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藝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調查方法 小組座談法
1 小組座談法
調查方法有很多,如問卷法、訪問法、電話調查、網絡調查、觀察法、實驗法、街頭訪問、小組座談。小組座談法是采用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從調查對象中挑選一組有代表性的人,在主持人的組織下,就某個專題進行討論,從而獲得對有關問題的深入了解。這是一種重要的調查研究的方法,通常用于定性的研究。這種方法在國外的市場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我國許多調查機構在市場調查中也越來越多地采用了這種研究方法。小組座談法可以應用于以下的場合:消費者對某類產品的認識、偏好及行為;獲取新產品概念的印象;研究廣告的創意;獲取消費者對具體市場營銷計劃的初步反應等。
2 血糖儀調查項目
2.1 血糖儀調查項目基本情況
2.1.1 血糖儀項目研究方向及目的
①血糖儀項目研究方向
購買者對血糖儀及試紙的使用行為和態度
購買者的糖尿病治療和產品信息獲取途徑和媒體閱讀習慣
測試患者對新上市血糖儀及試紙的需求、說明書、價格等。
②血糖儀項目研究目的
了解購買者/患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發現影響購買者/患者的途徑和方式
確定新產品的定位和市場機會
2.1.2 血糖儀項目研究內容
①購買者和患者的血糖儀及試紙使用習慣
②疾病/產品信息獲取途徑和媒體閱讀習慣。
2.2 項目的實施
2.2.1 明確座談目的,準備調查提綱
調查提綱是焦點小組座談的問題綱要,既要給出小組要討論的所有主題,還要把主題的順序作合理的安排。
2.2.2 甄選參與者
根據項目的需求,確定參加座談會的人員,血糖儀項目是分三個組來組織座談會,參與者的具體條件如表1所示。
2.2.3 會場布置
座談會通常是在專門的座談會議室中進行。座談會議室一般是一間會議室風格的房間,其中一面墻上裝有一面單面鏡,房間里裝有攝像頭和話筒等設備。單面鏡的別一面是觀察室,室內要有錄音錄像設備。會場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座談會議室的空間要能容納10~12人,桌椅要舒適,足以使受訪者產生放松感。
②觀察室要能容下5~8個觀察者。
③單面鏡要足夠大,足以讓觀察者看到整個小組。
④隔音設備要好,觀察者與受訪者不會互相干擾。
在每次座談前,都把參與者的名字寫在桌牌上,預先放置妥當。這樣做很有好處,首先可以使參與者能夠按我們設定的次序就座,大大方便了記錄和數據分析處理。血糖儀座談會座位示意圖如圖1所示。
■
2.2.4 實施座談
座談會的實施,要求要按照提綱的內容與順序一項一項地完成,在實施中有幾點注意事項:
座談會開場階段主持人請與會者自我介紹,注意找話題讓表現害羞、緊張的與會者多說幾句,以緩解緊張情緒。
座談會進行階段應注意處理“專家效應”和“開小會”情況。
座談會結尾階段要進行簡明總結,詢問大家有沒有什么要補充的,并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謝。
2.2.5 座談會資料整理
座談會結束后要把訪談記錄詳細地整理。
3 結論
小組座談的優點:資料收集快、效率高;取得的信息比較廣泛和深入;方式靈活;可進行科學監測。小組座談法的缺點:對主持人的要求比較高;回答的結果往往比較凌亂,沒有統一的格式;有時間和內容方面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張玉芹,關瑞鋒,劉麗.肝硬化病人飲食護理影響因素的調查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2(09).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交通工具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機動車輛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犯罪分子作案和潛逃提供了便利,利用機動車輛進行違法犯罪的嚴重暴力案件逐年上升,各種跳躍式的跨區域作案,作案后向異地逃竄的動態犯罪特點日益突出。犯罪分子之所以如此瘋狂,其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了當今非常便利的機動交通工具,有的就直接利用盜搶來的贓車進行流竄、潛逃或伺機作案,因而對各種嫌疑車輛的現場查控便成為公安機關經常運用的一項重要的查緝手段。
