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訪談節目新聞評論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如今,各種訪談節目充斥了我們電視熒屏,如中央電視臺四套的(中國報道》、湖南衛視的(今日談》等等。其特點通常是主持人以記者的身份在演播室就某一新聞事件或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對
有關人士所進行的訪問談話,是對新聞事實和問題進行深入報道的電視評論形式。電視訪談節目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與訪談的特點緊密相連。
以論說語官為主,充分體現新聞評論的政論性特點
新聞評論的政論性的內涵包括有:(l)闡述對于事物的看法;(2)以說理為主要手段;(3)著重從思想、政治、倫理的角度分析、論述事物。前兩條是新聞評論政論性的基礎;后一條是其核心。政論性特征強調議論的主導作用,強調特定的議論角度。目的不在于還原事物的面目或發生發展過程,而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質,為闡述對于事物的見解和態度提供雄辯的依據。目前,許多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都存在一個相同的問題,即:混淆了電視新聞評論與電視新聞報道這兩種不同體裁的界限,沒有將新聞評論的政論性體現出來,以敘代議,大量與論點無關的畫面和只是把有關的問題接二連三提出來,并不做深入分析的解說詞讓觀眾看完后如墜云里霧里一般,實際上這是與新聞評論的實質相背離的,是個極大的誤區。電視新聞評論也要用概念、判斷、推理的抽象邏輯思維展開論證,是理性論斷的不斷凝聚和升華。
以(中國報道》為例,節目除了有一些比較詳細的新聞與新聞背景的報道,更多的是主持人對權威人士關于新聞事件多方位的分析評論的訪談。主持人以記者的身份把關鍵的問題提出來,然后引出權威人士的新聞分析和評論,將專家的觀點原汁原味地端給受眾。一方面完成了新聞評論輿論引導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受眾有社會化的需要,而人的社會化又離不開對大眾傳播媒介的依賴。因為受眾希望從媒介那里獲得對一些復雜事物的判斷標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演變,許多新事物、新間題涌進了生活、工作領域,甚至與受眾自身的利益休戚相關,這就不得不做出判斷,而受眾的判斷都有一個傾向,即遵循大多數人的意見,也就是大眾傳媒所代表的輿論。所以,大眾傳媒的態度、意見、情感,總是作為輿論代表和體現被當成心理規范而認同??梢?,訪談的政論性特點有極大的受眾市場。
總之,電視訪談充分地體現了電視評論的個性特征:敘述的議論性、議論的政論性、政論的思辨性,用觀點傳播意圖,用觀點影響受眾。
將畫面的具象性與聲音的抽象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電視新聞評論是經電視媒介傳播的,媒介的傳播方式構成了制約其傳播特點的關鍵因素。任何傳播媒介,都包含著兩個子系統:傳播系統和符號系統,他們相互結合,形成了某種獨特的傳播方式。從傳播系統看,電視是非現性的、非實體的、動態的、轉瞬即逝的傳播媒介。‘擁有傳速的優勢,但不利于傳久、傳深。更重要的是符號系統。所有的符號都以,’能指”,即能夠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觀念為條件。但不同的符號遵循不同的指代規律,因此表現功能也有所不同。聲音符號中的言語,遵循約定俗成的規律,與“所指”沒有必然聯系,因此可以脫離“所指”。而畫面言語是對“所指”的直接攀寫,一旦離開“所指”就無能為力。用海德格爾的話說,都決定于“此在同存在的融合”的程度。這里的“此在’,指符號所表現的存在,它與實際的存在可能吻合,也可以不盡吻合或不吻合。所以,如何運用語言、聲音、圖像等多種符號,發揮他們相互配合的作用,實現恰當、得體地表達意思—事物和觀念的目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圖像具有具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因而也更富有感官沖擊力和感染力,但由于不能脫離“所指”,既難以表現消逝了的事物,也難以有效地表現抽象性的內容,聲音則恰恰相反,能夠轟訪楠免的內容和一進行邏輯推理,但是只憑聲音難以表現電視的傳播特點,同時它也有稍縱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觀選擇的傳播劣勢。
聲畫雙通道曾被視為電視新聞評論的優勢所在。而事實上,感覺器官通向大腦的路徑只有一條車道的公路,不論是聽覺的還是視覺的信息都可通過這條路徑,只是不能同時進行。現在已經有材料
