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基礎教育階段教體結合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體結合”新思路下,在教育系統統一管理下,因為教育部門明確認識到了肩負的重任,才會把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必然不會使學生因為參加課余訓練而荒廢學業,也因為教育系統統一的管理,才使得課訓學生因訓練或是競賽掉課后有專人補課成為了可能。這樣,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使他們得以在今后獲得社會競爭力。而且,文化知識的學習使他們在訓練比賽中更能清晰地理解教練的意圖。
1使“普及”與“提高”落到實處
數量是質量的保證,有研究表明,培養1名世界級的運動員必須有10名國家健將水平的運動員,而要有100名有培養前途的青少年一級運動員,就必須有1000名本專項的優秀青少年運動員,這稱為“十進制”訓練選材網。美國“NBA”取得的成功也表明這個道理。有人統計,每5000名參加正式訓練和聯賽的學生、半專業運動員才能產生一名NBA球員,按NBA360人計算,那么美國各年齡段參賽和在訓的男運動員應有180萬,是我國目前全部在訓隊員的50.7倍,這就是美國成為“籃球王國”的根本所在。而且,“普及”與“提高”還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因為通過學校培養的學生運動員在大型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可以帶動其他學生參與運動的極大熱情與積極性,這種良好的校園運動氛圍又會激發學生努力提高運動成績,樹立遠大理想。
2有眾多懂業務肯鉆研的體育教師可以成為教練員
雖說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所遵循的規律和方法不同,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小學的課余訓練是指學生學習必要課程之余從事的運動訓練,有它自己的特點與規律。東德學者研究表明,7~14歲是學習動作技術最快的時期,而我國學者也提出過“早期專門化訓練”,可以認為在初中、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階段應該是以學習運動專項中的技術動作為主,而這必須是以教學形式來完成,我們廣大的體育教師是這方面的行家,可能會比體育系統的教練員們更有耐心、責任心與童心,而且一般也都有一定的運動經歷和運動感受,再加上體育系統組織的相關培訓與自我學習、提高,會使體育教師在課余訓練中得心應手、如虎添翼。
目前,有學者認為經過“大中小學一條龍”業余訓練體系的運動后備人才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最佳的后備人才來源。因為我國中小學學校課余訓練還不能夠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高校往往“曲線救國”,招收退役專業隊隊員甚至是現役國手。綜觀世界,體育強國與大國的體育人才主要是學校培養的,喬丹、劉易斯等出自學校;NBA至今只有3名本土球員未在大學打過籃球;前蘇聯在解除400多所少體校和競訓中心后,大部分教練員安排到學校,在新體制下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訓練基地。所以,我們認為只要掌握運動訓練規律,學生運動員也能成為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值得欣喜的是,有關人士透露,下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將由教育部組隊,由真正的學生運動員參加。當我們定位于把學生運動員培養成為專業運動員或職業運動員時,為安置退役運動員、為運動員文化水平低等困惑的現狀將會不復存在,那么我國競技體育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時期將會到來。
3基礎教育階段“教體結合”新思路可持續發展的困難
3.1新思路中教育系統領導下的“課余訓練網絡”是一個新生事物,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校,如何合理地安排、管理,是一個要妥善解決的問題。這個必須依靠實踐來逐步完善,我們不能期望它的介入,立即解決現階段“教體結合”下產生的所有矛盾。
3.2參加課余訓練的學生,特別是進入初、高中后學生運動員的劃分班級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單獨編班,如果處理得不好,這些學生以及科任教師會不自覺地產生“運動成績第一的錯誤認識”,也因為這樣,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家長、學生放棄參加課余運動訓練的機會,曾出現過這樣的例子,一名運動成績、學習成績都很出色的學生被一著名高校作為高水平運動員特招,因其不想背負“特殊生”的身份而拒絕,自己考入該校后,學校仍希望該生參加高水平運動隊,但要編入該班學習,又遭拒絕;劃入常規班級,不可避免地因為訓練、競賽而掉課及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習,當然,通過學校的協調和科任教師的責任心驅動,可以在掉課后,安排時間統一補課甚至是平時就有意識的對他們加強輔導與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這樣可以使課余訓練對學生的影響將至最低,同時,這批學生還能夠充當各班的體育骨干,增強各班的活力。所以,我們傾向于劃入常規班級的這種做法。
