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職語文人文精神教育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語文人文精神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職語文人文精神教育

摘要:五年制高職培養具有一定職業能力和跨職業、跨崗位的關鍵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型人才。關鍵能力中的社會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五年制高職教育一定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語文教育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教材建設、寫日記隨筆、課前演講、作文訓練和文學審美教育等途徑實施五年制高職語文人文精神的培養工程。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語文教育社會能力人文精神途徑

五年制高職是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種教育形式,培養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結構,具有一定職業能力和跨職業、跨崗位的關鍵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型或技藝型人才。五年制高職培養對象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其中的社會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社會行為能力。社會能力強調在職業活動中對社會的適應性,重視從業者應具有積極地人生態度,社會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而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人本精神,培養人文精神就是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1996年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了現代教育由四大柱支撐的現代教育觀念,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指出“教育應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情感、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可以這么說一個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即一個身心、智力、情感、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得不到發展的人在現代社會中就難以立足。要學會做事先要學會做人,否則就難以與人共處,就難以生存。因此五年制高職教育一定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語文是基礎性的人文學科,人文精神是語文的靈魂,五年制高職語文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五年制高職語文在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從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看,其情況令人擔憂。現在的五年制高職生,學習基礎較差,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從小養成了為所欲為,唯我獨尊的不健康心理,不僅社會觀念淡漠,連起碼的家庭觀念也很淡薄;缺乏關愛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自暴自棄,行為偏激,走上極端。基本的人文精神的缺乏,也導致這些學生學習漫無目的,缺少穩定持久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學習成績下降。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學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體認,他們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常常不得要領,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頗。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職語文教育沿襲傳統思路,過分強調語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時還要強調語文要為專業服務,有時課時也得不到保證,人文精神的培育無暇顧及。因此,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現狀、素質教育的需要都在呼喚語文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更要承擔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

結合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和學生的實際,五年制高職語文教育實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五年制高職語文教材要體現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學的抓手,課文是學生閱讀訓練的重要平臺。五年制高職語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設。語文教材所選篇目,既要體現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又能充分體現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師借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這方面,我國古代的蒙學教育實踐和臺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材的選編思路可資借鑒。

自周秦至清末,三千年的蒙學教育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語文教育經驗,編寫出了大量的文質兼美、適于教學的蒙學讀物。其中有南朝周興嗣所撰寫的《千字文》;唐代的《太公家教》和《兔園冊》;宋代的《三字經》;清代的《弟子規》;《增廣腎文》等著述。這些蒙學教材包含了儒學思想綱領,充滿了宏富的人文精神。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記誦、切于日用,因而流傳時間久,范圍廣,影響甚深。它們大都由大學問家或文學家所撰寫,不僅思想性強,而且字字璣珠,富有節奏,具有較強的文學審美價值。以《三字經》為例,開首便說:“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時鮮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見聞”的價值標準,又借典故加以強化:“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三字經》把“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這一段話作為整個為學過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顯示讀書做官對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義。《三字經》還體現了為了實現理想,必須珍惜韶華,克盡求學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若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即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同樣臺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材選材也注重傳統倫理道德對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立高遠之志、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勸學惜時、勤學好問放在重要地位,讓學生從小在飄揚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旗幟下成長,長大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比如在孝敬父母方面,《國文》教材選了論語論孝選。它告訴學生們為人盡孝第一,要做的是要將孝心和孝行合一,對父母長輩不但要做到口體的奉養,更要盡內心的虔誠;其二要做到的是對長輩要和顏悅色,要順心、恭敬;其三要重視孝道的實踐,對老人做到生前孝養,死后厚葬、祭禮。《國文》教材還精選了一些有關孝道的精美散文供學生學習,如《母親的教誨》《背影》等。這兩篇文章雖不是從正面談個人的孝道,但它為我們展示了父母對兒子深厚的愛和期待,讓千千萬萬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父母如此無私的奉獻著自己一生的愛,我們該怎樣回報?為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為學生樹立一個孝敬父母的榜樣,于是教材選了《王冕的少年時代》。課文說的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為減輕父母的負擔,到鄰家放牛,主家如果將臘肉、熏魚給他吃,他便拿塊荷葉包回家孝敬母親,他節省每日的點心錢,到學堂買書自學,還利用放牛的時間每日勤奮的畫畫。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淺出,闡釋了為人盡孝的道理,宏揚了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層面。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作贅述。

現行的各種五年制高職語文教材基本脫胎于部編普通高中的語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應該增選人文精神濃郁的文學作品等名家名篇。因為統編教材有滯后性,各校也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時代特點和本地的人文資源編寫校本教材作為補充,對教材中已經選用的較能貼近學生實際且又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的篇目要作充分挖掘。

