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優質護理下心內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都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35~68歲,平均46.6歲;心腦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統疾病11例,血液類疾病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7例;年齡36~70歲,平均47.2歲;心腦血管疾病31例,呼吸系統疾病12例,血液類疾病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治療,將尿激酶150萬U加入0.9%氯化鈉溶液100ml,靜脈滴注。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護理,即基本的生活護理,講解疾病有關的護理知識和方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問題,與患者親切交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2.1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實施過程中運用醫學心理學知識,用恰當的方法和科學的態度減輕患者精神痛苦、顧慮、壓力及思想負擔。心內科疾病通常較為嚴重,病死率較高,故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常伴有焦慮、絕望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
1.2.2生活護理
實施護理過程中應保持床單、被褥干凈、整潔,經常清洗和晾曬,同時幫助患者變換體位,保持患者皮膚干燥,防止壓瘡發生。呼吸困難和發熱患者易出現口臭、口干,應加強對患者口腔護理,可使用朵貝爾氏溶液或0.9%氯化鈉溶液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
1.2.3營養護理
住院期間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因心理和生理原因導致食欲下降,故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飲食狀況、營養攝取情況及體質量綜合安排患者飲食,以細軟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食用咀嚼過于用力和下咽困難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時進餐。
1.2.4臨床指標監護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患者出院前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對疾病知識有一定了解。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及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和自覺癥狀)評分。生活質量總分144分,日常生活和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各35分,自覺癥狀74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SAS和SDS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評分為(25.5±3.2)分、軀體生理功能狀態評分為(23.4±8.2)分、自覺癥狀評分為(61.1±5.4)分;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評分為(17.8±5.1)分、軀體生理功能狀態評分為(18.2±5.8)分、自覺癥狀評分為(57.3±6.9)分。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和自覺癥狀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上升,給醫療工作和護理服務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護理工作是疾病治療的重要部分,對治療效果及護理質量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傳統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患者有效治療的需求,應探索高效、全面和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優質護理是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結果,其以患者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深化護理服務專業性,全面落實護理服務責任制度,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和質量。對心內科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可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具體、高效、滿意、放心”的護理服務。通過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營養護理及臨床指標監護等,讓患者以積極的心理狀態,良好的住院環境及健康的身體狀態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密切觀察各項臨床指標,避免突發狀況傷害患者,達到有效治療目的。由此可見,優質護理是高效的護理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軀體生理功能狀態和自覺癥狀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優質護理在心內科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劉贇黃志英單位:江西省于都縣人民醫院心血管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