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行政管理人才培育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羅向菲作者單位:惠州學院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行政管理專業在我國各大高校開設已有30多年的歷史。30年里,時代與社會的變遷頻繁,行政管理專業自身的理論與實踐也在不斷更新,而該專業本身的建設和發展卻仍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下緩緩前行甚至停滯不前,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其突出表現就在于行政管理人才在整個就業市場上的有較大的可替代性,專業優勢與特長不明顯;行政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特點沒有在學科建設中充分體現;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沒有針對院校實際和地方特點,整體的專業建設方略以模仿照搬為主等。而地方高校在這些方面的問題更嚴重。具體來看,地方高校在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模糊。這是我國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前各大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都是在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界定上照搬或簡單修飾后的產物。而對于這樣一種表述———“本專業培養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并沒有給行政管理這一專業真正定位,在人才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培養上陷入混雜境地,反而把它推向了更為模糊的專業建設和發展領域,抹殺了其本應具有的專業特色。而地方高校情況更是嚴重。由于大多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建立相對都比較晚,屬于新設專業,而且多因為近年來市場對行政管理專業的追捧而匆匆設立,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是照搬其他院校的定位界定,或是在界定培養目標時過于理想化,沒有在對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人才市場需求狀況以及院校自身實際(如師資力量基礎、教學設施、經費及生源等)進行全面深入研究分析,以至于出現地方高校培養出來的行政管理人才面向全國競爭力低、面向地方就業面窄;面向各職業領域競爭力低、面向對口職業領域就業面窄的現象。
2.課程設置體系構建不完善,與地方社會發展的對接性不強。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模糊,使得行政管理整個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問題重重,主要表現在:①課程設置兩極化,無法凸顯專業特點。目前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大多數傾向于:以政治類課程為主、以管理類課程為主或以政治類課程與管理類課程并舉為主,不管是哪一種課程設置傾向,其中經濟類、技術類、實踐類的課程往往是鳳毛麟角。政治類課程理論性較強且有一定針對性,管理類課程面向較廣,在課程設置上簡單地把行政管理專業理解為政治與管理的綜合或配比,造成行政管理專業特色的喪失和人才培養指向性的削弱。②原理類課程偏多,技能技術類課程特色不明顯。“從目前國內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上看,基本原理類的課程所占的比例為50%~60%,明顯偏大,而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技術方法方面的課程不到20%,明顯偏小。”此外,在已開設的技能技術類課程中,能夠體現行政管理專業特色,塑造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競爭優勢的內容有所欠缺,具普適性但專業性并不強。③課程設置上“公共性”的缺失。行政管理專業相對于其他管理類專業而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課程內容上公共性的體現,它主要側重于對公共問題、公共需求、公共利益等方面的管理研究與實踐探索。而現實中各地方高校對這一特點的強調嚴重缺失,具體表現在課程設置上的主次不分,將一些普適性的管理內容添加進培養方案中,導致行政管理專業課程喪失了其特色,也不利于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公共意識的培養與公共責任感的確立。④課程更新調整滯后于現實需要。行政管理專業是一個隨著社會進步與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而不斷成長、發展的學科,其內在地要求課程的編制與調整必須結合現實理論發展的進度與實踐發展的要求,就對應現實領域中的新問題、新觀點、新嘗試進行不斷的學習與研究。這就要求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更新必須是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對于地方院校而言,這一點尤為關鍵。缺乏地方特色和滿足地方需求的學科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地方就缺乏相應的競爭力。⑤課程編制對于“復合型人才”的理解有偏差,創新不足。復合型人才并非對所有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的全面學習,并非簡單的跨領域專業課程的疊加,而是關聯并有助于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在相應領域提升自身素質與技能的課程組合。大多數的地方院校在課程編制時往往傾向于多領域專業課程的抽取,較少考慮所開課程彼此間的內在聯系及彼此間的貫通性,最終演變為學生僅為了學分而選擇或學習,并未真正地將相關知識技能體系融會貫通,達至知識復合、技能復合、思維復合的目的。
