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幼兒園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課程的實踐及觀察
黔東南州屬多民族聚居地,以苗族侗族人口為主,苗族人口略多于侗族人口。為了解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情況,課題組選取了6個苗族聚居縣和4個侗族聚居縣,以每個縣不低于5個鎮以下的農村幼兒園課程為切入點,通過與專家和一線老師集體備課、聽課、觀察、說課,評課的方式進行調查實踐實驗,在以德育、言語技能、生活常識、手工與藝術、游戲與體育作為教育內容,將本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作為教育教材,分別進行觀察并聽課,重點將幼兒的注意、興趣作為觀察指標。
(一)課程活動的設計在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
應用于幼兒園活動的實踐設計上,課題組把著眼點放在幼兒的文化根基上。幼兒的文化根基包括文化的本質基礎和與外來文化的交融,前者包括本土文化傳統和日常行為規范,后者包括外來文化以及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少數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并傳承下來的習俗與文化,為少數民族幼兒提供了一個既定的文化環境,這成為現代少數民族幼兒教育的根源,它既是幼兒教育的豐富資源,也是該文化拓展和創新的起點;同樣,在當下經濟、信息高速交流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幼兒生活的文化環境復雜,相互的碰撞也較之以往更加頻繁,幼兒的具體行為時時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文化在現實的生活中,都會轉化成幼兒的日常生活內容。因此,在進行課程活動設計時,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框架下,以德育為中心,將德育融入各種課程中去。
(二)課程活動的實施課程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沒有既定模式,存在多變性和隨機性特點。在課程活動的實施上,首先,我們以主題活動為主要實施方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授課,來實現民族文化應用到幼兒園課程中;其次,通過無意注意的安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貼畫或者創設實景,讓民族文化融入幼兒的活動中;再次,在幼兒的自由活動中,通過引導幼兒游戲,將傳統體育與游戲融入學生的活動中。當然,各個課程不會孤立存在,在教育目標上也會有交叉。比如,在言語技能活動的設計上,在侗族地區農村幼兒園,選擇這樣一首兒歌:Xebcjiucweexnyuit,jusjiusweexmadc。(十支一捆,九支一把)Sampyancweexilbah,jusyancweexilmade。(三家做一把,九家做一捆)Ouxjunghdoux,lixjunghlongc。(飯同甑,語同心)Aemcsiicjanl,kuanpsiicqingk.(苦同吃,甜共嘗)Junghjiucnaemxnyaldahseecbangl.(共住一條江,有事大家幫)Douhdinlbedl,kuedpdinlaiv.(要像鴨腳板連成一片,不像雞腳爪分成杈杈)……在該課程的設計上,以發展語言技能為教育目標,重點是培養幼兒團結互助的思想,在兒歌歌詞中,又融入了生活常識,比如動物的認識,都是幼兒日常能見得到的東西,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雙語雙文的結合使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少數民族幼兒因漢語水平低下的理解缺陷。
(三)學習效果觀察通過觀察
分別對比現代課程活動和民族課程活動,在54人的班級中分別將注意的保持和興趣作為指標,注意的保持是在充分使用教具的情況下,盡量排除可導致幼兒注意轉移的干擾因素,幼兒的注意保持貫穿于整節課的學生人數;興趣主要是學生與老師互動的人數以及課后的檢查與反饋?,F代課程對于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無論是注意的保持方面還是興趣上,都稍低于民族課程,而這些特點在小班中尤為突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現代課程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脫節。比如在大班認識標志時,斑馬線、紅綠燈甚至寬敞干凈的柏油馬路這些內容都與農村幼兒的生活嚴重脫離,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從而難提興趣,因此注意保持時間較短;其次,現代課程在進行教授時,都是通過多次重復讓學生強化記憶,這種方法下,多數學生得到的只是一個短時記憶,這些教育內容回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難以再現,不能轉變為幼兒的生活行動;第三,民族課程較現代課程而言,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參與的欲望,他們能通過經驗習得參與到老師的教學中去。以游戲課為例,存在于民間的一些傳統游戲通常會世代相傳,雖說在細節上會有一些加工和改動,但大體上都沿襲著相似的內容并有著固定年齡的參與人群,將這些傳統的游戲融入幼兒園的課程中,課后幼兒能夠在社區、村寨得到拓展和實踐,這有利于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也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活動的反思民族傳統文化