由于犯罪嫌疑車輛在夜間作案易于隱蔽、易于逃竄,夜間也是犯罪嫌疑人作案的理想時間。警察在夜間對犯罪嫌疑車輛進行查控時,現場光線昏暗,不利于觀察和識別,對潛在的危險不易發現,行動中又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而且車輛查控現場往往處于“敵暗我明”的狀態,因而夜間查控嫌疑車輛具有對抗性強和危險性大的特點。下面分析幾個典型案例。
1997年1月7日,3名操北方口音的男性青年從廣東省潮陽市峽山鎮租乘汕頭市一紅色桑塔納出租車,沿廣汕路向西行駛。途中一人稱要大便,司機便按要求將車駛進路南側叉彎內停靠。車剛停定,該3人一前兩后,將司機套勒頸部,意欲殺人劫車。此時,陸豐市公安局銅鑼湖派出所兩位民警駕車路過此地,見此車情況有異,便停車上前盤查。一民警下車走近出租車低頭向車內察看時,被車內嫌疑人猝然迎頭槍擊,彈中面部,當即犧牲。緊隨其后的另一民警因事起突然,未來得及作出反擊,亦被下車追殺的嫌疑人連擊數槍,一彈擊中胸部而重傷倒地。嫌疑人劫去犧牲民警的“七七”式手槍一支,駕出租車倉皇逃離現場。
根據上訴案例,我們分析認為存在以下失誤:
(一)兩位民警有一定的警覺意識,發現紅色桑塔納出租車有異,但缺乏必要的警惕意識和現場局面控制意識,致使本來對民警有利的盤查變為不利的被動挨打。
(二)車輛查控時的戰位和與所要盤查對象的距離有誤。
(三)車輛查控缺乏臨戰意識,未能利用配帶武器的優勢。
為盡可能避免或減少警察傷亡,提高執法效益,針對“夜間查控嫌疑車輛”這一基層警察在執法戰斗中極易出現失誤的重點和難點環節,按照常規的查緝戰術的要求,淺談以下方法。
二、對嫌疑車輛的發現和識別
對嫌疑車輛的查控,首先要準確發現和識別嫌疑車輛,只有準確識別了嫌疑車輛,才能選擇有利地形、采取相應措施、合理部署警力,實施攔截查控。所以,對目標車輛的識別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夜間來往車輛的燈光非常刺眼,不便于警察觀察來往車輛,而且天越暗,車燈越刺眼,因此,一定要加強現場燈光照明。在選擇車輛查控的路段時,除遇到特殊情況外,一般要選擇路面光線較好的地段實施。
嫌疑車輛與其它車輛的區別在于其與犯罪活動有關,因而,它必然表現出與犯罪有關的某些特征,暴露出一些疑點,這給我們發現和識別嫌疑車輛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識別嫌疑車輛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從車輛的外部形態上發現疑點。
無牌、假牌以及掛“克隆”牌的車輛,號牌裝掛方式或狀態及位置不符合要求,安裝不牢固,被涂改或有意搞的模糊不清;車身或車內有血跡或搏斗的痕跡;車門和車鎖被撬過,車窗玻璃破碎或剛剛更換過;車輛的發動機及車架以及有些車型的車體、玻璃的號碼與證件不符或有涂改的跡象等等,均為疑點。
(二)從車輛的行駛狀態上發現疑點。
犯罪嫌疑人在逃避打擊心理的作用下,當發現警察、警車或攔截的關卡時,往往出現一些反常現象。如突然調頭、突然轉彎、猶豫不定、突然加速或減速、車輛行駛搖擺不定、對交通標志和信號不作反應、夜間行駛不開車燈或開錯車燈、不開轉向燈或不關轉向燈、攔截時有闖卡的動向的等等。
(三)從車輛中乘坐的人員身上發現疑點。
在對車內人員進行檢查時,發現其表情不自然、神情慌亂,彼此間用眼神或暗語及某種手勢傳遞信息;對某項檢查表現出異常緊張或故意表現出不在意;穿著不合體,或穿著與身份和季節不相符;身上有傷、血跡和其它嫌疑斑跡;攜帶的證件有涂改和偽造的跡象;可以人員相互間對某一問題的表述不一致,或對某些本應了解的問題卻一無所知等等,凡有嫌疑之處的,都應對其認真仔細審查,從中發現、確認真正嫌疑人。
(四)從車輛裝載或車內人員攜帶的物品上發現疑點。
在對車輛裝載的貨物或車內人員攜帶的物品檢查時,如發現嫌疑跡象,應認真審查,從中發現和確認犯罪。
三、對嫌疑車輛的攔截
對嫌疑車輛的攔截是查控嫌疑車輛的重要環節,在夜間實施攔截盤查一定要選擇觀察效果較好的地段進行,主要的方法有“直接攔截戰術”和“間接攔截戰術”兩種,在查緝實戰中,可以根據情況將兩種戰術靈活地結合起來運用,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直接攔截
直接攔截是警察采取公開的方式對嫌疑車輛實施的攔截。直接攔截通常在兩種情況下使用。一是為發現、制止或查處某種犯罪或違法行為而進行的例行性設卡檢查;二是為堵截和緝捕特定對象的直接攔截,往往是在由于某種原因而無法實施間接攔截的情況下進行的。
設卡攔截,是直接攔截的主要形式,夜間擔負攔截任務的警察處于極其危險的位置上。因此,警察上路要做好各種防護措施,由持槍警察擔任警戒,并穿戴防彈衣和防彈頭盔等,為保證嫌疑車輛查控的順利進行,應配備火力強大的自動武器,如微型沖鋒槍等。攔截卡點通常應設有固定式或移動式攔截路障,以防止嫌疑車輛闖卡。使用攔截路障進行攔截時,應在路障前方一百米處設提示牌,對嫌疑車輛實施警告。