3.教學過程溝通反饋不足,人才培養趨于單向性。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地方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主導者是教師,其知識的講授與傳播也以單向性為主,缺少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也很少有來自學生、同專業教師、跨專業領域教師和相關主管領導對于教學進程、教學效果、教學手段等的信息反饋。教學溝通對于人才培養而言意義重大,它不僅是專業知識的一種雙向傳播過程,也是提升教學效果、增進師生之間的信任與配合度、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必要手段。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溝通反饋的不足主要體現在:①教條式知識宣講導致學生對專業對課程缺乏興趣,沒有溝通反饋的意愿和積極性;②教學溝通形式單一且涵蓋面狹小,學生對于課程的疑惑和意見沒有專門的、固定的、常態化的多元渠道反映;③聽課制度形同虛設,聽課方態度模糊,無法真正幫助教師改進、提升教學效果,完善教學過程;④缺乏即時的教學信息反饋,也沒有相應的信息收集整理渠道;⑤理論課程與應用課程的教學對接斷裂,教學進程缺乏系統性;⑥教學過程對于專業內在的公共性內容突出不夠,不利于學生公共意識的培養。
4.師資配置與隊伍建設的短視效應明顯。地方高校在對行政管理專業進行師資配置、整合與隊伍建設過程中,有明顯的短視化傾向,主要表現在:①個別地方高校往往為應付學校及教育廳的評估破壞了師資隊伍與教學分工的長期建設,使得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性有所欠缺;②對于師資力量的配置與調整主要以引入為主,未能實現校內教師資源的共享與校外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有效利用;③對于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缺乏長遠計劃,在鼓勵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業務能力及科研水平上激勵促進不足;④未能充分挖掘、發揮教研室在學科建設、師資力量培養、教學效果改進方面的積極作用;⑤專業教師之間尚未實現教學資源、專業領悟、教學措施等方面的共享,教師間的溝通交流沒有固定機制予以保證;⑥教師專業領域的互補性不強,契合度不高,割裂了人才培養知識與技能體系上的內在聯系與銜接。
5.實踐環節的設計缺乏針對性,配套措施與指導機制不足。行政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它決定了在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必須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設計,這直接關系到學生在創新、學習、協作與實踐方面能力的習得。而就目前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設置來看,大多數地方高校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上,有以下幾大問題:①對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狹隘理解,使得許多地方高校在對行政管理專業進行實踐環節設計時往往僅局限在上機、社會調查等有限方面,且學時不足,未能全方位地培養學生掌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領域所需的各種信息與技能。②配套設施不健全,特別是幫助學生掌握實際行政管理專業應用經驗與能力的軟件缺失,使得許多實踐課程往往形同虛設,滿足不了教學需要,也實現不了既定的培養目標。③實踐指導缺乏系統性、規范化和專門化,沒有相應的反饋機制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實踐需求以及具體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指導往往是以零散的咨詢與回應為主。④實踐領域過于狹小,甚至是嚴重缺乏,無法體現行政管理專業的特色,使得學生所學到的理論與實際行政管理領域的各種情境相脫節,局限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和理解應用。⑤實踐目的不明確,或單純定位于實踐任務的完成,在整個實踐教學活動中忽略了對于學生專業認知、工作能力、社會適應度、服務與責任意識以及公共性創造性的過程培養。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從地方高校的角度來看,引入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改變自身發展困局、提升其競爭力有其必然性和積極意義,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地方高校基于地方需求和自身實際創造性地開辟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及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路徑。對于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而言,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與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與重點大學錯峰定位。轉變及更新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觀念,確立因應地方社會發展需求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創新型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目標,打造獨特的專業人才競爭優勢。這是高校教育多元化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才的培養如果沒有準確清晰的觀念指導和目標定位,就很容易偏離高等教育的意義,也不利于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良性競爭和合理發展。