沙塵暴紅色預警(Ⅰ級):6小時內可能出現沙塵暴天氣(能見度小于0米),或者已經出現特強沙塵暴天氣并可能持續。
沙塵暴橙色預警(Ⅱ級):小時內可能出現強沙塵暴天氣(能見度小于00米),或者已經出現強沙塵暴天氣并可能持續。
沙塵暴黃色預警(Ⅲ級):小時內可能出現沙塵暴天氣(能見度小于000米),或者已經出現沙塵暴天氣并可能持續。
特大沙塵暴災害(Ⅰ級):影響重要城和較大區域,造成人員死亡0人以上;經濟損失000萬元以上。
重大沙塵暴災害(Ⅱ級):影響重要城和較大區域,造成人員死亡人至0人;經濟損失000萬元至000萬元;造成機場、高速公路連續封閉小時以上。
較大沙塵暴災害(Ⅲ級):造成人員死亡人以下;經濟損失00萬元至000萬元;造成機場、高速公路網線路封閉。
一般沙塵暴災害(Ⅳ級):對人畜、農作物、經濟、林木影響不大,經濟損失在00萬元以下。
預案管理和更新
預案的制定。本預案為全預防和處置沙塵暴災害總體應急預案,由沙塵暴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相關要求制定和修訂。
預案的。預案制定后根據需要,向社會公布,并提供報警電話和主管部門信息(內容除外)。
獎勵與責任
對在預防和處置沙塵暴災害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由于工作不力形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預案解釋
本預案由沙塵暴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解釋。
沙塵暴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災害性天氣。當沙暴大哥和塵暴小弟找到自己的“作案地點”時,會以排山倒海之勢滾滾向前移動。他們的“作案”后造成的后果可不小,有時,會使大片農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躍土,或者農作物受霜凍之害。它還能加劇土地沙漠化,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他們一旦出現,所經地區受害尤為嚴重。
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元月1日,沙塵暴兄弟肆虐甘肅省河西走廊,蘭州市出現浮塵,在他們的統治下,連白天開車都要開車燈呢。今年3月底以前,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西部已出現沙塵天氣9次之多。3月中旬,兄弟倆的蹤影出現在距沙漠地區遙遠的南京市,引起人們的恐慌。
沙塵暴兄弟氣焰囂張,甚至飄揚過海,登陸日本了,日本的電視新聞都在說:從中國來的6年來最大的一次沙塵暴襲擊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
河色陰沉海色凝。
崆峒異國誰能托,
蕭索邊心常不樂。
這是唐代詩人胡皓《大漠行》的一段,形象地描述了我國西北大漠的沙塵天氣,泱(yāng)指宏大,漭(mǎng)是廣闊無邊,“云沙泱漭天光閉”清晰地刻畫出西北地區沙塵暴的情景: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使得天光失色。
在中國的古籍里,有多處關于“雨黃土”“雨黃沙”“雨土”“雨霾”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
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
所記錄的就是現在所說的沙塵暴。
唐詩中還有不少關于西北地區沙塵暴情景的描述,如: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這是詩人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為好友封常清帶兵西征,所寫送行詩開頭的兩句。第一句中雖無“風”字,但捕捉到了風“色”,將白天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而進入黑夜時,看不見風“色”了,又轉而寫風聲。狂暴的風,像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咆哮,居然將斗大的石頭也吹得滿地滾動。“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詩人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了在沙塵暴天氣中出行的艱難與險惡。
李白《北上行》
沙塵接幽州,
烽火連朔方。
殺氣毒劍戟,
嚴風裂衣裳。
崔融《西征軍行遇風》
北風卷塵沙,
左右不相識。
颯颯吹萬里,
昏昏同一色。
崔湜《塞垣行》
疾風卷溟海,萬里揚沙礫。
仰望不見天,昏昏竟朝夕。
李益《度破納沙二首》之一
眼見風來沙旋移,
經年不省草生時。
莫言塞北無春到,
總有春來何處知。
佚名《婆羅門》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沙塵暴 (sand duststorm) 是沙暴 (sand storm) 和塵暴 (dust storm) 的總稱,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 1km 的嚴重風沙天氣現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高空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他細粒物質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沙塵暴是我國西北地區和華北北部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受阻或中斷、火災、人蓄傷亡,破壞作物生長,污染自然環境,給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損失和極大的危害。
在歷史上,新疆地區的樓蘭被風沙湮沒,就是沙塵暴造成極大危害的一個例子:
