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善于提問下的語文教學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師道尊嚴,即學生畏于教師的權威而不敢提問。學生擔心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是錯誤的,而受到教師的批評與同學的諷刺,于是在諸多心理顧慮下即使有問題也不敢提問,從而逐漸失去了提問的激情與動力。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學生只有在緊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表達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的諸多心理顧慮,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將學生視為平等的學習主體,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多關心學生,與學生多溝通、勤交流,以拉近師生距離,讓教師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使得傳統教學中師道尊嚴的對立師生關系得到有效改善,讓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敢于質疑,善于提問,并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言論,從而為學生構建和諧、融洽而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
二、激發學生求知欲,讓學生樂問
烏申斯基提出:“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學生對學科學習不感興趣,沒有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究欲,學生就只能是被動參與、消極對待,不要說自主地提出問題,就是對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懶于參與,惰于思考。說到底就是缺乏對認知對象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條件,以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以提高學生教學參與度,讓學生展開積極思考與思維,以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樂于提問。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中職生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講究教學方法與技巧,以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強烈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真正地將問題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樂于提問,提出更多的問題。如交互式電子白板兼有傳統黑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雙重優勢,具有特殊的圖像處理功能與演示功能。我們可以將其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將那些靜止枯燥抽象而又極富內蘊的文字轉換成直觀的畫面、逼真的場景、動聽的音樂。這樣不僅能夠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激起學生對認知對象強烈的求知欲,而且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知識與生活來展開主動學習。這樣更能將學生帶入“憤”“悱”的狀態,從而讓學生愛上探究,樂于提問。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問
中職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生活閱歷,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是自主提問能力尚有欠缺,大多學生只能是依舊文字表面來提問,而并不能真正地深入文本。正所謂“以問啟問”,我們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設計疑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思維,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使學生發現更多的問題。
1.問題要貼近學生實際學情。所設計的問題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得學生通過主動探究來解決問題,進而發現問題。如果問題過于復雜,脫離學生的學情,那么學生容易望而生畏,而降低學生的探究熱情,也不利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為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切實考慮到學生的基本學情,加強問題的針對性,以引起全體學生的共同關注與探究。
2.問題要富有開放性。封閉性的問題只能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固定的條框內,而無法激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利于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而富有開放性的問題則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從而引發學生的想象,使得學生能夠以文本為依托,立足文本又脫離文本,能夠真正將文本與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才能提出更多富有個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來。
四、指導提問方法,讓學生善問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僅僅是敢問、愛問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方法與技巧,會問、善問。當前學生的提問大多只是憑直覺隨意發問,提問思路不清,問題價值不高,這是制約學生問題意識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總結規律,讓學生掌握提問方法,這樣才能提問思路更明確,更富探索性。
1.讓學生學會預習。“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睂W生的學習中也是如此。預習在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要讓學生學會預習,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通過預習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產生初步的問題,從而為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學習打下基礎。
2.讓學生展開合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將教學安排得滿滿的,而是要適當地放慢節奏,為學生的合作學習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提出自己在預習中所產生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與討論來解決這些問題,然后通過進一步的思考來提煉與整理出有價值性的問題,在全班展開討論。這樣通過不斷的思考、交流與討論,可以讓學生不斷地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到發現新問題與解決新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全程參與到思維過程與探究過程中來,從而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提問技巧,提出更多富有價值的問題來。
作者:張曉英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第二篇
一、讓學生敢于提問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并不是沒有問題,而是有了問題往往畏于教師的權威或是怕提的問題不好而受到師生的嘲笑而不敢提問。正是在這種的消極心理的作用下,愈怕愈不敢問,課堂上逐漸就沒有了學生提問的身影。那么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消除學生的負面心理,減輕學生的顧慮,讓學生敢于提問。
(一)轉變師生角色以往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處于主要地位,學生處于次要地位,可以說學生就是教師的附屬,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師生處于教與學的對立面上。學生畏于教師的權威地位自然不敢提問。為此我們要轉變師生角色,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與教師是平等的學習主體,是共同的學習主人,以此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以主體身份來展開文本的閱讀,打消學生的心理顧慮,這樣自然就會敢于提問。
(二)鼓勵學生提問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以所謂的教材教參來限制思維,而是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善于挑戰的精神,要讓學生勇于跳出固有的思維限制,能夠真正地將學習與自己的生活與思維結合起來,讓學生置于一個更為寬廣的學習平臺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這樣學生才能不迷信教材與教參,才能產生并敢于發表不同見解,提出更多的問題。
二、讓學生愛上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認知對象感興趣,才能從內心產生喜愛與認可,在這種積極心理的推動下學生會表現出一系列亢奮的狀態與積極的學習行為,會把學習當做一件趣事愉悅完成,當做一件禮物欣喜接受,這樣的學習活動自然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也是如此。試想,如果學生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他們又怎么會樂于提出問題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對語文學科濃厚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讓學生真正地愛上提問。
(一)展現語文教學的魅力,讓學生愛上語文語文具有豐富的內涵,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就文字本身進行講解,而是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工具與手段來向學生展現文字的魅力,語文的魅力,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自然學會也會對提問產生興趣。如圖片與音樂具有很強的渲染與烘托效果。我們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圖文聲像效果,將那些枯燥而靜止的文字轉換成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情境,以直觀的畫面、形象的圖片與動聽的音樂來烘托氛圍,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多種感官上的沖擊,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
(二)給予學生多元的評價,讓學生樂于提問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以對與錯來判定,這樣只會打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學生并不能從評價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以鼓勵為主。提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由不會到會,由淺入深的過程,我們不要只是看結果,更要看過程,不要一刀切,要看學生的個體情況,實施以鼓勵為主,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如某學生原來沒有提過問題,現在能主動提問,雖然問題很膚淺,但是我們要對他敢于提問的精神與勇氣給予鼓勵,這樣他在今后才會更主動地提出問題。只有讓學生真正享受到提問所帶來的樂趣,才能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提問。
三、讓學生學會提問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問方法這是增強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與核心所在。學生只有真正地掌握提問的方法,才能提出更多富有探索價值的問題,不僅得到知識,還能得到技能與能力的整體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方法的指導。如以問啟問。我們可以在一些看似無疑處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這些問題來引起學生的重視,誘發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發現更多的問題。這樣通過教師的巧妙設問,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展開主動的思考與思維,進而發現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遵照語文學科學習規律,讓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學會提問,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真正拿到提問這把打開科學大門的金鑰匙。
作者:趙立紅單位:河北省寧晉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