3.3廣大體育教師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目前很多地方對體育教師提出“思想素質好,既能上好體育課,組織好課外活動,又能獨立帶好一個運動隊”的要求,可是體育教師的周課時一般是14節以上,多的更達到20節左右,再進行課余訓練,他們所付出的辛勞是可想而知的,而且所得到的津貼也是很少或是無償的,再加上職稱評定時所帶運動隊的成績并不能夠與教學成績同等對待等,影響廣大體育教師進行課余訓練的積極性。
4基礎教育階段“教體結合”新思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對策
4.1保障體系
保障體系應該由政策與規劃、經費提供、教練員落實、運動員選材等幾個方面組成。教育、體育系統應該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政府的政策驅動,使教育系統把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任務真正落到實處,樹立主體意識,制定課余訓練的管理制度與扶持政策,如《學校課余訓練評估指標》等;體育系統也要轉變位置,增強服務意識,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教育系統“課余訓練網絡”的建立與近、遠期合理規劃,對體育教師進行選材、訓練、競賽方面的種種指導與業務培訓,并且選派、推薦優秀教練員到有關學校直接參與課余訓練。當然,有些地區已經實行教育局與體育局合并,從“教體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來是一個很好的決策。訓練與競賽經費的提供的來源:首先是國家對運動訓練的投入應該向教育系統傾斜;其次是學校正常的體育經費與專項訓練經費;再次體育彩票的收入應該劃出部分作為課余訓練經費;最后是隨著運動水平的提高可以找到企業贊助。選擇具備教練能力和資格的教師擔任教練員。通過人事制度、獎懲制度的改革,提高他們的工作責任心。建立項目中心組,由中心組提出該項目的多年系統訓練規劃,定期進行體育專項技術研討與專題講座。有選擇地選派青年教練員參加體育系統舉辦的教練員培訓班,適當引進體育系統高級教練員。目前,教練員(包括體育系統的教練員)科研水平難以保證選材的科學性,教育系統應該與體育科研機構合作,逐步建立健全選材機構,配備必須的兼職(專職)人員,加強組織性,整體作戰,形成科學選材網絡;建立系統性,逐步建立運動員選材和身體機能的各種數據庫,進行資料的有效積累;根據實際,建立各項目各年齡層次的選材標準。
4.2學訓體制
應該樹立“輸送育人”的意識,各縣、市以體育傳統校或教學質量好的學校為中心,輻射到周邊學校以及符合自身優勢與發展規劃的學校,形成各個運動項目的課余訓練網絡,由中心組制訂多年訓練計劃,加強中、小學間課余訓練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學校、科任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效率,確保合理的訓練時間,而教練員也不能以訓練為由占用學習時間,如果由于競賽耽誤了學習,教練員應該在賽后騰出訓練時間,請他們及時給學生補上落下的課,協調處理好學、訓時間上的矛盾,而在思想教育問題上,更是應該各方面協同一致,不能放松與輕視。建立以運動成績、文化水平、思想狀況等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保證學生運動員都會受到良好的正規教育。
4.3競賽體制
全運會應該允許教育系統以行業體協的名義參賽,這樣,一定會帶動中小學課余訓練的發展。各縣市應定期分項舉行優苗賽、達標賽、選拔賽等形式多樣的網絡學校間的競賽,在參加省、市等上級中小學體育競賽時,以課余訓練成績突出學校的名義組隊,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協調,可以在課余訓練網絡的學校內抽調出色的學生運動員參賽。同時,競賽時還應該拒絕專業隊運動員的參加,激發學校教練員的訓練熱情。
4.4激勵機制
教育督導評估、考核時,應該對課余訓練成績顯著的網絡學校予以關注;對按規劃進行課余體育訓練的學校給予必要的經費資助;對項目成長性好的學校給予重點扶持;對成績突出的學生可以建立制度,達到一定的綜合評價水平后直接安排到中心學校,便于進一步的提高與輸送,并且應該與高校接軌;對教練員制定的相關政策,降低帶隊教師的課時數,職稱評定與課余訓練實績掛鉤等,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措施,促進課余訓練的良性發展。
5結語
基礎教育階段“教體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說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來進行關注,本文所指的新思路只是針對原有弊端所提出的一種舉措,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去有效實施,還面臨著很多實際問題需要去思考、探索,這樣才能保證奧運爭光計劃的落實,保證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
作者:楊浩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