我國西漢時期,新疆有一個樓蘭國,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之一。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在唐代,也有李白等詩人,在詩歌中寫到樓蘭。
如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由詩可見,樓蘭在唐朝是邊陲重鎮。但這樣一座公元前后活躍了幾個世紀的重鎮,到公元四世紀后卻完全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淪沒于荒漠中。直到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 赫定在羅布泊西岸才發現了被風沙半埋的古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于揭開了樓蘭這個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被風沙湮沒之謎。
本文將從力學角度來討論沙塵暴的主要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關于沙塵暴減災的一些看法。
沙塵暴是全球性的氣候災害現象
沙塵暴是一種全球性的氣候災害現象。主要發生在風大的干旱地區。如中亞、北美干旱地區,澳大利亞、北非等地。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影響著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土地和超過一百個國家的十多億居民的生活。世界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區,以非洲和亞洲居多,分別占全球荒漠化土地的36.9%和35.4%。
從下面的幾張圖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近年來發生的沙塵暴情況。
2011年7月5日晚上,一場沙塵暴襲擊了美國西南部的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強風卷起的沙塵暴如同一道巨大的沙墻從鳳凰城的上空席卷而過,從南往北掃過了整個鳳凰城的市中心地區。根據美國氣象局公布的數據,這股沙塵暴風速達到每小時80~96km,沙塵暴形成的“沙墻”最寬幅度達到約80km,使鳳凰城約8000戶居民斷電。強風卷起的沙塵從南部的鳳凰城一直刮向亞利桑那州的西北部,影響了多個城市。在風暴最劇烈的時候,當地能見度降至400m,甚至完全看不見東西。風暴過處一片狼藉。
沙塵暴的主要形成原因
從力學角度看,沙塵暴的主要形成原因有三個:強風、沙塵源和不穩定的空氣。
強風是形成沙塵暴的動力條件。
沙塵暴天氣是風將地面大量的沙塵物質吹卷入空氣中,使得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大為降低。風是空氣的流動,它是由大氣運動形成的。這里所說能引發沙塵暴的風是指強風,強風是指足夠強勁持久的風,一般指6級以上的持續大風。根據觀測,如果風速每秒達到30m(11級風),粗沙(直徑0.5~1.0mm)會飛離地面幾十厘米,細沙(直徑0.125~0.25mm)會飛起2米高,粉沙(直徑0.05~0.005mm)可達到1.5km的高度,細塵埃(直徑小于0.005mm)則可飛到更加高的高度。
強風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條件,也是使沙塵能夠在大氣中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
沙塵源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
人們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大風在綠化和植被都很好的地方吹過,并沒有沙塵可以卷揚到氣流之中。但如果大風吹過的灰土和各種施工用粉塵材料的建筑工地,就會吹卷起許多沙土到空氣之中。
沙漠中有各式各樣的沙丘,依照它們的穩定程度可分為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當強風發生時,流動沙丘揚起沙塵的數量最多,半固定沙丘揚起沙塵的數量要少一些,固定沙丘揚起的沙塵最少。
除沙漠和沙地外,中緯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地面多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再加上人為地破壞,出現嚴重的生態退化,當春季地面回暖解凍,地表,狂風起時,沙塵彌漫,在本地及狂風經過的地帶很容易形成沙塵天氣。
不穩定的空氣,是卷揚沙塵形成沙塵暴的啟動條件。
不穩定的空氣,有利于強對流發展,以使更多的沙塵卷揚和夾帶得更高。可以用生活中的一個常見的例子,來說明氣流不穩定的影響:北方人家在煤氣和暖氣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常要使用煤火爐來取暖和做飯,在捅火爐的時候,如果爐火燒得正旺,輕輕一捅,常會使爐灰飛滿屋子;而當爐火熄滅后,即使用較大的勁捅,一般也不易揚起灰塵。這是因為爐火熄滅后,火爐上下的空氣溫度相差不大,空氣處于穩定狀態;而當爐火燃燒旺時,火爐上方的空氣很不穩定,靠近火爐近處的空氣很熱,離火爐較遠處的空氣較涼,熱空氣比冷空氣輕,容易上升,所以被捅火爐的灰很容易隨著熱空氣向上升,飄飛滿屋。
在自然界里,沙塵被空氣卷揚的道理也是同樣的,如果低層空氣溫度較低,比較穩定,受風吹動的沙塵不易被卷揚得很高;如果低層空氣溫度高,高層空氣溫度較低,空氣就不穩定,容易向上運動,沙塵將會隨著空氣向上運動卷揚得很高,從而啟動沙塵暴的發生。
實際上,沙塵暴一般在午后或午后至傍晚時刻最強,就是因為這是一天中空氣最不穩定的時段。
在這三個主要原因中,強風與不穩定的空氣是大自然的氣候現象,人類尚在研究和探索這些大自然氣候變化的原因,還談不上對強風和不穩定空氣施加影響并進行控制。只有針對沙塵源這一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原因,可以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在設法減少沙塵源上下工夫。當一個地區的沙塵源消失時,在這個地區,強風與不穩定的空氣自然就刮不起沙塵暴了。
中國的沙塵暴
