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植物園科普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科普教育
植物園是集科學研究、植物種質保存和科普教育等綜合性功能為一體的重要場所。因此,國內外眾多植物園都把植物學科普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今天,植物園已成為對公眾進行生物多樣性科學知識的思想和方法教育,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基地。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氣息,愉悅心情,陶冶情操,更能喚起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環保意識。由此越來越多的人們已達成共識。科普教育不容忽視,植物園應把科普教育擺在與科學研究同等的地位上。跨入21世紀,面對經濟的迅猛騰飛,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及更大規模的資源開采、利用所帶來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種種問題,植物園科普教育也同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與嚴峻的挑戰。為適應社會發展、前進的步伐、擴大植物園科普教育的收效,國內外的植物園都在苦苦尋求著一條新的科普教育發展思路。植物園科普工作應緊跟時代步伐,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已是勢在必行。
2植物園—天然的植物學知識園地
作為完備的植物學試驗研究機構,植物園設有實驗室、標本室、展覽廳、圖書館和栽培各種植物的苗圃、園地、溫室、花房等,它本身就可以獨立地進行調查、研究、試驗、教學、講演、編著等工作。同時,植物園著重植物建園、生態布局、自然外貌、環境效果,在展示豐富的植物種類的同時,將人文歷史的精華、藝術美及植物美融為一體,為公眾展現一個生動的自然課堂。這些都為廣大公眾學習植物學知識、了解大自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植物園就是天然的植物學知識園地。
3植物園科普教育現狀
我國現有植物園約120個,已收集、栽培的植物約18000種,占我國區系成分的65%。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330余種,占總數389種的85%。這些植物園主要隸屬于城建、林業、科研和教育等部門。由于各植物園性質不同,具體功能側重點都有所差異,從而科普工作開展情況當然也是參差不一。盡管部分植物園科普水平已達到相當水平。但總體來看,科普基礎設施滯后,科普技術力量薄弱等種種問題使得科普工作長期得不到好的發展,同國外許多先進植物園相比我們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3.1收集、栽培植物品種少、園林景觀單一,無法滿足科普工作的需求多樣化的植物種類、奇花異木和具有特色的園林景觀是吸引觀眾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國際上很多植物園的栽培植物都在10000種以上,而國內不少植物園至今還在3000一4000種間徘徊,且缺乏吸引游客的特色景觀。使得科普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3.2科普基礎設施落后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經費長期緊張,嚴重影響科普工作的開展。設置常規的實驗、科普設施尚顯牽強,建設現代化的科普場館、采用技術含量較高的科技手段對于一般的植物園來說更是遙不可及。
3.3科普人才培養滯后缺乏專業化的科普建設隊伍、科普技術力量薄弱,給科普工作系統化的開展增加了難度。此外,科普活動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被動保守的工作方式、工作機制不利于科普工作水平的提高。
4建議
4.1充實科普活動內容,豐富科普活動形式,“對癥下藥”其一,科普教育不考慮公眾的接受能力,一味強調知識含量,對于不同參觀團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是科普工作中經常犯的通病。過多復雜難懂的專業術語,干篇一律的固定模式使得參觀者感到乏味,甚至產生厭煩心理。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科普教育的對象不同于專業人員,不可能用對專業人員的要求來對他們進行科普教育。且同樣是參觀公眾,針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結構的不同群體就要采取不同的科普教育方案。例如針對小學生的參觀團體,可以適當組織些趣味性較強的科普教育活動。迎合孩子們愛玩好動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掌握基本常識,并把重點放在引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感悟性及自覺性培養上。綜上,科普教育只要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必將收到良好的成效。其二,增加科普活動實踐性,使得公眾的參觀活動不僅局限于“觀”,同時做到“參與”。改變過去公眾只觀其景,而無法近其物的單一的視覺參觀為主的參觀方式,在可能條件下讓參觀者動手操作、參與活動。必定會使游人其樂無窮,而植物園也將受益無窮。其三,豐富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多樣化。改變以往科普工作僅停留在植物名牌和專業實習兩項任務上的狀況,充實豐富活動內容,組織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除常規的知識競答、競猜等活動內容外,組織各類專業性知識技能講座,如園林花卉的栽培管理講座、植物的無性繁殖技術講座等都不失為一個好的切入口,在公眾中也是很受歡迎的。適當時,也要變被動為主動,走出園區,憑借科研及專業優勢,為社會提供有關技術指導及技術咨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同個別大中小學校結成共建關系,建立長期的共建往來。學校可以把部分課堂授課內容搬入園區內進行,植物園也可向學校方提供各項技術支持及材料支持。顯而易見,這種百花齊放式的多樣化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助于植物園社會效益的提高,也有助于植物園經濟效益的提高。
4.2適應植物園“社會化、網絡化、國際化”的新模式,促進植物園科普教育的社會化、網絡化、國際化科普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求,謀求社會效應應該是植物園科普工作的宗旨。因此科普工作就應該面對社會,面對廣大的社會公眾。并積極有效地組織廣大社會成員進行有意義的科普活動,建立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是必不可少的。因科普工作本身的特點,對于不同植物園來說,都是各有長短、各具特色。要想達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就必須相互交流、借鑒包括信息、植物材料等在內的各類情報。這樣科普教育的網絡化便顯得尤為重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借助計算機的網絡技術,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查看國內外各大植物園的科普信息,而且是高效省時。在具體科普活動中也可以利用它來獲得更多相關的專業知識。科普教育也要面向世界。國際化是時代不可逆轉的潮流,科普教育要和國際接軌,首先就要了解世界,也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互通有無、緊跟時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植物園科普工作的長久發展。
4.3加強科普人才的培養科普工作的開展倚賴于高素質的科普人才。有了高素質的各類科普專業型人才,才能組成強有力的科普隊伍,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實效地全面展開工作。國際上很多先進的植物園都設有專門的科普工作機構,并配備專職解說員、管理人員等科普工作專職人員。為科普工作系統化、有步驟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4.4結合本地特點、發揮優勢,開展有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動各地都具有各地獨有的人文、地理、植物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特點。具體科普工作中,若能夠結合當地鄉土人情、結合當地地理資源、植物資源開展春季踏青、民俗節等活動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發展思路。
5結束語
科普工作是一項宏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支持與幫助及社會各階層、團體的重視和扶持。雖然現在科普工作面臨著很多實際困難,經費緊張等實際問題一直阻礙著植物園科普教育的開展。但仍要看到,只要轉變思想、因地制宜、認真細致地堅持開展工作,植物園科普教育工作的明天定將是光輝燦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