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思想政治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創新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一般來說,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總會給人以“高高在上講大道理”的印象。這是因為,過去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占有信息優勢的地位,而被教育者則相應地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處于信息優勢地位的教育者自然常常采用“居高臨下”的方式來展開教育。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教育者的信息優勢地位早已不再,而受教育者也基本上處于同教育者構成信息“均勢”的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以往那種“居高臨下”式的教育方式非但起不到相應的作用,而且容易招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因而,廣電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創新工作方法。鑒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處于信息均勢的狀態,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以座談會、交流研討會等形式展開。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教育者同受教育者拋開“大道理”促膝談心,主要就當前社會尤其是媒體行業的熱點問題及媒體工作者工作及生活當中切身、常見的問題展開交流,各抒己見,直陳無隱。這樣一來,一個媒體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很容易掌握本單位職工的思想政治狀況以及他們迫切關心的問題。而后,根據這些問題,再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細節方法,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案例導入式、懇談式、譬喻式、邏輯歸納式等不同的工作方法,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應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來展開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易流于抽象、枯燥的境地,導致受教育者對其喪失興趣。而廣播電視媒體行業的工作者則多半具有各種文藝才能,適合展開各種各樣的業余文藝活動。因而,筆者認為,廣電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依托工會、青聯、婦聯等基層組織,引導本系統職工創編各種各樣反映當前社會及媒體行業熱點問題的文娛節目。同時,教育者也作為其中的一員親身參與到文娛活動中,在創編節目的過程中把握火候,相機引導,力圖使文娛節目反映一定的主流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這樣一來,既充分利用了受教育者的文藝才能,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又可以在不知不覺當中使他們收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因而也就容易收到“寓教于樂”的生動效果。
三、總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廣播電視媒體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注意在創新工作方法的基礎上狠下功夫,“苦練內功”,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獲得“與時俱進”的發展,就有望在新時期將廣播電視媒體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及效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一、創設適合生活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就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學,其目的就是在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間建立具體聯系,使知識點能夠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把知識點理解透徹。而以往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更多地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記住知識點,而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批評的:這好比是“在岸上做動作教兒童游泳”,學生缺少真實體驗,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不信,知而不行”。使學生習得的知識也只不過是空洞的理論而已。因此,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將知識點弄懂弄透之后并熟記在心是新課改條件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按照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設適合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來體驗和感受。
二、采用啟發式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一般來講,啟發式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取各種方式不斷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而教師的主導作用集中體現在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和積極地思維。啟發式教學是教師的“啟”和學生的“發”有機地結合,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雙邊活動。而在采用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又不可缺少學生自主學習的貫徹。
三、制作取材于生活的教學課件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課件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充分、生動和質地優良的材料,只有在技術上兜圈子,翻花樣。而這些材料的應用不但要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仔細的分析和研究,還要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礎之上結合所要講的知識點,準確地選取和恰當地運用。課件集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內容為一體,但課件不應當是用圖片和文字“拼接”出來的,用音樂和動作按鈕“堆砌”出來的,而應當是內容與形式、圖片與文字相互滲透的統一體,這樣做出來的課件才能真實、自然。課件制作中的“有米可炊”單靠在生活中觀察、搜尋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勤于積累。教師必須廣泛閱讀,在網上瀏覽時事信息,收集可以在講課中用得到的或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圖片和影音資料,實實在在地下一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細工夫,這樣才能在課件制作時信手拈來。五、開發生活化的教學資源,通俗地說,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的或隱性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包括教材、社會生活、錄像、圖書、網絡、小品相聲、時政資料、電視廣告等等。這里我們以社會生活、網絡、電視廣告三種教學資源為主來談一談如何開發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如何將這些教學資源應用于教學實踐。
一、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在文化安全視角下的引導作用
(一)思想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理想信念導向、思想道德導向等功能,在各個階段幫助教育客體在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堅定正確的價值觀準則,努力保證其思想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行為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導向主要是在道德規范導向和法紀規范導向兩方面進行的。道德和法紀是維護文化安全最為直接的途徑,是表現在外在方面的有效方式之一,這兩種導向同時也是實現其他導向的重要保證。有些國人理想信念淡薄,極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誘惑,這就需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行為導向來對其進行預防,提高維護文化安全的自覺性。
(三)輿論導向。
一、豐富教學內容
利用藝術類素材解讀“中國夢”傳播“中國夢”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其內涵,對于藝術類大學生,必須注意到其注重感性、專業情節濃的特點,充分發掘藝術類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領會“中國夢”內涵。
1.解讀“中國夢”本質內涵
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他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由于曾經積弱貧窮,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都積攢著一股悲情和希望民族振興的強烈愿望,這是一種精神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的提出,有助于凝聚14億中國人的心,甚至有助于凝聚全球華人的心。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闡述不僅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而且包括個人和家庭的元素。“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更是人民的夢。
2.文化軟實力支撐“中國夢”
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單指經濟的發達,文化軟實力即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文化越來越成為國家強大的重要標志。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可以說,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因素。經濟危機后美國經濟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在其文化軟實力的支撐下,美國價值觀橫掃全球。相比之下,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顯著,但文化軟實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藝術類大學生作為未來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對文化事件非常敏感,美國蘋果公司iphone在中國的熱銷、好萊塢大片在華票房的成功、國產動漫的發展等都是他們日常學習中、生活中會接觸到的素材。在這些素材背后反映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和提升中國核心競爭力的緊迫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通過此類素材的發掘,使“中國夢”的教育變得更具體、更生動。善于從藝術素材中發掘案例,是藝術類大學生“中國夢”教育開展的有效切入點。
一、主體性原則確立的依據
1.是由馬克思主義主體性理論及其根本要求決定的馬克思主義主體性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區別于其他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點,也是其觀察問題、進行理論研究的重要原則和要求。從唯物主義發展形態的進程來看,經歷了由客體的唯物主義、直觀的唯物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的不同階段。在費爾巴哈哲學產生前,人們僅僅從客體形式來把握對象的唯物主義,堅持自然本體論的唯物主義,是客體的唯物主義即“純粹的”唯物主義、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這一唯物主義形態的缺陷是“仇視人”、“使自然和人服從同樣的規律”。
2.它是依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確立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從主體出發來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就會把它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就能從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一切理論認識都來源于實踐并受實踐的檢驗,只有經過實踐反復檢驗證實的理論認識才能是正確的,此外別無他法。可見,主體性原則對人的一切認識也是適用的,人的一切認識都是有主體性的。所以,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發展要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內在尺度出發來規范和建構其理論體系和內容。
3.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決定的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列寧認為:“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而主體性原則正是改變世界、使世界滿足人的需要的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從自己主體的需要出發,制訂教育計劃、方案并實施,使之滿足教育者的需要,而且教育對象也要從自己的主體需要出發,通過受教育來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所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不僅滿足了教育者的主體需要,還滿足了教育對象的主體需要,它是指導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協調行動、共同發展的行動準則。
二、主體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1.確立和發揮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發展中,主體性原則首先要求教育者即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積極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發展的規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運行的內在規律,促進其形態的科學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性。同時,要尊重并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因為教育對象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的教育接受者,他們的知識、智能和思想道德品質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教育對象絕不是被動機械地受影響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主體,有其不同層次的需求、信念,并會形成動機、展開自覺的活動,他們對教育者的作用常常會給予有選擇地反應,而這種反應的性質和方向都會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進程和結果。所以,研究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發展,必須在承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作用,從而進一步促進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