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生人文精神認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醫學人文精神
“醫乃仁術”、“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是醫學起源的初衷,也是醫學大師對醫學深遂內涵的理解和感晤。西方醫學快速發展,尤其是^類進入20世紀以后,西方醫學各學科獲得突飛猛進的進步。醫學在進步,醫學科學的分科越來越細、醫學技術越來越高超、醫療儀器越來越精密,現代醫學的發達使許多人堅信醫學可以消除一切病痛。然而,現代醫學的先進并沒有達到讓所有患者的醫療感受更好,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人們對醫療活動的抱怨和指責也越來越多。醫學到底怎么了?醫學不是為人服務的科學嗎?醫學不是科學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門類之一嗎?當我們深究這些問題時,發現近代以來機械唯物主義成為醫務工作者的主要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人像機器一樣是由各種零部件組裝起來的,而治療病人的疾病就像修理機器。20世紀大量有識之士呼吁人類的醫學模式應為生物一__一心理一一社會,但這一模式并沒有在實踐中真正貫徹和實現。隨著現代高精尖醫療設備在診斷與治療過程中的大量運用,醫生與患者之間增加了機器這個第三者,使醫生與患者之間多了一道屏障,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越來越少,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醫生對待患者的態度也越來越冷漠。在醫學“技術化”、“市場化”、“功利化”的今天,醫學出現“非人陛化傾向”,醫學與人文的距離不斷拉大。醫患雙方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醫生在診治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使醫療行為被認為是醫生單方面的行為,而患者的情感、醫療感受、心理狀態等常常被忽略,醫學出現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醫學需要人文精神,醫學工作者必須具備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精神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醫學領域的表現,是在醫療活動中對人生命的關注、人的生存質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關切、人的心靈的安慰和人的發展的考量,其出發點是“人”,其核心是“以人為本”[11。醫務人員的醫學人文精神是通過醫務人員對醫學科學、醫學職業的理解、醫學態度、醫學行為等體現出來。故醫學人文精神的認知包括對醫學為什么需要人文精神、為什么要提倡和堅守醫學人文精神、提倡和堅守什么樣的醫學人文精神幾個方面。對醫學人文精神的認知是對醫學人文價值的理解與把握,也是踐行醫學人文精神的前提。醫學生是未來醫療活動的主體,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關系到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關系到醫學的目的的實現與未來醫學體系的建立。因此了解醫學生關于醫學人文精神的認知情況是我們進行醫學人文精神培育的前提和基礎。對醫科大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認知進行調查研究,旨在進一步了解醫科大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認知狀況,以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對象
以廣東醫學院2007、2008、2009級臨床、護理兩個專業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
2.2方法
2.2.1問卷設計
①醫學需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調查醫學生對醫療行業和醫療活動的理解,設計的問卷項目為:選擇醫學專業的原因、對醫學專業的理解、對醫學科學的認識、對醫學職業的看法。②如何培育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調查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知識的重視程度,設計問卷的項目為:在大學期間應學習哪些知識、合格的醫務人員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臨床上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③提倡和堅守什么樣的醫學人文精神,調查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的認知情況,設計問卷的項目為: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的了解程度、醫學人文精神的內涵、臨床最需要醫學人文精神的人員。
2.2.2采用問卷調查方法
通過文獻研究及與部分學生的座談隋況,設計了調查問卷。以打印文本的方式開展了正式調查,問卷調查表采用統一指導語,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及時收回,進行統計處理。調查表發放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2份,回收率94.4%。
3結果與分析
3.1醫學生對醫療行業和醫療活動的理解情況
對醫療行業和醫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會影響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的認知。在學生選擇報考醫學專業的原因中,61%是因為沒有選擇的余地或是父母的心愿或是一時的沖動所至,39%是自己的理想。在對醫學專業的認識上,大部分學生考慮的是個人的利益因素,認為醫學行業是待遇高、較穩定的職業,也有39%的同學認為醫學職業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醫學學科的認知上,97%學生認識到醫學是自然科學,45%的同學認為醫學是一種技術,而只有17%的同學認識到醫學具有人文特點。在對醫學研究和發展的目的的認識上,80%以上的同學認識到醫學是治療疾病、減輕病人病痛和延長壽命的目的,但只有21%的同學認為醫學發展是為實現人類的終極關懷,最終達到人的自由。從以上可知,大部分醫學生有明確的醫學專業思想,但也有許多醫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有些學生受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過分看重醫學專業的經濟功能,對醫學專業態度過分功利性。救死扶傷不僅僅是醫學的科學功能體現,還是醫學的人文性質體現。醫學本質上可以說是人道主義事業,而醫務工作者也首先應是一個人道主義者。本次調查發現醫學生對醫學的人道主義性質欠缺認識,有的根本沒有意識到醫學的人道主義功能,沒有意識到醫學科學既有探索科學真理、減輕病痛、治療疾病的功能,還有挽救生命、關心人類健康、尊重人類的人格和尊嚴的人道主義價值。
3.2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知識的重視程度情況
