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國家文化安全保護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現狀
國家文化安全研究,大致從概念界定、文化安全現狀、我國的應對措施、外來文化對我國文化安全的影響以及文化安全與國家軟實力構建五個角度展開。本文主要涉及前三個角度,故本文重點關注前三個角度的研究現狀。國家文化安全概念界定。喬納森•弗里德曼認為,文化安全是建構自我認同的自由。劉躍進認為,文化安全的本質是一個國家文化傳統的保持與延續,實質是國家社會特征的保持與延續,關鍵在于文化的先進性。國內學者對我國文化安全現狀基本達成了一致。認為我國國家文化安全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一是國際上政治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二是國內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淡漠。很多學者提出了保護國家安全的措施。包括積累文化勢能;增強文化的創新能力;增強文化傳播力;推動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克服對西方文化的依賴;提高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影響力。
2國家文化安全的具體內容
本文認同劉躍進對于國家文化安全的定義。筆者認為,國家文化傳統主要包括民族自豪感、語言思維習慣、知識觀念體系、制度法律、生活方式、吸納創新能力等六個方面。民族自豪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每一個華夏子孫都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自豪,這樣的自豪感有著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對于國家文化安全意義重大。文化自豪感所形成的巨大的凝聚力,在潛移默化中抵御文化入侵與內部異質文化的顛覆與侵蝕。語言和思維習慣。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工具。語言與文字相輔相成,共同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思維邏輯。文化入侵往往從語言滲透開始。所以,保護好本民族的語言是保護本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徑。知識觀念體系。各民族生存地域、經歷、發展狀況的差異,形成了迥異的民族知識觀念體系。民族特有的知識觀念體系得不到保護,就會喪失了區別于別文化的特質,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理性。制度與法律。各民族根據生產關系,在觀念體系影響下,逐步產生出獨特的制度與法律。制度法律體系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如果采取了不適當的制度體系,則會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深刻體現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傳統中國的家族聚居、建祠堂、祭祖先、慶佳節,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重倫理、重家族、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特征。這也是中華文化區別于他文化的表現。吸納創新能力。吸納創新能力事關民族文化發展與壯大。一文化能否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能否更好地吸納其他文化中的優秀資源為己所用,往往成為該文化發展走向的標志。
3外來文化侵略與內部文化顛覆
一般來講,國家文化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來文化入侵;內部文化顛覆。外來文化入侵的典型形態是文化帝國主義。席勒和薩義德從不同角度批判了文化帝國主義。盡管有時并非強勢文化國家有意為之,文化入侵往往使弱勢文化失去傳承的合法性,使弱勢民族喪失自我。一些在強勢文化看來是正確、合理的原則,往往是弱勢文化的獨特成分。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原文化的獨特性逐步喪失,對其社會、生活造成巨大沖擊。當然,對于外來文化影響,要善于甄別,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要堅決清除,有益于我的合理成份則要合理借鑒。內部文化顛覆常與外來文化入侵相輔相成。當弱勢民族遭遇民族危機時,會放棄文化顛覆危險的警惕而大力引入所謂的先進文化,進而迷失自我,隨之而來的便是自我文化滅亡。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明傳承了下來,而其它文化則在遭遇外來文化滲透時喪失了自我的獨特性。就我國而言,這兩方面的威脅均存在,需要我們關注。
4國家文化安全保護措施
保護國家文化安全意義重大。就此本文提出五點保護措施。增加對外部了解。我國對世界的了解還不全面。只有增加對外部世界的了解,才能以自然、合理的心態去面對外來文化。發展生產力。經濟建設是我國政策的主要著眼點。當基本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都得到滿足,人們才不會以弱勢心態審視外來文化,外來文化就喪失了入侵的合法性。發展傳媒行業。傳媒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媒介,也是保護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在衛星通訊、網絡建設等領域所取得的突破,為我國傳播媒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要擁有足夠強大的媒體來擁有我們自己的聲音,來維護文化安全。重塑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人的選擇。如果將外來文化塑造為有價值的,那么人民自然會鄙棄自身文化。合理重塑民眾的價值觀,增強自身文化的號召力與凝聚力,民眾就會自覺接受本民族文化,維護本民族文化的安全。建構民族自信心。建構民族自信心需要物質、精神、文化全方位開展。物質積累是基礎,強大的綜合國力是必要保障。我國應該我國綜合實力,樹立民族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凝聚力與向心力,中華文化安全也就不成之為問題了。
作者:馬蕭蕭單位: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