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小學課改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新課改正在全國上下轟轟烈烈的開展,它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這些新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就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么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似乎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小孩子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后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我們的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這也是當前教改的一大精髓,這就要求我們在備每一節課前都要想到這些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盡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的,就不干巴巴地講;有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題;能動手操作發現學習的,就不灌輸,不包辦代替;有模仿再現實際應用的練習,就引進課堂,與書本練習題配合使用,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連減》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上課,我就抱著全班同學的練習冊進了課堂,舉行了一個頒獎儀式:先讓練習冊得“優”的12名女生到講臺上站成一排,每人發一朵小紅花,又讓練習冊得“優”的10名男生到講臺上站在第二排,每人發一面小紅旗,并讓全班同學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然后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還有多少名同學的練習冊沒有得“優”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說說你的想法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計算?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本節課所要教學的例題,只是我把它換成了學生熟悉的情境,他們就能很自然的找到兩種解法,可以從總人數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連減。也可以先想想兩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站到了講臺上領獎,再從總人數里一起去掉。學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釋。這樣不但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連減的意義,牢固掌握了連減的計算方法,而且表揚了作業優秀的同學,激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二、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學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一上課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誰愿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上來拿的學生由于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很吃力地夠著拿,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并問:“同學們,剛才為什么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并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一、新課改的含義以及目的
“課改”是課程改革的意思,“新”是相對于“舊,傳統”。“新課改”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簡稱。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目的就是要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們的社會環境變了,對人才的要求也就變了,為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新課改是必須實行的。
二、教育教學管理的含義
教育教學管理包括計劃管理、教學目標管理、教學過程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等。教育教學管理具體來說就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展開的一系列全方位的管理。通過全方位的管理,實現高效的執行力和高度的有效性。
三、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在黨和國家各級教育部門的帶領下,新課改的教育精神和內容已經得到了推廣和實施。小學基礎教育狀況比較樂觀,素質教育已經深入人心,同時學校也從幾方面同時入手,改善和提高了基礎教育。從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以及教學理念的提升,各個方面的成績都是值得被大家肯定的。但是,新課改是一場持久戰,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一些問題還是存在的。
一、目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現狀
1.應試教育觀念影響較大雖然是小學,不像初中、高中一樣面臨著中高考,但是其面臨的升學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同時,大家都過于看重成績,往往追求高分數。那么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應試教育。在小學教育教學中,這些傳統的管理觀念還影響著教師,使教師對成績過于看重,往往就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當然,這也是由于我國對于學生能力的考核標準過少,局限于書面考試造成的結果。
2.教師對學生的發展特點不夠了解雖然教師授課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任教,但還是比較千篇一律,對學生們的發展特點了解不足,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性就不強,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如何授課,但未必真的適合學生。
二、提高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建議
1.教師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教師的教育觀念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師們要首先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將教學的目的擺正,目的不是讓學生追求高分,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提升能力,這樣自然就可以拿到高分。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主動地進行學習,而不是被動“填鴨式”地學習。而教學重點也應該偏向于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全面發展。當然,也應該改變教學的考核體系,增加對學生能力的考核。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式教師往往習慣于用自己習慣的方式進行授課,就忽視了學生的反響。其實在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反應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學方式不適合學生,那么學生就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不明顯。所以教師應該以學定教,根據上課的實際情況,摸索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根據市教研室學期工作指導思想、要求和中小學體育學科教研工作要點,本學期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實施新體育課程標準
本學期,新課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學全面實施,實施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是本學期體育教研工作的重點。“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抓好課程改革的起步,本學期著重抓了全體體育教師的培訓和起始年級教學實驗,轉變教師的觀念,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勇于實踐,大膽改革,力求在體育課堂教學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1、舉辦各級各類教師培訓班,認真學習課改實施方案及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標
(1)參加省教研室舉辦的體育教研員新課改培訓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蘇省體育教研員新課改培訓班”在我市舉辦,這是江蘇省首次舉辦的體育學科課改培訓,各區縣極為重視,積極報名參加。全市共15個區縣中小學體育專、兼職教研員及部分骨干教師30人參加了培訓。此次培訓班不但聽取了有關領導及國家課標領導小組專家對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的解讀報告,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有進一步的理解,還通過觀摩南京市寧海中學竇寧、夫子廟小學衛紅、南師大附小任智新課標實驗課以及南師大附小的體育大課間活動,加深了課程改革實踐和操作層面的認識,為全市啟動新課程改革奠定的基礎。
幾年來根據縣教研室年初的工作安排,結合本學校的實際,統籌規劃,加強校本培訓,狠抓教學質量,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經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教研室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
一、基本情況
aa鎮中心學校服務著aa鎮7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21975口人的基礎教育工作,現有完小9所,初小1所,幼兒園1所,教學點6個。小學教學班83個,學前幼兒班20個,學前幼兒446名。在校小學生3120人,其中女生1545人,回族學生183人,適齡兒童2757人,入學率99.9%,女童入學率100%,15周歲人口完成率99.1%,輟學率0.2%。有教職工158人。
二、主要工作,
幾年來,學校把新課程改革和二期“工程”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來抓。使新課程改革和二期“工程”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變多年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立一種新的教學觀念,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從思想到行動上來一次脫胎換骨徹底的轉變,是一項艱巨的教育改革,為了使教師盡快走進新課程,我校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教研入心,促進課改思想轉變。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育理念、學習理念、學習方法的調整是課改的根本。為了讓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入心入腦,每周利用業務學習,校長親自主持,全員參與,嚴格考勤,對《二期“工程”方案》、《新課程標準》、《走進新課程》等理論反復學習,做到“三有三看”,有筆記,有記錄,有心得,看新課程標準是否學懂,看教學行為是否轉變,看理論水平是否提高。我們要求教師每人每年至少訂一份教研雜志,學校訂兩份以上教學雜志,督促教師在平時大量鉆研,閱讀教育名著,掌握教育新動態,傾聽不同聲音,關注課改,每人均寫下了8本筆記,4篇心得體會。學校教研員定期下校進行校本培訓,手把手說教,切實讓教師在思想上對課改有新的定位。為了使教師對課改有更深的認識,消除教師對課改的顧慮,6月12日特聘請縣教研室任元統書記、梁文深主任來我校進行為期2天的課改和二期“工程”培訓講座,會上,任書記、梁主任就《新課程改革綱要》和二期“工程”作了詳細的解讀和實施安排,他們理論聯系實際,從課改方向到實施案例進行講座,通俗易懂,解決教師課改中的疑難病癥,研討氛圍熱烈,實效性強,受到教師的歡迎。通過系列講座和學習,教師不斷觸發更多關于課改的思考,從憂慮、懷疑和擔心課改到接受、主動積極參與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