在截查對象明確的情況下,對于強行闖卡的嫌疑車輛,在非常緊急和確有必要時可以進行火力攔截?;鹆r截應使用散彈槍,并從嫌疑車輛行駛的垂直方向射擊車輛的輪胎,可以避免傷人和直接擊斃嫌疑車輛中的人員。對于巡邏中遭遇和已經闖卡的嫌疑車輛,除非有特殊需要和特別情況下,一般不應進行追擊攔截。因為在追擊攔截時可能給警察和行人及車輛的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對此類事件的處置應當是尾隨跟蹤,同時通報指揮中心,部署其它警力進行設卡攔截。
(二)間接攔截
間接攔截是指出于保證安全的需要等原因而進行巧妙偽裝或利用某種借口而實施的攔截。間接攔截所針對的目標主要是可能進行暴力對抗的犯罪嫌疑人,包括已被確認和需要進一步確認的對象。間接攔截是在不暴露警察真實身份或攔截真實意圖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攔截方式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謀略色彩,能夠使乘坐嫌疑車輛的犯罪嫌疑人在沒有準備反抗的情況下即被攔截抓獲。
常用的間接攔截方法有:
1、假借執行其它公務進行攔截。如交通檢查、道路稽查、貨物檢查等其它措施。
2、化裝攔截,即警察化裝成與行動環境和場合相適應的角色,并以所扮角色相符的理由接近和攔截嫌疑車輛。如化裝成小商販兜售商品而接近疑車輛,或假扮成故障車輛或肇事車輛的求救司機而接近嫌疑車輛等。
3、制造某種事件的假象而限制車速進行攔截。如制造交通事故、堵車、道路改行或道路維修等假象,要求嫌疑車輛限速、緩行、邊路行駛等情況,并伺機攔截。
特別注意的是在夜間車輛行駛速度較快,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意外,因此進行攔截時,警察一定要穿好反光衣,避免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發生。警車警燈也應該不停的閃爍,給車輛查控現場增加一種緊張的氣氛,把潛在的危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對嫌疑車輛進行控制
警察在截查嫌疑車輛的實戰當中,其中一種極易出現失誤的情形,就是警察面對已被截停的車輛,尤其是涉嫌槍支等暴力犯罪的嫌疑車輛,查緝警察常常在車內人員尚未被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甚至連車內人員都未看清的前提下,就急于接近嫌疑車輛,抵近觀察,甚至去拉車門,結果遭到車內暴力犯罪分子的突然襲擊,特別是在夜間實戰中這種失誤屢屢發生,為避免此類失誤,警察在進行夜間查控中應遵循以下戰術要求:
(一)加強優勢,保障裝備,合理站位
在夜間面對已被截停的犯罪嫌疑車輛進行查控時,可利用攔截警車的照明燈光或其他照明工具對準嫌疑車輛,照的犯罪嫌疑人睜不開眼睛,無法觀察警察的動向,不敢輕舉妄動,也便于警察觀察嫌疑車輛內部情況。還可將攔截警車停在嫌疑車輛的側后方并將車頭對準嫌疑車輛,利用大燈照明,這樣可對出現的危險情況作出及時的反應。警察在接近盤查前應盡可能以優勢警力、配備優良的武器裝備及防護裝備,與嫌疑車輛保持一定的距離對目標形成圍控態勢,對目標控制時警員之間應講究配合,站位時應盡量搶占“三個點”,即嫌疑車輛“左前方”、“左后方”以及嫌疑車輛的“正右側”,這“三個點”距嫌疑車輛一米,這對警察意味著“安全距離”,并盡可能構成一個“正三角形”,便于必要時對目標形成合理的“交叉火力”控制,在此特別強調切忌形成“對角火力”,否則極易誤傷同伴警員,站位時應充分利用警車或其它有利地形與遮蔽物以有效保護自己。除按常規戰術動作外,還要注意利用照明光源,選擇照明光源以外、車內人員不易觀察到的路線接近。
(二)加強控制,有備無患,攻防結合,措施得力
面對被截?;驘o法再繼續逃竄的犯罪嫌疑車輛,警察應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因為險情可能隨時發生,尤其當車上人員未被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警員切勿盲目地輕易接近嫌疑車輛,更不能直接上前去拉開車門,“敵暗我明”的局面決定了這樣做非常危險,而應首先按上述“一”中做法進行,利用“武器威懾控制”方法對嫌疑車輛形成“正三角形”控制,并適時運用“語言控制”限制對方身體行為,如進行喊話:“我們是警察,執行公務,熄滅發動機,搖下車窗玻璃,扔出鑰匙?!辈⒚钏緳C打開車內照燈,兩手伸出車窗將車門打開并兩手抱頭下車,下車后要命令犯罪嫌疑人高舉雙手,并慢慢地轉身,以便盤查警察清楚的觀察其身上是否藏有可疑物,然后,背向盤查警察倒行至車后位置接受搜身檢查。若車上不只一人,應注意對車上所有人員進行“監視控制”,并令他們將兩手都放在頭上或前靠背上,然后令他們從左側門一個個慢慢下車,并令對方背對警察兩手放在車篷上、墻面上或樹桿上等依靠物上面。