證明,在聽覺與視覺兩種通道上傳播信息之間往往發生干擾,因而視聽傳播渠道非但遠不能獲得雙倍的效果,有時候還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種感官的傳播渠道那樣有效。從傳受雙方看,傳者要傳達的是政
論性的內容,而觀眾坐在電視機前第一心理卻是看,這就形成了不容忽視的矛盾。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突出圖像,可能影響政論性內容的充分表達;反之,則可能背離觀眾的期望。電視訪談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使這種矛盾得到了緩解。一方面,觀眾能夠看到主持人和嘉賓的圖像,解決了看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主持人對嘉賓的訪談中借助于聲音傳達了政論性的內容,也彌補了圖像不能表現抽象的內容和消逝了的事物的缺陷。同時,訪談以嘉賓說觀點為主,畫面語言不甚豐富,較少的干擾了觀眾聽的注意力。而論點與論據由兩人或兩人以上分擔,鏡頭不止一個,又在相當程度上緩解受眾視覺上的疲勞。因為固定不變的畫面容易影響其對聲音接受的效果。當然仍舊存在諸多問題,下面會涉及到。
在某些方面克服了主持人評論形式的缺陷
主持人評論,是指節目主持人以個人身份面對觀眾,針對現實生活重點性的新聞事件和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間題,直接閱明主持人的立場和態度,反映輿論和引導輿論,從而影響聽眾、觀眾思想行為的一種評論節目形態。它有人格化、對象化、個性化的獨特優勢,但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弱點。第一、主持人評論權威不足。主持人評論所營造的模擬人際傳播狀態模糊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這大大削弱了評論內容對觀眾所產生的效果。在訪談中,權威人士客觀全面的論述正能夠滿足觀眾獲取權威的意見性信息的需求。第二、主持人評論容易在客觀上造成傳者主動、受眾被動的局面。表面上看,傳受雙方好像是傳者處于主動地位,但從整個傳播的過程看,如果說傳媒的作用是對訊息的編碼.那么受眾從中獲取的是對訊息的譯碼。訊息產生的最后效果如何要決定于受眾,而不是傳媒自身。在主持人評論中,是主持人個人指點江山,觀眾聽的是一言堂,而在訪談中,受眾聽到的是多方面的意見,雖說隱含著傳播者的傳播意圖,但還是有自主感。這也是對觀眾的充分尊重。第三,主持人評論形式過分依賴主持人自身。主持人評論,尤其是當主持人獨占屏幕面對觀眾評論的時候,一個得力的主持人幾乎已成了決定一檔節目的全部因素。而電視評論關涉的課題十分廣泛.對問題的看法要求在準確的基礎上有相當的深度,能夠符合評論這樣高標準的主持人目前實在是難以找到。在電視訪談中,嘉賓在演播室里就某一間題做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彌補了主持人在知識上的缺憾,有助于形成將主持人的新聞傳媒水平與專家的專業水平相結合的局面。
兩人以上的訪談方式能夠曹造出人際傳播的情境
人際傳播由于傳遞和接受信息的手段多、渠道廣、方法靈活多樣而被公認為是一種高質量的傳播
活動,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傳播。其中包括傳受雙方的互動、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表達等等。非語言符號通常包括來自傳方的語氣語調、體態表情、以及服裝服飾、情境狀態等。訪談中,觀眾看到的是主持人與嘉賓的面對面的交流,隨著主持人把代表觀眾最想了解的問題的拋出和嘉賓以專家身份的釋疑解惑,還有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相互反饋,觀眾多少也有了心理卷入。因為不是主持人一人扛大梁,情境狀態的調動就容易許多。主持人無需像一人主持時,因沒有及時的反演而要憑借想象的情境去調動主持狀態,所以顯得更自然。另外,伴隨著主持人與嘉賓的非語言符號的表達,能夠給觀眾傳達出更多的信息,起到對原有信息的解釋、補充、突出和強調作用,甚至傳遞著信息之外的超信息,其對大眾傳播效果的促進是不容忽視的。
電視訪談這種評論方式實質上是電視評論補拙的較好的形式,并不是萬能的。所以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例如:
一、畫面不夠豐富,節目時間長,容易使觀眾產生不耐煩的情緒。
二、對主持人的記者素質要求高,包括提問、交流、思維素質等等。
三、嘉賓的選擇要到位,包括身份的權威性、語言的表達能力、最好具有新聞傳媒常識、錄播經驗等等。
四、論題的選擇要使觀眾感興趣,才能引起其有意注意。
“訪談”是手段并非目的,因此在運用時不能不考慮是否必要、是否恰當、是否得體之類的問題,否則就可能敗壞這種手段。這是牧關“訪談”是否永葆生命力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