二、寫日記體隨筆自覺呵護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經常性對學生曉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導學生進行經驗的解釋和喚醒。荀子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對自己言行反復的的省察、反思來實現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們也應該要求學生每天審視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是否有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并且把內省的結果,寫成日記體隨筆。這樣做至少有兩大作用:第一,學生養成了內省的習慣,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養,可以不斷的修正自己的人身軌跡,使自己得以健康的成長。“內省”也就是“道德長跑”,(教育家魏書生曾將寫日記稱作為“道德長跑”),可以不斷的引導學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約束、鞭策自己。老師用的方法是日積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覺的守護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壯成長,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達能力。每天將自己的思考結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隨筆表達出來,一個月可以練筆一萬五千字,一年下來也有十八萬字左右。熟能生巧,堅持練筆,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大大提高。

教師在指導學生“道德長跑”的過程中。要善于做一個領跑人,對日記體隨筆的內容可有意識的作一些指導,根據班級的情況,學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和人文精神的不同層面設計話題,讓學生圍繞話題開展討論,有的話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多寫幾篇,分幾天寫,讓學生有一個體會和思考的過程。比如“談責任”這一話題,就可以分為“我們應對父母負責”、“我們應對老師負責”、“我們應對班級負責”、“我們應對自己負責”等。這樣一個人應有負責精神的理念就可以分解為幾個層面條分縷析,深入思考,會深入人心;有時一個題目可以在不同階段反復的寫上幾次,把學生在不同階段對同一問題的思考軌跡記錄下來,看看學生思想的演變和提高的過程,這對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走向成熟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談“學習的樂趣”,可以安排學生多寫幾次。讓學生不斷發現學習中的快樂,由淺人深,由現象到本質,最后由衷的感受到學習真的充滿樂趣,從而達到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境界。

對學生的隨筆,老師可以定期查閱,發現談得較好的佳作,可以讓學生宣讀交流,這樣學生之間思想上可以互相影響,其實學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響比老師說教好得多;語言表達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過有一點要向學生說明,這樣的隨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日記,沒有個人隱私的成分,拿出來交流是相互學習的需要,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顧忌,應該放手去寫,放膽去寫,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可以爭論,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語文學家、教育學家黎錦熙曾經說過“日札優于作文”,當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就大力提倡師生共寫隨筆。事實確實如此,作文訓練量畢竟有限,而且有種種限制,“日札”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寫,不必一本正經。這種道德長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覺呵護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長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課前演講培養人文精神

為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許多語文教師都要讓學生進行課前演講。我認為,這種演講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機,應加以充分利用。

筆者在指導學生演講的過程中,對學生演講的內容作了導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宏揚。為了選擇合適的內容,平時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思維素質等方面有啟發教育意義的材料(主要是剪報),讓學生在演講前隨機抽取,準備一段時間,然后圍繞所給材料演講,其他學生聽后可以評述,老師再相機點撥,效果較好。比如一個學生抽到一個故事:一個科研小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備不堪,尤其令人沮喪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彌留之際,老教授托付給眾人一個小木箱說:“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們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給院領導!但誰也不許在交給領導前將其打開。”眾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為力量,終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滿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開,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塊。經過思索,同學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給眾人一個任務,一個美麗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臨終囑托。科研小組的成員就是在這一美麗而神圣目標感召下,才產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個人必須要有遠大的目標,美麗的向往,目標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處,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經過評述、點撥,大家達成共識:一個人立志高遠,有了奮斗目標,才能激發生命的潛能,才能產生奮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則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繹一個道理。通過演講,學生們體驗了寬容忍讓、自尊自愛、自強不等人生哲理。

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不能簡單的用概念來解釋概念,而心須給出一個意義在其中得以顯現的情境,讓學生找到人文精神的感覺,進行心靈的體認。一則生動的故事,一段別開生面的材料都是老師給定的一個能產生意義的語境。一個學期幾十次演講,學生可以進行幾十次的體認,幾十次靈魂的熏陶和洗禮,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培養。

四、作文訓練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蘊,寫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難設想,一個心浮氣躁,不近人情的學生能寫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與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對人文精神感悟較深者。頭腦沒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體察文題和材料中的思想。

某省會考有一道給材料作文題:根據《中國婦女報》報道,在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讀書的李祥華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說他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勤工儉學活動,承包了清洗廁所的工作,每月可得160元的報酬,讓父母每月少寄一些生活費給他,讀了兒子的信,父母感慨萬分。考生根據以上報道寫一篇議論文。

無論從大學生此舉的動機還是結果看,都可以判定這是一種孝敬父母的行為,具體體現在對父母的理解體諒上,這是議論的最佳角度,但是有65%的同學選擇了自立自強作為主旨。為什么這些同學對材料中已明確交代的該生的出發點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的話熟視無睹呢,除了審題不精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認識到李祥華之舉是一種孝敬之舉,其根本原因是他們的心目中不存在孝敬的觀念,故不能產生共鳴。