使中國發生沙塵暴災害的沙塵源地,有的在境外,有的在境內。境外的沙塵源地主要在蒙古國南部荒漠化嚴重的地區,以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一些荒漠化地區。
中國本身也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受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約占國土面積1/4。在西北、華北、東北分布著12塊沙漠和沙地,它們綿延成為北方萬里風沙線。在豫東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鄱陽湖周圍,北回歸線一帶還分布著大片的風沙化地帶。這些荒漠化土地,為形成沙塵暴提供了物質基礎。
導致中國沙塵暴的強風,主要來自北方、西方和西北三大途徑。北方強風經蒙古國南下,影響華北和西北地區東部;西方強風從中亞進入南疆、青海北部和河西走廊;西北強風自西伯利亞向東南入侵河西走廊。
2006年4月16日下午在北京發生的沙塵暴,被大家議論為“滿城盡帶黃金甲”。兩天之內,北京共降下了33萬噸沙塵。專家們曾對這次降落的沙塵樣本做過檢測,由粒度的分析發現,降塵粒度直徑小于0.074毫米的粉塵物質,占96%以上,所以嚴格地說,這實際上是一場塵暴。對降塵化學成分的分析還表明,這些沙塵有很大部分來自干旱農田、撂荒地和退化的草場。
現在普遍認為:一些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過度利用,超過了土地的承受能力。
我國荒漠化地區正是這種情況,耕地因生產強度加大、灌溉水取大于供,保護性耕作體系沒有成型;草地面積持續削減、長期超載過牧;濕地與水系幾乎100%處于縮減狀態;沙漠相對穩定,其邊緣區域因開發失當,部分處于活躍蔓延狀態;社區與工業設施因建設規模擴大,水資源壓力加重。
尊重自然與沙塵暴減災
在沙塵暴形成的三個主要原因中,強風與不穩定空氣是氣象原因,均尚難以控制。但作為形成沙塵暴物質基礎的沙塵源地,通過努力是有可能減少的。
關于我國沙塵暴的減災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是應予考慮的:
1.沙塵暴敲響了環保警鐘,沙塵暴的頻發趨勢,與植被破壞、沙化土地不斷擴展有關。我們應該冷靜下來,思考沙塵暴災難給予的警示。
在中國有一些人常很矛盾,一方面敬畏看不見、摸不著的鬼神,不敢怠慢和不恭;而對日日相處,休戚相關的大自然卻又漠視,常做出一些十分愚蠢地破壞大自然生態的惡劣行為。甚至還提出了“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以及“人定勝天”的口號,把大自然當作一個要長期斗爭的對象,狂熱地犯下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錯誤。現在雖已不大聽說這樣的“豪言壯語”了,但仍常見覺得有“權力”改造自然的事,對大自然的恩賜不僅不感恩敬畏,還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為此常常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沙塵暴災害就是大自然給予的懲罰和報復之一。
人類文明雖然已經走得很遠,但還遠遠沒有強大到可以把握和征服大自然萬物的程度,人類必須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學習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不能再發生破壞生態、環境的惡劣行為。真正認識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和資源就是保證子孫后代的幸福和安全。
2.為減輕和治理我國的沙塵暴災害,應保護好境內現有沙區的植被,嚴禁亂砍濫伐,亂采濫挖和亂墾濫牧;努力植樹種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進的生態屏障;并對已形成的沙漠綠洲,在鞏固的基礎上不斷擴大。
在荒漠治理方面,應吸取有些不成功例子的教訓。如我國
“三北防護林”曾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20余年的時間里,用了上百億資金,但首都北京每年仍要“迎接”沙塵暴。當初造林時,所種的楊樹,長成半死不活的“小老頭”,使得春天楊樹絮在北京到處飄揚,而且由于普遍種的是純林,發生蟲害時,一倒一大片,僅害蟲小天牛就將寧夏20年建設的幾十億株楊樹毀于一旦。
有荒漠化治理專家指出,為了出口免洗筷,中國每年要毀滅上千公頃的森林,換取蠅頭小利。還有地方盲目在荒漠地區蓋高山滑冰場、沙漠公園;在草原上興建高爾夫球場、跑馬場等等。這些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劇荒漠化的情況必須制止。
3.加大力度支持因地制宜地進行荒漠沙地的生態治理研究、試驗和推廣。
據報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我國四大沙地之一、5.3萬平方千米的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進行了為期10年的生態治理,相當程度地解決了該地區荒漠化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也基本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該地區起沙塵問題。這個經驗已受到了國內外的重視。
在境內沙塵源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生態治理后,對我國北方地區影響較嚴重的境外沙塵源地,也可以考慮通過國際合作逐步開展生態治理。
人們有理由希望,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因地制宜地從環境保護角度對荒漠化地區進行生態治理,寓環境保護于經濟開發之中,必定會逐步減輕我國的沙塵暴災害。
參考文獻:
[1]茍 平,羅祖德.論沙產業及荒漠化治理.科學,2001,53(3):42—452.
[2]王振東.平沙莽莽黃入天——漫話沙塵暴.自然雜志,2009,31(6):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