應用于幼兒園課程活動相關的研究并不罕見,但通過對現有的研究進行分析,內容上多是以民族藝術作為素材引進課堂;研究的形式都是一種理論研究;研究的人員多是幼兒園一線的教師。當然,一線教師在幼兒園的課程活動研究上,最具有發言權。但是,現有幼兒園教師總體水平偏低,特別是在教育理論的理解上缺乏較高層次的理解,因此,在提出的建議與意見上缺乏宏觀思考。因此,將民族文化資源引進農村幼兒園活動,除了要有一線的直接經驗外,還要有立體的教育理論思考。
(一)進行意識生態的多元文化教育
對話“多元文化教育生態”是北京大學錢明輝教授率先提出來的,是用生態學視角來討論社會現象。錢明輝教授認為,這種方法的獨特之處在于關注個體與整體之間包括時間與空間的關系,能有效避免孤立看問題的弊端,一反過去只重視時間而忽視空間的做法。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生態意識培養,能有效避免其他視角造成的“兩極”對立,即過度開放接收,重視多元一體而忽視了多元共存;過度重視本土又會讓民族文化陷入孤立和封閉。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生態化,社會整體的聯系和不斷交流和變化狀態能將人們視為習慣的局限性揭示出來,能夠引起人們對新的目標和結構的重新構想,從而得出一種最適合的社會形態。多元文化教育對話是一種對話教育,是一種平等的、互動的關系,而不是壓迫和強制。進行教育對話,其目的是對面對的問題進行客觀辨識,堅持價值中立,實現對彼此文化的理解。中國一體多元的少數民族格局,由人口最多的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每一個民族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起來,每一個民族身上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每一個個體都有著某種文化特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格局中,只有通過對話才能聽到來自不同群體的多種聲音,在對話中發現訴求,才能學會分辨,學會存疑,從而學會提問、學會表達。此外,通過對話,群體之間學會寬容、理解、接納,才能實現和諧共處,才能增進潘光旦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安定和諧局面。進行生態意識的多元文化教育對話,能改變人們不再簡單地從國家主義和地方主義、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二元對立來看待問題,在進行課程構建的時候,就不再從制度化知識和非制度化知識的不平衡中尋找支點,而會站在一個較高的視角去審視國家、社會、文化、民族的整體性,從而發現生態學意義上的關聯。
(二)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文化的構建與傳承
幼兒園文化是指幼兒園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為其成員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樣的價值觀體系、行為規范和共同的思想作風的綜合,表現為幼兒園的“綜合個體”。進行幼兒園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首先要解決的是剝開文化的外衣,尋找到文化的核心,即價值觀。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抑或是個人,要走發展的道路,都離不開文化,文化具有凝聚力的作用,是發展的核心動力。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要想在現代教育需求下健康發展,就必須走“民族文化興園”之路。當然,在起步低、底子薄的農村幼兒園,要形成自身的文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要清楚地認識到,幼兒園文化絕對不是簡單的買校服、唱園歌。幼兒園文化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外部文化,二是內部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外部文化是幼兒園的空間物質形態,包括環境、設施;內部文化也可以稱為精神文化,包括價值觀、園風、園精神等,內部文化是幼兒園的靈魂和精髓;制度文化是規范和保障,包括規章制度、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是全體師生共同認可的規范體系。在三種文化中,外部文化是基礎、內部文化是主導、制度文化是關鍵,三種文化相互依存同時也相互制約。進行幼兒園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要有明確的辦園宗旨,要以高品質的教育質量作為追求目標,要以育人為中心出發點,以民主、開放、科學的理念和方法進行幼兒園管理。此外,還要注意主流價值觀的傳承與弘揚。這要求教育管理者和幼兒園管理者要有清晣的文化觀,以誠信、合作、共贏的態度引領團隊文化,加強對幼兒園教職工的培訓與教育,不斷踐行主流價值觀,讓幼兒園文化成為師生的行動指南。
(三)開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園本