要學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們的思想武庫中裝備這種思想,腦海中從來就沒有感受過這種思想,作文時怎么能憑空產生這種感悟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要洞察題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須是一個“仁者”,我們語文老師有責任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用人文精神武裝的“仁者”。結合學生的實際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讓學生著重掌握以下四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為若干“小道理”逐一訓練。

1、修身之道:立志高遠,愛國情懷,奉獻社會,助人為樂,孝敬長輩,知恩報恩,遵守公德,誠實正直,虛懷若谷,寬容大度,勇于改過,節儉樸素,嚴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奮學習,嚴謹治學,磨煉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強,把握時機,善于借鑒,勇于創新。

3、生活之道:遵紀守法,反對迷信,保護環境,結交良友,學習有方,心理健康,瀟灑幽默,盡心盡責,惜時守信。

4、思辯之道: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綱挈領,因小見大,相輔相成,物極必反,新陳代謝。

每次作文,圍繞其中一點,體察感悟,抒寫真情實感,絕對不能空發議論。只有聯系生活實際,有感而發,這些思想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與寫日記和演講相比,用作文訓練的形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強且系統有序。

五、文學審美體驗人文精神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感是人文精神的基石,一個人精神世界擁有積極的美感,就會產生一種樂觀進取精神,就會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增強自信心。

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審美教育的實施過程,語文教育應發揮學科優勢,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語文教育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就是文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在文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懂得一些文學基本常識,更要引導、點撥學生感悟作品。學生通過閱讀(誦讀、默讀,進而涵養、浸淫)文學作品與作者對話,從而獲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體驗。閱讀作品的過程是學生言語活動的經驗、審美心理不斷積淀并組織內化為語感和美感的過程,也是學生語文素質、人文素質不斷得到提升和充實的過程,同時也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斷發展的過程。學生可能站在新的起點,運用新的視角沖破已有的審美定勢和定論,想前人之所未想,見前人之所未見,獲得新穎而獨特的體驗和見解。教師應該因勢利導,絕不能照本宜科,扼殺學生的創見。

作家王蒙受聘擔任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在授職儀式后的演講中,他指出:“一個懂文學的人比不懂文學的人感情世界要更為豐富多彩,心理結構亦更加完善,通過文學閱讀,人們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調節自我的心理素質。”

語文教育的實踐和王蒙的話都表明了閱讀文學作品對培育人文精神有著獨特的、巨大的,無法替代的作用。

過去我們對語文教育中的文學教學重視不夠,效果不佳。學生不知道讀什么書,怎么讀書,有的高職生甚至還在看低幼學生看的卡通連環畫。更多的學生根本就沒有閱讀的興趣,也不安排閱讀時間,其結果,不少學生睜大了眼睛卻發現了不美,成了“美盲”。有的專家甚至痛心地感嘆:“現在學生已經沒有夢想,連做夢的興趣沒有,他們想象的的翅膀被剪掉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品位不高,心理不健康,缺乏人之常情,這一切直接影響了他們今后的生存和發展。

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文老師就是要在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培養美的情操。語文教師都應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的使者”,帶領學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也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是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應該以大語文的眼光審視我們周邊的人文資源,拿來為我所用。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地處有蘇州的西湖之稱的石湖風景區,其中有極其豐富的吳文化旅游資源,我們就帶領學生開展石湖風景區旅游資源的調研考察活動,走近“拜郊臺”“吳長城”“越城”聆聽吳越春秋的歷史回音,走近范成大、姜夔,吟詠《四時田園雜興》,品賞《暗香》《疏影》,走進石湖去領略湖光山影的美景,走進我們所處的人文環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美,體驗美,接受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帶有地域特點的人文素質。

當然,五年制高職語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途徑還有很多,作為五年制高職的語文老師可以利用沒有類似高考緊箍咒等制約的有利條件,大膽創新,在課堂教學、學習評價、語文實踐等方面積極開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潘慶玉.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2000(03)

[2]王蒙.人文精神問題偶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

[4]雅克·德洛爾等: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田慶國,李曉靜等人格教育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陶友華(1956-),男,江蘇啟東,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級教師,主要從事高職語文教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鹿泉市| 宣武区| 金乡县| 伊吾县| 曲阳县| 湄潭县| 彩票| 五台县| 丽江市| 博野县| 招远市| 吴桥县| 泗水县| 姜堰市| 马龙县| 黄大仙区| 通渭县| 青岛市| 屯门区| 临朐县| 永清县| 信丰县| 获嘉县| 合山市| 偃师市| 买车| 称多县| 牟定县| 平定县| 合作市| 邢台县| 信宜市| 专栏| 洛隆县| 都兰县| 河北区| 邵武市| 永兴县| 平陆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