上述重要的操作過程要盡量在光源照明區域內進行。警察應對犯罪嫌疑人實施不間斷的控制,視情況適時運用“火力驚嚇控制”以加大震懾力度,對方若有持槍、持爆、持刀的襲警行為出現時,警察應迅速判明情況,在確保無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果斷運用“火力射殺”的終極控制手段,做到先發制敵,以避免警員傷亡。
(三)強制盤查與抓捕緊密結合
對已被命令下車的人員進行強制盤查時,直接擔任盤問檢查的警察,必須在同伴的武器警戒下進行,一旦目標被確認,應立即將對方制服并予以緝捕。對嚴重暴力犯罪嫌疑人應先上銬后搜身若車上有三名以上團伙成員,應控制嫌疑人員下車的節奏,最好是控制一個人后,再令第二人下車,以防嫌疑人員趁亂逃走,下車時只能令對方都從左側門下車。
(四)清查車輛,防范隱患,獲取罪證
警察接近嫌疑車輛時,要注意觀察車內尚未看見的空間,如果后排無人乘坐,應令司機下車后將后排左邊一側車門打開,以便警察對車內一目了然,同時應注意汽車尾箱的蓋縫,看箱蓋是否依然鎖著,避免遭到隱藏于尾箱中犯罪分子的襲擊,排除隱患后,應對嫌疑車輛全面清查,以獲取可能存在的罪證。
五、結論
通過對夜間查控嫌疑車輛的分析和認識,執法民警必須熟練地掌握對嫌疑車輛的識別途徑、攔截的要點、攔截卡點的設置以及如何控制嫌疑車輛和車內嫌疑人員的技能,還必須掌握犯罪嫌疑人利用機動車進行違法犯罪的規律和特點,經常性地進行實戰演練,切實提高民警的綜合實戰能力,才能有效地預防和制止其利用機動車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截獲嫌疑機動車,捕獲犯罪嫌疑人,最大限度地減少無謂的傷亡,提高基層民警執法水平和查控嫌疑機動車的技戰術能力。
摘要: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犯罪手段的暴力化和多樣化特點的增強,作案人在夜間犯罪中或者犯罪后利用機動車輛逃竄的越來越多,對這類犯罪嫌疑人的處置已成為警察查緝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夜間查控嫌疑車輛作為警察處置突發事件、打擊刑事犯罪的快速反應機制的組成部分,對于有效遏止犯罪、捕獲案犯、維護社會秩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警察與犯罪嫌疑人的正面交鋒,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所以,警察必須熟練地掌握對嫌疑車輛的發現和識別、攔截以及查控的方法,才能盡可能保證警察自身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因此,為了保證警察在夜間安全高效的完成查緝任務,夜間查控嫌疑車輛的方法值得我們研究。
關鍵詞:夜間查控,嫌疑車輛,巡邏盤查
參考文獻:
[1]周興國,李國軍.警察戰術與訓練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2]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路巡邏民警警務技能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67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32-02
自2002年起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以來,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率和首針及時接種率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從納入前的80%提高到2004年的90%以上,首針及時接種率從納入前的60%提高到2004年的75%。GAVI項目地區共有1100萬兒童接受了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在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率從64%上升到2005年的90%,首針及時接種率也從47%上升到67%。和田市即在鄉鎮的2家醫院開展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工作,經10年的觀察證實,嬰兒普種乙肝疫苗后能有效的降低小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或乙肝發病率,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人口數按市統計局統計數。全市2002年――2012年接種率由各鄉鎮(下同)每年年報匯總而成;全市接種率調查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抽調而得。乙肝發病率按每年疫情資料統計。
