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學變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葉倩作者單位:泉州師范學院
(一)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實戰型人才
創新能力培養。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僅停留在對其技能技巧的訓練和提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使學生掌握發聲原理和聲樂演唱的基本方法。現有聲樂課堂上,教師一般采用練聲—講解、示范—再練聲—唱歌—講解、示范—再唱歌—布置作業等流程進行教學。有的教師認為,聲樂課不應講太多的理論,只要唱出好聽的聲音就可以了,因此從頭至尾不停地示范,讓學生模仿自己的聲音演唱。一節課下來,只聽到老師的聲音,學生的聲音全被掩蓋掉。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知模仿教師聲音歌唱,對發聲原理不知所以然,根本無法勝任中小學聲樂教學工作。高師聲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教學能力和指導相關聲樂的活動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其創新能力。因此,實踐教學中,應化模仿型學習為研究型學習,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具體而言,一年級第一學期應開設聲樂理論集體課,讓學生對歌唱的發聲原理及歌唱的基本方法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使學生可以按照發聲原理和方法對自己的聲音進行調整訓練,有目的主動地進行聲樂學習;應在三年級開設聲樂教學法大課,讓學生掌握中小學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四年級的教育實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實踐能力培養。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聲樂實踐能力尤為重要。聲樂實踐主要包括舞臺演唱和鋼琴即興伴奏。高師聲樂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專業音樂院校不一樣,不能以歌唱家的標準來要求學生。高師聲樂教學中,應盡可能按照不同學生的嗓音條件、特點布置作業,比如對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挑些優秀的中外歌劇選段或藝術歌曲使其演唱,對能力差點的學生則可以挑些技巧不是很高的民通、美通作品使其演唱,如此,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而且通過不定期的聲樂習唱、各種藝術實踐活動和聲樂比賽,能使學生積累一定的舞臺經驗,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演唱能力。高師音樂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而這些年齡段的學生聲帶正處于發育階段,所以,要求老師在歌唱教學中具備良好的鋼琴伴奏能力。此外,高師音樂專業應與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聲樂研究能力培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指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具備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聲樂理論是在聲樂實踐基礎上提煉出的結晶。正確的聲樂理論是主觀與客觀在科學規律上的統一,能對聲樂起到指導和定向作用,提高實踐的準確性和效率。[1](p304]因此,注重聲樂研究能力培養,能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其聲樂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聲樂理論。
(二)結合中小學教育特征培養個性化人才
普及國民音樂教育的主渠道,最重要的是靠普通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與水平的切實提升與可持續發展,這需要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專業給予強大的后盾支持,而高等學校音樂教育(教師教育)專業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規格又需要在中小學音樂教育園地中得到效能化驗證。[2]目前,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與普通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著脫節現象,部分老師不了解中小學學生歌唱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過分追求美聲與民族化,用專業的眼光看待學生,導致學生對歌唱失去興趣。因此,高師音樂教育應著重了解少兒歌唱生理、心理等特點。結合少兒嗓音特點及訓練方法。許多中小學音樂教師由于受大學音樂教育的影響,沒有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特點,把高師聲樂課學習的那套方法生搬硬套到中小學學生身上。少兒的聲帶處于發育期間,非常脆弱,不正確的發聲方法會導致其聲音發啞,嚴重的會造成聲帶小結。在聲樂學習過程中,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安排教學內容,應是現代音樂教育也是高師聲樂教學最為關注的問題。因此,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應講授不同年齡段少兒的嗓音特點及訓練方法,讓學生了解中小學生的具體特點,掌握訓練中小學生聲音的方法,能正確引導中小學生的聲樂學習。結合少兒變聲期嗓音保護知識。聲帶發生變化是變聲期的一個重要表現。變聲期因為喉頭、聲帶增長而伴隨聲音嘶啞、音域狹窄、發音疲勞、局部充血水腫,導致說話唱歌的聲音與兒童時不同。每個人都會經歷變聲期,不同的是,有的聲音變得沙啞些,有的變化不太明顯。變聲期的嗓子保健是非常重要的,不正確的用嗓容易造成聲帶水腫充血,甚至聲帶小結、息肉。引導學生科學地用嗓,使其順利地度過變聲期,是每個中小學音樂工作者的職責。因此,應將少兒變聲期的保健知識納入高師聲樂教學授課內容中,并通過多媒體教學形式讓學生觀摩學習,以加深學生對少兒變聲期嗓音特點的了解與嗓音保護知識的掌握。
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一)重視聲樂復合型人才培養
隨著全國高校的擴招,據統計,2009年中國高校總規劃達到2979萬人,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學率增至24.2%,而到了2020年,中國高校的毛入學率則預計為40%。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一方面加快了全民素質教育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畢業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單一技能的畢業生將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復合型的人才將成為社會的新寵。因此,在高師聲樂教育中,應重視聲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使學生一專多能,并不斷開拓其知識面,不斷提高其個人綜合素質,加強自然科學知識學習,提高其科學素質。美國西北大學校長莫頓•夏皮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過:“跨學科的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排名靠前的法寶,它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根據權威排名,當今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學中,美國有36所,這就是因為美國非常重視本科階段對學生通識教育培養的結果。高師聲樂教學改革可以借鑒這一成功經驗,加強對學生的通識教育培養,以造就聲樂復合型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二)重視地方文化特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高等教育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文化,發展文化;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高師聲樂教育不僅要培養優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更要承擔本民族本地區聲樂文化傳播與傳承的職責。福建泉州為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僅與臺灣隔海相望,還是港澳臺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因此,在這種多元文化共處的環境里,聲樂教育要特別注重閩臺文化的融合,結合地方音樂語言,適當地把優秀的閩南語歌曲和南音曲目編入教材,讓學生了解閩臺地區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以促進地方聲樂教育和聲樂文化的發展,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及祖國的統一添磚加瓦。
(三)重視就業實習經驗積累
隨著全國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如何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能更快地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是高校必須重視的問題。英國自金融危機以來,畢業生就業市場日趨緊張,對應屆畢業生來說,前期準備不充分而指望找到工作的成功例子越來越少,因此,很多在校學生很早就開始積累工作經驗。在德國,僅靠一張畢業文憑要找到工作是幾乎不可能的,實習被看作是能進入正式工作的門票。在美國,不少大學生在大二、大三就開始關心本專業就業市場動態,積極參加校友活動,請教授推薦實習機會,暑假也很少出去玩,基本將時間用在實習上,以不斷積累經驗和人脈。正如羅伯特•戈登大學傳播系主任喬納森•沙克頓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相關工作經歷是最吸引眼球的,工作中的實踐經歷能給雇主們更直觀的印象,即這位應聘者究竟能否勝任他未來的工作。”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應該向國外學習,重視學生就業實習經驗的積累,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就業實習機會及就業指導,加強學生創業能力、創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及對市場的判斷、理財、營銷等能力,使學生成為應聘的有心人和成功的創業者。高師音樂學本科專業聲樂教學改革如何走出既保留專業性的特點,又能適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的發展道路,是每個聲樂教育工作者應認真思考的問題。高師聲樂教育的改革應以人為本,重視學生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學校與社會的接軌,注重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創業能力的培養,以便為社會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復合型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