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通過對醫學人文知識的學習和體悟,內化為醫務人員的品格、素養、價值觀,表現為人的語言、行為、精神氣質。醫學生對醫學人文學科和知識的重視程度會影響其對醫學人文精神的認知。通過調查發現48%的學生認為作為醫學生學好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就可以了,35%的學生認為醫學生除了要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學習相關的文、史、哲知識,5%的學生認為醫學生要專業知識和文、史、哲知識并重。調查學生對于21世紀的醫務人員就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方面,95%的學生認為要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24%的學生認為醫務人員應具有關心與關注病人的生命與健康、病人的權利和需求、人格和尊嚴等人文精神。關于提高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的途徑的調查中,46%的學生認為應通過醫學人文課程的學習,22%的學生認為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13%的學生認為通過塑造洋溢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培養,21%的學生認為通過見習、實習等社會實踐中培養。大部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較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培訓,對文、史、哲知識的學習和體悟不夠。而在提高醫學人文素質的途徑中,46%的學生認為應通過醫學人文課程的學習來提高,這與之前的認識產生矛盾,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的矛盾心理和浮躁作風。他們從理性上認識到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和文、史、哲知識可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但在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下,卻對專業課和非專業課予以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在校大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理解和培養的難度。在大學生畢業之后,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被交到了社會和工作單位,這就需要社會建立培育醫務人員人文精神的體制和機制,從而使醫學真正成為一門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學科。
3.3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的直接認知
經過調查發現,95%的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并不了解,只有5%的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有較清楚的理解。大部分學生認識到醫學人文精神包含有敬畏生命、關愛生命、感悟生命真諦、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尊重患者權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嚴、達到人類自由這些內容,但也有54%的學生認為患者是疾病的載體,醫生治療患者的疾病屬于醫學人文精神的體現。32%的學生認為在臨床上醫務人員所診療對象是有病的人,而68%的學生認為是人得的病。在調查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中,98%的同學認為醫務人員的專業水平會影響,45%的同學認為患者的情緒和心情,而認為醫務人員對病人的態度、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程度、醫院的就醫環境影響療效的同學分別占209/o、23%、18%。醫學具有人文特性在于醫學研究對象的是人,醫務人員工作的對象是人的生命。維也納醫學教授諾瑟格爾(HerrmanNothnage1)指出,“醫學治療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國霍普斯金大學醫學教授魯賓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誡醫學界不能以“科學的滿足”取代“人類的滿足”,要求醫生“把病人作一個整體來治療”喬治亞醫學教授休斯頓(WilliamHouston)認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醫生區別于獸醫之所在”。因此正如杜治政認為,醫學教育應該實現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每一位醫學生具有“善”的理念,讓“關愛病人”成為每位醫學生的基本人文價值觀念。醫學高等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具有精湛醫術的專業人才,而首先是培養其成為“人”。“做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綜上所述,醫科大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培育任務艱巨,醫學人文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4培養醫學人文精神的對策和建議
基于以上調查和分析,加強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首先,以多種形式加強人文知識傳授,通過多種形式引發學生思考,提高醫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開設系統的醫學人文課程,把人文課程設置貫穿在醫學生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使醫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受到人文知識的熏陶;聘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并具有較高人文修養的臨床醫生開展醫學人文講座,引導學生認識醫學人文精神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還要滲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加強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由醫學高等學校的所有教師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貫徹到每一個學科、每一節課堂中去;搭建醫學人文素養實踐平臺,通過小組討論、互動的講座、情景劇的表演、案例分析、閱讀思考文獻等方式,使人文知識融入醫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思維方式中,內化為醫學人文精神。其次,加強學生的生命教育。孫思邈在《千金方》的自序中明確指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21。這里他以人命重于千金為比喻,也是他把“千金”兩字作為自己書名的真正含義。尊重生命,既尊重當代人的生存權利,也不損害后代人的生存權利是醫務工作者應樹立的一種職業觀念和職業理想。一個人,不論貴賤、貧富、性別、種族、膚色、信仰,都有生存權,其生命都是可貴的。加強生命教育的理論和形式研究,形成生命教育的理論作品,‘并在學校教育中真正體現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和尊嚴的教學形式,最終內化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構建“以人為本”的新型的醫學文化。醫學起源于對人生命的尊重、對人的關懷和對人類發展的關切,因此醫學在源頭上就是理性、技術和人文相統一的。醫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相分離是近代以來西方醫學的發展及向世界擴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醫學技術不是萬能的,它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人的病痛,但無法根本解決人的心靈的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技術的成就“既不能從本質上減輕那些落在人們身上的苦難,也不能使人的行為高尚起來”f3]。因此,在現代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要解決人類的身體和心理的痛苦,需要借鑒古代醫學與人文的一切優秀成果,結合當代社會發展現實,構建新型的理性、技術和人文相統一的新型醫學文化,賦予醫學高等教育以新的內涵,培養現代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