1.2疫苗接種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為0、1、6個月,全程接種3針,開始時為血源乙肝疫苗,首針為30ug,后2針為10ug。1992年起除已知HBsAg陽性母親首針為30ug外,其余均采用10ug,1997年其改用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每針均采用5ug。
1.3對照組
1.3.1同年齡組對照接種玉龍喀什鎮2002年出生的兒童,經常規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分別于2001年(3歲)和2004年(6歲)2次測定HBsAg。本組對照為玉龍喀什鎮1995年出生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兒童,在2001年(6歲)測定HBsAg。異地對照為吉亞鄉1995年和1998年出生均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同齡兒童,分別于2001年和2004年測定HBsAg。檢測方法為反向間接血凝實驗(RPHA),判斷標準以≥1:8(++)為陽性。
1.3.2幼兒與青少年組對照幼兒組為2008年――2010年幼兒園入園體檢兒童,接過種乙肝疫苗;青少年組為2008年――2010年高校、中專招生體檢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學生。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結果判斷信賴酶標儀比色。
1.4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監測對象為玉龍喀什鎮2009年1月――2010年3月出生的63名和吉亞鄉2010年1月――2011年3月73名全程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兒童,分別于2010年、2011年采血監測,所用方法為酶聯免疫法,OD值≥2.1為抗-HBs陽性。
2結果
2.1滿1周歲兒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2002年以來在和田市采用結合孕婦系統管理,把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后,當年全程接種率即達80.16%,2002年――2003年分別上升到83.30%-90.76%,2003年,在全市推廣后,2004年全市乙肝疫苗接種率即達到96.45%,2005年后>99%。每年1次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樣調查乙肝疫苗接種率2002-2004年為94.39%-99.12%,2005年后均為100%。乙肝疫苗第1針及時接種率2002年以來>94%。
2.2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HBsAg攜帶率的變化玉龍喀什鎮和吉亞鄉1995年出生、2001年6歲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兒童,HBsAg攜帶率分別為6.96%和8.57%,兩者的差異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u=0.4,p>0.05),但有可比性。玉龍喀什鎮1995出生兒童接種乙肝疫苗后3年和6年,HBsAg攜帶率分別為1.76%和3.05%,與對照組吉亞鄉同齡兒童相比較,差異有極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新生兒乙肝疫苗普種后2008年――2012年入幼兒園的幼兒組體檢共3349人,未普種乙肝疫苗的2008年――2012年高校、中專招生體檢青少年組共8573人,兩組的HBsAg攜帶率分別為2.09%和14.79%,兩組間的差異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意義(x2=385.7,p
2.3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抗-HBs檢測土沙拉鄉63名兒童均全程接種乙肝疫苗,抗-HBs陽性者54人,免疫成功率85.71%;其中P/N≥10的45人,占83.33%。和田市區53名兒童均全程接種乙肝疫苗,抗-HBs陽性者47人,免疫成功率88.68%;其中P/N≥10的39人,82.98%。兩地共檢兒童116人,抗-HBs陽性者101人,免疫成功率87.07%,其中P/N≥10的84人,占83.17%。