因此,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創新其人才培養模式是手段,關鍵在于其地方性的展現和特色的打造。從培養目標上來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包括:①服務對象的確認,人才培養應為地方、區域及行業服務,并幫助地方和行業解決相關領域發展中的各種專業問題,專業本身才能得到長足發展;②知識技能體系的范疇確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所需具備的多元化復合知識與技能體系包含了包括行政管理專業本身以及政治、經濟、法律、信息技術、文化等領域的內容,其彼此間的主次、銜接和權重須根據實際靈活確立;③人才特色的界定,應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和院校自身條件選擇最能突出人才優勢與競爭力的專業特色領域予以重點培養;④創新點的構思,要注意人才獨立人格及公共意識的培養,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應有所側重。
2.專業建設上體現特色化與差異性。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應緊緊圍繞其創新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展開: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按照‘先進、有用、有效’的策略原則,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課程體系提的針對性與系統性。課程設置應能反映專業領域內的新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新要求,賦予所開課程以擴展性,注重從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提升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素質和職業能力。具體而言:①從實際出發進行課程設計,要考慮地方特色與實際需求,同時還需兼顧院系軟硬件方面的實際情況;②深入了解教師、學生、就業領域相關人士對與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認識和需求進行課程調整;③合理配置專業課程與擴展性課程的比例與權重,加強課程間的銜接與對應;④對于公共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培養,應貫穿整個課程體系當中;⑤基礎知識打造與實踐能力培養并重,學時分配應注意理論理解過程與實踐操作過程的交叉;⑥學時設計應結合學生實際靈活變通,實際操作時應對能夠幫助學生提升人才競爭力的課程予以傾斜;⑦加大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比重,嘗試“學分互換制”,滿足學生在個性化學習與發展方面的需要;⑧課程考核形式的多樣化設計,重在考查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及相關技能的理解掌握與應用而不是簡單的記憶;⑨利用學校及院系已有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性強的短期培訓課程,幫助學生掌握特定的諸如創造力、影響力和規劃力等方面的有利于人才優勢形成的能力。其次,改革現行的教學進程。在教學進程的實際上,注意不同知識點在學時上的具體安排,實踐中可根據學生的反應靈活調整教學進程學時的設計,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配合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成長。在教學模式上,可嘗試多元化的方式,擺脫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弊端,采取互動提問式教學、集體討論式教學、實地觀摩式教學、情景模擬式教學、研究指導式教學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考能力,積極參與到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創造、自主學習以及自動思考的習慣,激活其學習動力與個性思維。從教學溝通角度上看,須建立起常態化、穩定性、可靠性并存的教學溝通機制,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掌握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掌握情況以及學習需求,能夠根據學生以及同行、領導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而保證行政管理專業教學目標的順利高效實現。在教學資源的利用上,可建立起“一室二庫三會”制度,通過經常性地討論、交流,充分利用已有教學資源、收集和整合他校的教學資源提升整個教學進程的效果。(“一室二會三庫”即:教研室、對內專業交流會、對外專業交流會、課件庫、試卷庫、案例庫。)再次,構建行政管理專業的實踐平臺。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創新型行政管理人才探索與發現、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它是學生將感性習得的專業知識與理論轉化為理性操作的必要環節,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教學環節,也是學生創新精神、合作精神、社會適應力和公共意識培養最理想的途徑。