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聲樂教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注意聲樂演唱中情感的表達
聲樂演唱是人們情感的具體表現,積極情感表達不僅是藝術表現的要求,同時也是解決語言、發聲以及呼吸等技術問題的重要輔助條件。在聲樂演唱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是在外在與內在的共同刺激下所產生的結果,是情感變化過程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歌曲構成分析發展軌跡。一方面通過歌詞、歌曲同旋律之間共同形成特定的情感與情景;另一方面,歌曲中音樂屬性主要是利用伴奏與聲的配置、節奏變化、旋律起伏來塑造形象和營造氣氛。演唱者要想將歌曲特定情景充分表現出來,就需要進行情景設想,以帶有飽滿情緒的歌聲來感染聽眾,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在聲與氣的統一中,以技巧豐富音樂情感
在聲樂演唱技巧的眾多關系中,聲與氣的關系屬于核心關系。只有處理好聲與氣的關系,才能表現聲樂作品思想內容、構建聲樂作品藝術風格。在發聲的時候,氣帶動聲帶而產生振動。在聲樂演唱中,如果沒有氣,也就沒有聲,無聲帶合理振動,氣就無的放矢。高水平聲樂演唱,需要統一聲與氣之間的關系,如果演唱技巧運用不當、聲音觀念錯誤,聲與氣的關系會出現不合理、不均衡等情況,破壞聲氣之間的依存關系。從本質上來講,聲門是聲氣關系中的核心,也就是聲帶兩游離緣間長短、松緊與遠近等狀態,判定聲氣關系重要依據為聲門狀態。聲門狀態主要是根據聲氣的比例進行調整、取舍與橫梁。氣多聲少或者是氣大于聲,就會顯得淺、粗;聲多氣少或者是聲大于氣,就會顯得緊、憋。聲與氣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的,這一關系同耳朵判別感受、演唱者聲音觀念、體態姿勢、共鳴腔體利用以及喉頭位置有著緊密的聯系。
但是不管演唱的技巧與技術多么復雜,首先要認識到,聲樂演唱中的第一原則或者是基本原則就是建立正確聲氣關系。要想建立良好聲氣關系,需要處理好下列幾個技巧技術:(1)神似與形似,如果沒有形似,也就不會出現神似;(2)弱音與強音,如果沒有強音,也就無法體現出弱音,無弱音也就沒有所謂的強音;(3)口腔的縱向打開與橫向打開,如果無縱向打開也就沒有橫向打開,無咽喉擴開,口唇將無法發揮與舒展;(4)聲音方向靠后或靠前,沒有靠前演唱也就沒有所謂的靠后演唱。
三、在音樂與歌詞統一中,以技巧豐富表情與表意
一、聲樂派別的孤立性與解決
(一)聲樂派別的孤立性派別即流派
當前就聲樂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派別是越來越多,交流卻是越來越少。每個派別都各持己見,閉門鎖目。這大大阻礙了聲樂藝術的發展。歌德曾說過:“我們全都要從前輩和同輩學習到一些東西。就連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單憑他所特有的內在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聲樂中的“派別”甚至可以細化到個體的每個人。大家都知道,藝術生產是一種精神生產,是人類感性認識的最高形式。正如彭吉象先生曾在《藝術學概論》中說過:“如果說哲學代表著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藝術代表著人類感性的最高形式。”因此它較多地摻雜著人們主觀的想法與觀點。這也是聲樂教育派別的孤立性形成的一個潛在因素。學習歌唱并不像其他藝術一樣直觀且可感可知,如,練習鋼琴可以用手去客觀地實踐;學習雕塑可以客觀地臨摹;學習繪畫可以仔細觀察藝術之客體等等。學習聲樂技巧要靠老師的悉心教導,靠個人更好的悟性與對歌唱的一種通性的感知。正是因為這些,幾乎每個音樂教育者對于歌唱都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這些不同的見解者基于自己所理解的觀念、方式去教授、傳達自己的聲樂思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派別”的潛在因素。當然,由于見解不同其育人的側重點或方法也大相徑庭。長期以來在我國聲樂教育中就形成了學院派或地方派。然而,所謂的學院派與地方派,在很大程度上來說都是彼此孤立的存在,之間的聯系也是點滴瑣碎。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狄德羅曾說過:“人不可孤立,孤立則危。”用來形容這種現狀是再適合不過了。不言而喻,他們的聲樂觀點千差萬別、大相徑庭。或許,很多的學生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自己與不同學院或是同一學院不同老師的學生在交流時,會發現彼此的聲樂觀點大相徑庭,甚至某些方面恰恰相反。那么到底誰對誰非?彼此只是愚昧的堅持而并沒有理性的交流。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其不斷受到社會的認可與重視,然而派別的孤立性問題,切實的阻礙了音樂教育的發展,彼此因循守舊,固執己見,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果。這個問題的解決已是迫在眉睫。
(二)聲樂派別的孤立性的解決——聯系、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有理性地溝通、交流、學習才能發現彼此的不足,也只有這樣才能整體地提高聲樂教育水平。然而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無論是師資還是其基礎設施都很缺乏,再加上每個教育者的思想觀點不盡相同,這都嚴重阻礙了聲樂教育的發展。因此聲樂學術交流迫在眉睫。這就需要教師調整自我心態,而不是固執己見、捍格不通,《易傳》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變通者,趣時者也”。應該謙虛謹慎、泰而不驕,學會看別人的閃光點,與他人靜心理智地交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術交流的開展。現在許多高校都邀請了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或是歌唱家到本校講學,毋庸置疑這是正確的,但卻如杯水車薪,遠遠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聲樂的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應該形成一種學術交流的機制,而不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比如,可以聘請一些優秀的退休教授為學校的客座教授,長期建立這樣一種機制,要形成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長期的互相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氛圍,只有這樣聲樂的學習才能形成系統,從根本上改變和扭轉聲樂派別的孤立性對聲樂教育的影響,才能促進聲樂教育的平衡、健康的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出杰出的優秀聲樂人才。
二、結語
一、在秉承傳統與民族的基礎上貫徹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與理念