2.4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對乙肝發病率的影響由于和田市自實行病毒性肝炎分型報告,以防止可能出現的偏倚,故人為地將1991年――1999年的疫情劃分為初期(1991――1993年)、中期(1994年――1996年)和近期(1997年――1999年)3個階段。乙肝年平均發病率3個階段分別為51.6/10萬、56.3/10萬、48.3/10萬,各個階段的發病率差別不大,(x2=3.0,p
3討論
【關鍵詞】ASN.1 碼流差異
1 ASN.1簡介
ASN.1(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抽象語法規則,是一種用來描述系統之間傳遞的信息的格式的語言規范。在任何需要以數字方式發送信息的地方,ASN.1 都可以發送各種形式的信息(聲頻、視頻、數據等等)。
2 問題提出
基于ASN.1編碼的文件,是將字段按照下圖的形式組織的,分為四個部分,其中標簽和長度是必選部分,內容和內容結束標志是可選部分。對于內容結束部分,采用連續兩個字節的0表示(00 00),僅僅在不定長編碼時出現,要求:無二義,盡可能短。
一個ASN.1的示例碼流如圖2所示,文件是16進制碼流組合在一起的文件,如果兩個類似的碼流差異,如何能夠快速的找到差異是比較困難的,本文就兩個ASN.1碼流如何能夠快速的定位到差異進行分析。
現在存在一些免費的ASN解碼工具,如Asn1Viwer工具,該工具能夠把標簽TAG提取出來,左側的樹狀列表顯示標簽TAG,右側顯示碼流文件的內容,如圖3所示,這種工具比圖2直接面對沒有分段的碼流顯然是易于使用很多。但是如果面對兩個相似的碼流文件,那么對比標簽TAG和內容的時候這個工具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首先它不能把TAG獨立出來作為文件,來進行對比,另外也不能對字段的值獨立出來作為文件,來進行對比。需要逐一對其進行核對兩個文件的差異,這樣容易出錯,而且工作量也非常大,成本較高。
本文提出的ASNConTool工具通過對ASN.1碼流文件進行規整,生成利于文件比較的文件組織形式,用第三方的比較工具(如Araxis Merge、UE等)來對升級前后的碼流進行對比,可以快速定位到不一致的地方,不僅可以比較標簽TAG的差異,也能夠比較內容的差異,大大提高了差異發現的效率。
3 問題分析
為了便于說明我們所描述的問題,我們首先對一段碼流文件的碼流進行分析,如圖4所示,整個文件都是以“標簽+長度+內容”的形式來組織的。
從上面可以看出所有的標簽和內容都是放在一起的,對于兩個碼流需要從頭一個一個的查找和比較,如果使用比較工具,那么一處的不同會導致后面也不相同,顯然對碼流進行直接的比較是不可行的,如圖5所示:
使用ASN1Viewer工具進行比較需要手工進行,需要比較兩面的TAG是否一樣,以及內容的差異,工作量也比較大,如圖6所示:
如果把每個字段都單獨放到一行,那么每個字段的差異不會影響到其他的字段,這種形式也適合第三方比較工具的比較,這樣會得到一個利于查看的結果。
4 解決方法
根據上面的分析,開發了一個可以對文件規整的工具ASNConTool,就是把ASN.1的16進制碼流文件轉換成文本文件,在轉換的同時也是對文件規整的一個過程,把碼流文件按照如下形式進行規整,如圖7所示:
使用文本工具將上面的兩個轉換后的文件打開,碼流文件被規整成了圖7所示的形式,規整后的實際的碼流如圖8所示:
將圖8所示的碼流文件使用比較工具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圖9所示的差異,其中右面的文件比左面的文件少了標簽83。
在對比結果的另外一行的差異如圖10所示,可以看出兩個文件的編碼結果有差異。
在圖11中可以看出,左側和右側存在差異,左側標簽結構類型的標簽,右側編碼簡單類型的標簽,應該是結構型的標簽。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輸入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面,利用此工具進行比較,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可以快速定位差異的位置,并對其進行分析,加快問題分析解決的速度。
5 效果評價
本文提供的方法的主要是能夠直接面對碼流,利用ASN.1語法把被測試對象規整為利于第三方比較工具比較的形式,可以有效快速的定位碼流間的差異,不僅僅能夠發現標簽的差異,同時對編碼方法的差異也能夠發現,大大提高了問題解決效率。
參考文獻
[1]侯煜等.基于ASN.1的MAP碼流的BER編解碼的設計與實現[J].微計算機信息,2011(18).