因此,就地方高校而言,要開辟行政管理專業實踐領域教學的新路徑,就必須:①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對已有課程進行實踐環節的設計,并創新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以實踐績效為主對學生的實踐過程和結果進行考查;②加強實踐指導,建立系統化即時反饋的指導溝通機制,對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困惑予以幫助與開導,幫助學生提升對社會的適應力;③開展專業實踐必須要有針對性,針對行政管理專業知識體系中所包含的技能應用的領域、針對學生個性發展、興趣體現及能力鍛煉的領域、針對提升學生公共意識和自我管理的領域,創造性地實施實踐教學;④建設有專業傾向性的實習基地,從培養創新型行政管理人才角度出發開辟和打造專屬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實習領域,地方的選擇可傾向于一些優秀社區、地方特色公共事業單位或企業等;⑤合理設計實踐教學的時間,本著不影響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和學生在就業招聘、考研、考公務員的準備等為原則,可以考慮提早安排或分階段進行,重在取得一定的實踐效果;⑥加大實踐教學的“軟投入”,在“聘請有關專家、公共管部門人員作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到公共部門參觀,建設實踐教學基地,購買實踐教學軟件等均須大量的資金投入”,且直接影響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效果;⑦實現實踐形式的多樣化,除了專業實習之外,還可以通過扶貧支教、擔任駐村干部、國情考察、加入志愿組織等形式,幫助學生發揮自身特長與專業優勢,提升其專業素養和公共服務意識。
3.合理打造教師團隊,強調教師的職業素養。不論是什么專業,教師在學生專業學習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有時候甚至可能是關鍵因素。對于行政管理專業而言,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公共意識是和其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并重的。因此,打造一個具有高度責任心和公共服務意識的、高職業素養的專業教師團隊,對于培養創新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至關重要。從地方院校來看,打造這樣一個專業教師團隊,必須:①從長遠出發進行教師隊伍的構建,注重老中青的比例安排,注重高中低職稱的權重安排,具體的結構須從學校與院系實際出發合理配置;②合理安排教師團隊的教學分工,既要滿足教師的個人興趣特長要求,又要綜合考慮整個團隊的教學平衡;既要實現教師與課程的對應,又要保證課程擁有充分的教學力量;③強調教師的職業道德與職業修養,強調教師的公共意識,這直接關系到其對教育過程的投入程度和實際產出,是影響人才道德觀、自律性以及責任心培育的一個重要潛因;④建立常態化多樣化的教師考核機制,通過考核促進教學,幫助教師不斷提升其教學能力和專業認知;⑤關注教師教學與科研的搭配與結合,以梯隊式成長的方式實現教師隊伍在教學與科研方面的共享、共贏和共促;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技能,擴展教師的專業領域認知,實現教師個人及團隊的持續性成長。
4.專業特色的地方性體現。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精神來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其地方性,選擇具有特色的人才面向區域、領域,打造屬于地方院校的專業特色,以形成人才輸出的特殊優勢,打造人才的特殊競爭力。實現這一路徑的關鍵在于:①確定人才服務的面向區域。以惠州學院為例,惠州學院政法系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是往哪里輸出?是以惠州地區為主,還是以深莞為主,還是以珠三角為主?只有確定一個具體的人才輸出區域,才能有針對性地根據相應區域的特點設計人才培養方案。②確定人才輸出的領域。行政管理是一門面向很廣的專業,除傳統的政府部門之外,其人才輸出幾乎囊括了公共部門、非營利組織和私人部門各個領域。但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將特定專業的人才輸出定位在多個領域很難體現其人才的競爭優勢,最終結果就是這些地方院校畢業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什么都能做也什么都不能做,就業形勢很尷尬。因此,給人才輸出確定幾個能夠發揮專業特長和競爭優勢的領域,對于地方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而言意義重大。地方院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輸出可選擇的領域是基于對其人才面向區域的了解而定的。以惠州學院為例,如果是選擇為惠州地區輸送行政管理人才,那么其人才輸出領域的選擇可以社區管理、城管部門、民營企業為主。③在人才面向區域和輸出領域確定之后,就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有針對性和傾向性的設計,在課程設置、師資結構、教學環節以及實踐方案等方面作出適應人才面向區域發展和人才競爭力形成的安排。④構建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或外包部分公共部門的具體事務,或深入社區,或直接成立一個志愿性組織,由地方院校領導牽頭,專業教師帶領,學生為主體通過具體業務實踐實現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既定目標。當然,這一舉措最大的困難就在于資金資源的獲取與人力方面的整合難度相當大,因此,僅作為一種構思提出。在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環境日趨復雜、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的今天,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個專業的建設、生存與發展都必須綜合考慮現實環境條件的制約與契機,開辟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生存發展之路,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這樣一條新路徑。但即便是同一條路徑,也有不同的實現方式。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創造性地從地方性出發,深入分析和了解所處區域和地方的特點與人才需求,深入挖掘專業領域內可以開辟新思路人才培養點,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勇于創造的魄力打造地方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生機與發展潛力,培養出具有地方特色與特殊競爭力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