當前,在絕大多數人的概念和意識中,多元化的藝術教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種標準的外來文化,但正如前文已經提及的,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民族聲樂教育從誕生、發展之初就具有鮮明的多元化特質,可以說多元化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與教育發展的肇端,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在新的世紀,新的時期將這種思想和理念一直堅持繼續秉承和發揚。總體來講,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與形成主要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一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我國的民族聲樂學科教育與建設還沒有完全走上正軌,這時的民族聲樂無論在教學和演唱上都受到傳統民族聲樂的深入影響,無論是在演唱方法還是作品藝術風格層面,如郭蘭英演唱的《一條大河》、郭松演唱的《烏蘇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灣》等等。這時的民族聲樂作品或改編自少數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戲曲曲藝的曲調,在演唱的處理與表現上也帶有鮮明的傳統民族聲樂的唱腔和韻味。
第二階段是20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這一時期對于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來講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因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國的社會十分封閉,動蕩不斷,一切藝術都陷入停滯甚至倒退,但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卻仍在夾縫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由于極端的思想影響,在我們的學術界出現了一種否定外來文化的思想,武斷的否認一切外來文化的作用和價值,而一批早年有過歐美留學經驗的聲樂教育家則堅決的抵制這種思想,并與其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主張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必須走一條“土洋結合”的道路,這便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發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爭”。而隨著我國社會動蕩的結束,改革開放的開始,我國開始再次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而爭論的結果自然是“土洋結合”道路的勝利。而這次爭論的積極意義則在于從此明確了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理念與發展防線,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開始至20世紀末。這一時期我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也重新開始發展和完善,民族聲樂也正式作為一種藝術學科進入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因為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樂教育體制,因此,這時“土樣結合”的音樂教育理念與思想在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和發展。通過以中國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為代表的一批聲樂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和演唱水平的民族聲樂教育家與歌唱家,如、閻維文、宋祖英、等等,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榮。而大量具有新時代氣息的專業化聲樂作品也大批的出現,這些作品同這時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和風格一樣,鮮明的帶有歐洲古典音樂的藝術特征,無論是在音樂形式還是在音樂風格上。可以說這一時期堪稱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在演出市場的繁榮程度還是在教育教學的學科建設上。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時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這時我國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聲樂藝術進步發動機的作用,在借鑒和吸收外來聲樂文化,尤其是歐洲美聲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維,在堅持本民族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質的前提和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開放性與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形態最終確立。
第四個階段是21世紀初至今。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的各個層面都進步、發展和轉型。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實際需求的變化,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演出市場和舞臺上出現了很多新鮮的元素。“原生態”的抬頭“,跨界風”的盛行“,學院派”的堅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應而出,如融“民聲”與“美聲”為一體的吳碧霞,“民聲”與“通俗”無痕跨界的譚晶,“神曲制造者”龔琳娜等等。多種多樣的聲樂演唱方式、表演方式、聲音理念、審美理念紛至沓來,對我們高等民族聲樂教育提出了嚴峻和現實的拷問和鞭策。我們的高等民族聲樂教育在教育理念與思想、學科建設、課程設置等等層面上何去何從,是當前我們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們必須要正視和重視的一個重要課題。