[2].ASN.1解碼器的設計與實現及其在3G中的應用[J].電子電信,2011(02).
作者簡介
郭曉鳳(1979-),女,遼寧省人。碩士研究生學歷?,F為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王克陽(1982-),男 ,江蘇省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電子信息。
關鍵詞:英漢諺語 文化差異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132-03
一、引言
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出來)。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方夢之.2004:186―189)。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英漢諺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即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
那么何為諺語呢?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實際生活經驗或感受的一種“現成話”。它是在民間流傳的固定短語,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經驗的總結。諺語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一種,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潔。
二、英漢諺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每種語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其地理環境、習俗、宗教、歷史等密切相關。作為語言表達特殊形式的英漢諺語,與各自文化密切相關,傳達了不同的語言特點和本國信息,反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表現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筆者認為,英漢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指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它極大影響一國文化的形成和改變,對各國語言的特點也起決定性作用(包惠南,2001)。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以英國為例,它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于世界,這對英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英語中就有許多與航海有關的諺語,如:
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發制人,搶占上風)
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時勢)
To keep one’s head above,water(奮力圖存)
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
英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捕魚業在其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也為英語留下了大量與漁業有關的諺語,如: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它魚要煎――有其他事要做)
play a fish(讓上鉤的魚不停地拖動鉤線而致疲乏)
hook one's fish(如愿以償,用詭計得到想要的東西)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魚兒游泳,不要班門弄斧)
與英國不同,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不同自然景觀或物體來作比喻時,語言中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漢諺中“有眼不識泰山”,我們知道泰山位于我國山東省,古人以泰山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價值的事物。漢諺中用到了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以此來比喻那些顯赫重要的人物。又如:“不到黃河不死心”,“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在英語中是無法找到相同的諺語的。
中國千百年來以農業為主,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河流、土地和農業有關的諺語,如:枯木逢春、斬草除根、揮金如土、一帆風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瑞雪兆豐年等。
(二)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國或一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方面。英漢諺語中很多都與習俗有關,其中的形象不管相同與否,涵義卻差別很大。
首先,最典型的是中英兩國對動物的態度差異。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都含有貶義: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盡管現在越來越多人把狗當寵物,但狗的貶義形象卻仍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英語國家大多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英語中,狗經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許多諺語,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頭日)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老狗不亂吠,指老年人做事有經驗。)
以狐貍為形象時,漢語強調狐貍尾巴露出破綻,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常憑尾巴抓到狐貍),而英語強調狐貍花招多,難對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遇上狐貍說教,當心雞鵝被盜)。漢語認為失去馬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在英語里認為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寧可丟鞍,不可失馬)。
另外,龍在中英語言中有不同的涵義。對中國人而言,龍是神圣的,被認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封建帝王自稱真龍天子,穿“龍袍”。許多人對子女都“望子成龍”,但如果翻譯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英語國家的人會覺得不可理解。在西方人的眼中,龍是邪惡的怪獸,能噴火,有三頭六臂。因此在英語言國家中很少含有dragon的諺語。
(三)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與有關的諺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廟”等的諺語,如“借花獻佛”、“無事不登三寶殿”等;漢語反映道教思想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樂極生悲”等。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思想意識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恭敬不如從命”等;有關幸福的諺語如:“平安就是?!?、“身在福中不知?!保贿€有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提倡倫理教化和道德修養的諺語(梁茂成,1995:36―38)。
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動中產生了許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語諺語,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無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英語文化中受宗教影響更深,主要體現在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有關的諺語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樣窮)。這些都帶有明顯的英語民族歷史文化的烙印。
(四)歷史典故
社會歷史的發展對語言的影響巨大。諺語好像一面鏡子,能清楚地反映歷史變遷。英漢兩種語言包含大量由歷史文化典故形成的諺語,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與翻譯的。因此我們在翻譯諺語時需考慮其歷史背景,才能正確理解諺語的涵義。
公元前55年,古羅馬統帥凱撒征服不列顛,英國歷史上,羅馬人占領不列顛400年之久。羅馬人的文化對不列顛的影響仍然存在,從今天的英諺中可以發現歷史的痕跡。如當你翻開一本中型英語字典,在Rome(羅馬)的詞條下就會找到至少三條與“羅馬”有關的諺語: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羅馬就要過羅馬人的生活(喻:人鄉隨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偉業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喻:殊途同歸)。
由此可見,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及其文化對不列顛的巨大影響。
除了歷史,英語諺語的來源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圣經》的諺語,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們都是亞當的子孫);二是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諺語,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三是來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馬槽,占著茅坑不拉屎);四是由莎士比亞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來,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而Never say die.(永遠不要說死定了),則是出自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漢語諺語多半出現在詩書、傳說、諸子論著中,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對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義。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都來自歷史典故。《詩經》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語》中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等。
