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石油貿易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石油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能源,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若想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需要更為持久、安全、穩定的石油資源作為支撐。
關鍵詞:石油安全;商業儲備;對策
中亞是與我國開展石油貿易的重要能源地區。一方面進口中亞石油和油品,以緩解我國石油供求緊張的矛盾;另一方面對中亞石油投資,積極參與中亞石油生產和經營活動,為發展外向型石油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哈薩克斯坦是中亞地區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國,中國還同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積極開展石油貿易、合作,以期最終將中亞地區打造成為我國更加便利、安全、穩定的石油進口來源地之一。
1中國石油安全現狀
(1)中國對外石油貿易受大國制約。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石油企業相比,我國的石油企業成長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國際市場與國外的石油大鱷競爭中,仍存在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優良石油產區基本已被像美國埃克森美孚、法國道達爾、荷蘭殼牌、英國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論是在中東還是中亞,都有美俄日等國家瘋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石油企業進口貿易現狀;石油企業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解決石油企業進口貿易問題的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進口物資品種多樣化、進口渠道多樣化、國家政策有利于進口石油企業進出口政策在十一五期間進口政策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管理部門多、進口手續繁多,周期長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石油企業是國家重點扶持企業,企業進口物資規模隨著產量的增加與日俱增,進口過程中顯現出的弊端越來越多,對石油企業進口過程中出現的弊端及其解決辦法加以論述。
關鍵詞:石油;進出口;國際貿易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速度加快,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令全球矚目,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以及國際石油市場需求旺盛,近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良好增長的勢頭。我國石油貿易從無到有,再從不斷增長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可以看出:受國內經濟加速增長、汽車、運輸等相關行業持續較快發展以及原油儲備需求的拉動,全國石油需求仍較旺,進口繼續較快增加。如何解決石油的安全供給不僅僅是企業的局部問題。更是涉及國家利益的根本性問題,本文就石油進口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予以分析,并論述其相應的解決辦法。
1石油企業進口貿易現狀
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對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就要求石油企業產量必須跟上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石油企業加大產量的手段就是多打井,其次就是縮減打井的天數,這就要求石油企業必須進行技術更新。目前打井的核心設備主要還是依賴進口,這就使得石油企業這幾年的進口物資量急劇增加。進口貿易具體還表現有以下幾點特點:
【論文關鍵詞】:石油貿易現狀
【論文摘要】:石油作為世界各國爭相獲取的一種重要戰略資源,它在多種經濟和非經濟因素影響下,價格波動相當頻繁。文章分析了我國石油貿易的現狀。
一、我國石油供需及貿易現狀
我國是世界產油大國,石油產量已連續十四年居世界第五。2000年,中國原油產量為1.63億噸,而2005年達到了1.8噸,實現了1999年以來連續六年增產;但從總量來看,中國石油產量只占世界石油產量的比例不到5%。另一方面,中國又是石油消費大國,消費總量高居世界第二。1993年中國由石油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此后對外依存度飛速提高。2005我國石油消費占世界總量的8.5%,對外依存度接近50%,如此巨大的進口量對世界石油的供需狀況和價格都有很大影響。同時,高油價也會通過各種途徑很大程度影響我國的經濟,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將最直接最顯著。因此,必須把石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盡可能的安全范圍之內,以確保經濟的良性健康運行。
我國石油進口來源相對比較集中,觀察2001—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區分布,來自中東地區的原油各年占到56.2%、49.6%、50.8%、46.8%。從加2001—2004年原油進口主要國別來看,中東地區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三國;由于我國積極開展與非洲地區能源合作,安哥拉和蘇丹對我國的原油供應四年連續進入前六位,且保持上升態勢,這是我國能源戰略的一個顯著調整;與俄羅斯的能源外交也取得了巨大進展,2004年俄羅斯向我國出口原油首次超過1000萬噸,比2003年增長超過50%。總的來說,2004年對我國出口原油最多的國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阿曼、阿哥拉、蘇丹、伊朗、俄羅斯。
二、加入WTO后我國石油市場的變化
[摘要]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的長期政策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因此,出口退稅制度必須為這一戰略決策服務。主要任務是調整退稅模式。規范不合理退稅,努力解決好財力的保障等問題。
出口退稅,是國家為鼓勵出增加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而采取的一項政策。是對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國內稅的部分或全部(甚至是超額)退還給出口商的一種措施。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以及我國加入WTO,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的長期政策就是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是充分考慮了我國各產業的實際國際競爭能力后的正確抉擇,出口退稅制度也必須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這一戰略決策服務。
一、我國出口退稅制度回顧及簡要評價
從1985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1988年,我國確定了出口退稅制的原則,即“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和徹底退稅”的原則。1994年我國實行稅制改革,在此次稅制改革中規定了對出口商品實行零稅率的政策,繼續堅持“征多少、退多少、末征不退和徹底退稅”的原則。出口退稅政策對于規范涉外稅收制度、支援貿易體制改革、扶持出口企業迅速成長,擴大出口創匯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貿的增長與出口退稅的增長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特別是1998年,我國為了抵制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周邊國家匯率相繼貶值所帶來的出口負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面影響連續三次提高了出口退稅率,使綜合退稅率達到15.51%,接近征稅水平,在國際經濟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仍然增長了0.5%左右。這與出口退稅的積極效應的關系密切。另外,出口退稅制度對于優化產業結構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我國出口退稅政策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其相應的對策
1.出口退稅率整體偏低,部分行業的退稅不反映其實際國際競爭力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外需失衡的挑戰;內外需協調的國際經驗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美國的經驗、自內而外的產業擴張、由外向內的調整、更為隱蔽地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有序扶持的產業政策、靈活穩健的政策設計、適時調整發展戰略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通過對美國、日本及巴西等國對外貿易及內需關系的調整的成功經驗分析,認為我國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應該注意統籌與內需的關系,積極啟動國內消費,建立一內需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
[關鍵詞]內需外需協調國際比較
一、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外需失衡的挑戰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對投資和外部的需求依賴過大而內需不足,但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因為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投資和進出口以及產業的重新組合等經濟活動的中間環節起到了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內需不足的影響力仍然明顯,即表現在經濟冷熱之間的彈性空間過小,經濟不是過冷就是過熱;對不景氣的矯正措施極易引起經濟過熱,而對經濟過熱的矯正措施又非常容易導致經濟低迷。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如若要實現以內需增長方式為主的戰略,必須加強對內需與外需的協調。
二、內外需協調的國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