課程重構幼兒園課程,必須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則下重視幼兒文化的開發,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民族意識,在以本民族口頭文學、歷史人物、自然地理、風俗習慣、藝術、信仰等素材為藍本的基礎上開發園本課程。要充分重視少數民族幼兒的生活經驗,使用少數民族幼兒最容易理解的教育方式,在進行主流文化與民族本土文化教育時要始終堅持“對話”,開發出具有典型民族特點又不失現代性的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幼兒園園本課程,不是單一的內容那么簡單,最為重要的是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實施幼兒園園本課程,其多元文化特點要求教育方法必須以多樣性、生活性為主,具體實施時首先應該在園本課程目標下進行文化分析并設立主題統整課程內容。眾所周知,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單以民族文化納入課程中,沒有進行加工、整合,沒有充分認識學生的年齡特點就進行傳授,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應該在園本課程基礎上,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的民族文化內容,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設立中心主題來引領園本課程;其次,幼兒園本課程應該以活動為主要途徑展開,在縣級以上幼兒園,活動引領課程基本已是一種常態,但是在農村幼兒園,大多采用的是小學式的教學手段。開發園本課程時,要把教育手段和方法寫入課程中,仔細考量學生的文化心理和學習方式,鼓勵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以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形成自身的經驗體系。
(四)培養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師資
當下,大中城市的社會轉型已基本完成,在民族地區,隨著城鄉一體化格局的加快,農村幼兒園家長進城務工也越來越多。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農村的有線電視、網絡、廣播也深入多數人家。在這樣一個格局之下,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層次的人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高求。作為核心部分的幼兒園教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發展的需要對幼兒園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進行教師培養培訓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教師學歷水平的提高,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待遇等等,但是對于廣大的農村幼兒園,因為面積大、學前教育需求大、辦學分散等客觀因素,盡管國家不斷加大投入,但是對于不斷增加的需求,現有的條件仍然遠遠滿足不了農村幼兒園的發展需求。培養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師資,在客觀條件面前,不能等、靠、要,要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教師培養培訓路徑。所以開展地區間的學習對話是一條重要途徑。在傳統教育系統中,教師看似是核心角色,但真正擁有話語權的不是教師,而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學者,幼兒園教師始終處于知識權威的底層,特別是農村幼兒園教師。開展教師培養培訓的地區間對話,是將教育的話語權交還給教師,通過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園與園,師與師之間的對話,形成靈感的交織,讓思維產生碰撞,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交流。所謂地區間的學習對話,是在既定地理區域內,通過教育活動、實踐、幼兒園發展等各個方面,就一些問題與同行們討論,從對話中汲取他人經驗,表達自己的疑惑,探索解決辦法,從而得到提升。開展對話有直接對話和間接對話兩種,可在園內和園外進行,對話內容可由橫向和縱向進行,橫向是跨越地區界線的對話,縱向是在教育各個領域內的人員,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直接對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口流,間接對話是就某一問題參閱教育專著、論文以及網絡的評論等等。總之,進行地區間的教師自主對話是讓教師充分表達、敘述、傳遞經驗,從而學會理解、思考、回應,這個過程顯示教師作為幼兒教育中的一個核心中軸,在幼兒教育發展中的努力、探索和提升。
三、民族文化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課程實踐存在的問題
在進行民族文化資源應用于農村幼兒園課程的實踐研究中,盡管課題組在事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正式進入幼兒園后,在整個實踐過程中,雖然充分考慮了各個細節可能會出現的變量,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在樣本量的選擇上,雖然重點選擇了苗侗民族幼兒園為主要研究對象,充分尊重了該民族的文化與習慣等因素,但課題組忽視了一些幼兒園中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需求。比如,在同一個幼兒園中,雖然以苗族或侗族幼兒為主,但仍然還會有一定比例的布依族、水族、壯族幼兒。在課程實踐中,沒有將該類幼兒區分開來。其次,在變量分析上,雖然選取了最能反映幼兒學習效果的注意和興趣作為指標,但其間還有一些其他干擾因素,比如年齡、性格、性別、生理因素等。在進行樣本數據分析時,沒有做到絕對準確。最后,文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將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應用于幼兒園課程,要對民族文化進行充分篩選、提煉和應用,這中間需要的研究人員要有資深的民族學者、教育學者和一線教師。研究團隊中,總體呈年輕化趨勢。在實踐過程中,對于一些突發的狀況和意外的現象,缺乏靈活的處理辦法。
作者:石玉昌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