漢語諺語同樣也有來自歷史傳說和神話典故的。如來自文學作品的:“三顧茅廬”、“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來自歷史典故的:“四面楚歌”、“完璧歸趙”;來自民間傳說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再如:“過五關斬六將”、“說曹操曹操到”等等。這些具有明顯民族特點的詞語都與漢文化有緊密的聯系,都包含其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
三、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那么,面對中英文化差異,我們怎樣才能對英語諺語作最貼切的翻譯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一些具體的翻譯方法來處理。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漢諺反映漢族的文化特點,英諺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翻譯諺語時,僅以語言之間詞匯的同義性(等價性)為前提,尋求對等是不夠的。奈達(Nit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心接受者的反應;因此,翻譯的最終目的,從它對觀眾產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惠南,2001:163)。所以,在把英諺翻譯成漢語時,譯者須多運用漢語的表現手段,力求能再現英語諺語的語言風格和豐富內涵。只有多注意英諺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語言內涵,才能使譯文諷喻得當,易于說理,不失原來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
關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Nita(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包惠南,2001:164)。這些主張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李紅,2001:62―65)。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提供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隱含意義的準確表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傊[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例如: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東就是東,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達該句的隱含意義,而譯成“東方畢竟是東方,西方畢竟就是西方”則能反映出作者對東西方差異的感嘆。
在翻譯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譯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應盡可能采用直譯;如果直譯不能再現原來諺語的豐富內涵,就可采用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等翻譯方法,這樣才能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韻,使譯文形象生動。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英語諺語具體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literal translation)
所謂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張培基在《習語漢譯英研究》中指出直譯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國語言中的習語最能集中反映該國的民族文化、傳統等特點,民族色彩很濃,西域的直譯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敝弊g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讀者能對譯后的諺語寓言一目了然,我們首先用直譯法。例如:采用直譯的諺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諺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生誤解的。常見的例子如下: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ears.(隔墻有耳)
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the fish in the moat.(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二)意譯法(liberal translation)
有些英諺的表達方式因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 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這樣的例子還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被颉拔从昃I繆”。
2.Murder will out. 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3.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 如譯成“人人袖子里都裝著個傻瓜”,不如譯為“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
4.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of war.如譯成“希臘人相遇希臘人,定有一場爭斗”,不如譯為“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三)等值譯法(equivalent translation)
諺語是群眾長期以來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規律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的科學總結。英美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相似的經驗和閱歷,提供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這使兩個民族的諺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內容上不謀而合,具有相同的內涵、運用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或大體相同的比喻和修辭來闡述相同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同義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馮慶華,2008:93)。如: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魚得水)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難鳴)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說曹操,曹操到)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四)直譯和意譯結合法(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有時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地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是豐富和變化的。作為語言固定形式的英漢諺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對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來說,比較英漢的文化差異不僅對語言有更深的理解,也增進了對文化的認識,從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兩種文化,譯者就不能精準地翻譯。希望通過本文,譯者能對中英諺語有更多了解,也更熟悉兩種文化背景和翻譯技巧,以期他們在翻譯時能時刻意識文化差異,用更完美的譯文促進兩國人民的交流。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2)
4.陳雯.英語習語文化內涵探微[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5)
5.常晨光.英語習語的人際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2)
6.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8.蔣磊.英語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
9.李紅.從英漢習語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學學報,2001(4)
10.連淑能.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
11.梁茂成.英漢諺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5(6)
12.唐亮.從文化差異看英語習語的翻譯[J].科技信息,2008(4)
13.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
1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5.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禹.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