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是在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的,民族性是其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時期進一步發展和進步,我們在實際的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視對于傳統的秉承和發揚。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與思想重要部分與明顯特質。重視傳統民族聲樂,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從傳統民族聲樂中發掘和提取藝術養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徹底的貫徹。“事實上如果我們對我國的戲曲藝術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話就會發現,幾乎我國每個地方和民族戲曲藝術都有著自己明確、鮮明的發聲理念和規范系統的發聲方法。例如我國的最大地方戲曲劇種京劇,其演唱發聲方法就極具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與美聲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為具體,要求更為嚴格,有很多專用的聲樂演唱學術名詞,如:真嗓、假嗓、左嗓、調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腦后音、黃腔、冒調、走板、不搭調、氣口、換氣、偷氣、嘎調、長吭、雜夯等。每一個名詞都是一種十分具體的聲樂演唱要求或聲樂演唱標準,并且這些聲樂演唱術語與西洋美聲唱法中的學術名詞相比更加易于國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夠在聲樂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和融入諸如此類的一些聲樂名詞和聲樂演唱概念和要求對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都是大有裨益的。”誠然,科學性的聲音理念與意識對于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作用、價值和意義是不容否定的,這是高水準聲樂演唱聲音質量的最基本保證,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強調科學性,而忽視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識,或者對民族聲樂作品本身沒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知,那么無論如何完美的聲音也不能引起我國聽眾的情感與思想共鳴。
一、聲樂教育中聲音基礎訓練概述
(一)吐字訓練
吐字在漢語中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字頭、字腹和字尾。所謂字頭就是從舌、牙、唇、喉等位置的出字部分,場所的聲母部分就屬于字頭;所謂字腹就是較長的韻母部分;而字尾則收歸于鼻音、半鼻音、舐音等部分,位置由韻轍決定。在具體的聲樂演唱中,字的頭腹和尾是不能清楚的展現出來的,而需要合理的過渡,自然而沒有痕跡。需要注意的是,吐字不能過緊或過松,如果過緊面部會僵硬,影響共鳴;如果過松則表述不清楚。
(二)腔體與共鳴
腔體就是人體內部的空間,而共鳴則是聲音的發聲作用,只要腔體存在就會產生共鳴。人體的主要腔體包括口腔、鼻腔、頭腔、咽腔和胸腔,其中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是口腔和咽腔。只有上述所說的所有腔體都能有機的協調好,發揮出各自的作用,音質和音色都能獲得較為理想的狀態。
(三)呼吸與氣息的支點
一、目前我國高職聲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想要做好高職聲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做好職業化教育,就要準確找到聲樂教學在現代化教學背景下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教學內容單一。據調查研究表明,現如今的高職聲樂教學內容只是在單一的沿襲本科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枯燥,教學內容傳統。此外,教學情況無法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缺乏創新性。第二,教學設置不科學。教學設置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目前的高職院校聲樂教學在課程和科目設置上都不夠完善,忽視了學科教學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緊密性,教學脫離實際,無法滿足社會用人標準,缺乏職業化眼光。第三,教學設備過于落后。與普通教學科學相比,聲樂教學對教學設備具有更高的要求,它不僅需要專業的教學場所,還要配備與聲樂有關的教學樂器、可以進行對照的大鏡子等等。只有最先進的音樂設備,才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職業化能力。
二、如何在當前形勢下做好高職聲樂的職業化教學
在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的看到了高職聲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想要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就一定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開展職業化教學,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制定與職業化教學相關的聲樂教育計劃教學計劃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內容,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的教學策略。高職聲樂教學一定要根據專業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在具體教學方案制定之前必須要充分調研市場,明確各單位對聲樂畢業生專業能力的需求,結合教學時間、學習能力等編制科學的教學手段,并在計劃制定中融入職業化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實現職業化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與職業化要求相契合“職業化教育”是市場經濟運行下勢必要推行的教學形式,它符合社會的用人新標準。為了提高高職院校聲樂畢業生的就業率,各學校一定要完善教學內容,選擇科學的教學模式,并將它們與職業化要求相契合。具體而言,教學內容在傳統學習形式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創新,增加不同聲樂的唱法。在教學模式上也要積極創新,不拘泥于一種形式,將現代化設施運用到實際教學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職業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